雖然有不少人經常說自己愛吃韓國菜,但對於韓國菜的認識多止於燒烤食法,最多是對人參雞湯或泡菜略知壹二,其余的飲食文化和禮儀可謂壹無所知。
自古以來,韓國極重禮儀,在語言方面,年幼者必須對長輩使用敬語,至於飲食方面,上菜或盛飯時,亦要先遞給長輩,甚至要特設單人桌,由女兒或媳婦恭敬地端到他們面前,等待老人家舉箸後,家中其他成員方可就餐。至於席上倒酒,亦需要按年齡大小順序,由長至幼,當長輩舉杯之後,年幼者才可以飲酒。另外,還有壹個傳統習慣,男女七歲不同席,女孩子到了七歲之後就不與任何男子(包括父親和兄弟)在同壹房間同席。不過,這種習俗在大城市已漸漸破除,偶爾在鄉間仍然可見。昔日的韓國家庭,是將盛著米飯的器皿放在臺中央,而菜則在碗裏,並放置於周圍,每個人則有壹把長柄圓頭平匙,壹雙筷子,壹盤涼水,用餐時就用匙把飯直接送到嘴裏,筷子用來夾菜,涼水則是涮匙用的。現代的韓國人用餐習慣已有很大變化,不少是使用食品盤,每人的壹份飯菜裝在盤中,也有些更加摩登的家庭已不用食品盤,而是用碗盛飯了。
韓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亦保留了不少傳統文化。韓國人的餐桌是矮腳的小桌,賓主席地盤腿而坐。年青人更會在長輩面前跪坐在自己的腳底上,絕不能將雙腿伸直,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貌。如果遇上房間太小,可以將餐桌擺在院子裏,鋪上席子便可。不過,現代的韓國人越來越崇尚外國潮流,無論餐桌或者飲食禮儀,都離傳統越來越遠了。
吃在韓國
身為美食大國的國民,從韓國歸來,都免不了埋怨那裏的飲食。這類同胞,我遇見過不止壹次。臨去韓國前夕還有人 “警告”我:“好好吃壹頓吧,這壹去就別想有好的吃了。”而我的實踐結果,卻是與此大相徑庭的。雖說呆的時間不長,韓國的飲菜和韓國人的吃法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就從餐具談起吧,韓國人同我們壹樣使用筷子,但他們使用的多為金屬筷,餐館裏見不到壹雙竹木筷子,更不用說壹次性的 “方便筷”了。我問過他們,回答是金屬筷爽利、衛生、經久耐用,壹次性的簡易筷子太浪費,即消耗資源又汙染環境。僅此壹點,我就覺得是我們應該仿效的。
韓國人和日本人壹樣,習慣於席地而座,盤腿就餐。其傳統飲食比較簡單,主食為米飯,愛吃泡菜,泡菜的出口量據說是世界第壹,種類之多我看也能拿冠軍,因為每餐都有它堂而皇之地上桌,精致盤碟中能擺出不少花樣:白菜、蘿蔔、辣椒,還有我們叫不出名的,既開胃也好吃。他們餐桌上的素菜顯然比我們多,因為靠海的緣故,海產素菜也相當多。另外壹項 “多”是醬制品。我們的“醬缸文化”在那裏的影響,大概已達到“青出藍而勝於藍”的地步,他們有專門用來摻和著菜拌地飯的壹種醬,我試了壹下,味道很不錯。以上“三多”,恐怕構成他們飲食中的低糖、低脂肪、符合營養學要求的合理因素。我們註意到韓國人中肥胖者不多,壹般中老年人都能保持身材且有健康的氣色,這是不是同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呢?
韓國人待客同我們壹樣熱情、周到,但沒有用滿桌 “大魚大肉”來顯示慷慨大方的。從官方到民間的宴請,從韓式到非韓式的吃法,至少我們沒有享用到我們在國內經常會碰到的“高大全”。他們的葷菜如烤鴨,做得也很正宗,瘦肉層較厚,不肥不膩,滑嫩可口。吃法與我們不同的是,他們不用面餅包鴨肉,而是用菜葉裹,碧綠的生菜上佐以蔥蒜、調料,夾上烤好的鴨塊,色、香、味俱佳。還有壹種菜葉,是我們想不到的:芝麻葉。主人特別介紹說,這是目前的時興食品、科研新成果,芝麻葉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物質,還有防癌、抗癌作用。後來,我在商店裏看到有“芝麻葉罐頭”賣,也趕了回時髦。
韓國飲食中最有名的恐怕還是燒烤。 “鐵板燒”不僅用來燒菜,也用來炒面。最有意思的,是壹種“石頭燒烤”:用壹堆鵝卵石放在鐵架上電熱升溫,先攤放肉塊,待到壹定火候再用長剪將大塊肉絞成小塊,拼柔到滾滾的石頭中去,不壹會就響吱吱地冒出香氣,妳就可以大快朵頤了。據介紹,鵝卵石是進口的,既然能蓄熱均溫,使肉免於烤焦,又能去油去腥。我們是在仁川壹家叫“海風”的餐館裏,品嘗到這道古樸又摩登的美味,印象極深。
韓國人飲食主面的節約與科學,還可以從壹種專供飲水機配套使用的 “微型紙杯”上得到佐證。那是壹種只有中指長、兩指寬的小紙片,經過特別處理,拿上手就變成壹個很小的杯子,放到龍頭就能接水。比起那種透明塑料杯和普通紙杯,自有它微小、簡便的優越性,韓國街頭和快餐店裏常能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