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蒓鱸之思

蒓鱸之思

壹個人小時候吃慣了的故鄉美食,怕壹輩子也是忘不掉的。

《世說新語·識鑒》中記載: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蒓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張翰此事被傳為佳話,“蒓鱸之思”也就包含了思鄉之情、歸隱之誌的含義。

故鄉,是美好記憶紮根的地方。有父母的寵溺愛護,有玩伴的歡聲笑語,有同窗的朗朗書聲,有思念中的青澀懵懂。九十年代中後期,讀書的孩子們,哪個沒有在下學路上拿著幾角錢買零食的欲望?我們在老奶奶推的車上買小小份量的粘牙糖、戒指糖、酸梅粉、唐僧肉,在小賣部買北京麻辣方便面、小浣熊幹脆面、冰峰汽水、健力寶。路過音像店,看看自己喜歡的明星的音像帶,對著專輯照片深深發呆,那個時候還是9元8角壹盒正版磁帶在售賣。小學六年級的我,最大的夢想是好好學習多得些零花錢,湊齊黎明出過的全部磁帶。直到初中在學校的跳蚤市場,我才補齊了那些在我還沒有認識他的歲月裏,他出過的老專輯,雖然那個時候已經進入到光碟時代,但依然有種心願完成的滿足。喜歡很簡單,“壹見鐘情”、“再見傾心”這種詞語完全可以毫不客氣的用上,就是沒有理由的眼緣。

小時候跟隨父母走過很多地方,也許後面的歲月裏我自己還會走更多的地方,但在對這個世界記憶啟蒙的時期,我在古城西安,壹個烙滿“秦”的地屆,地方叫秦地,人叫秦人。我們那個地方,好吃的多,也不像閩地茶道、粵地飲食那麽多講究。壹天三頓想吃什麽都能吃,妳見滿路的“魏家、王家、張家、孫家”涼皮肉夾饃店,就沒有壹家口味太差的,早中晚進店門,客人都是絡繹不絕。有壹條著名的小吃街叫“回民街”,就在鐘樓往西的城門樓進去。以前我們念高中在北城墻根兒,中午同學們還會找機會,壹起坐公交車去回民街吃飯,酸菜炒米、粳糕、麻醬涼皮、八寶粥、灌湯包、羊肉泡饃,西安的名小吃在這條古老的街上應有盡有,念高中的孩子們壹邊吃著美食壹邊還找到了壹點翹學的快感,當然最後都得急赤白咧的幾口狂塞完,趕緊跑回學校上課。

要說秦地美食,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逐漸的全國各地也都開了分店,特別是北京這種四方來客大薈萃的地方。再不濟在網絡上也能買到解解饞,但有這麽壹樣東西,還真是只有在當地才能吃到,叫“漿水魚魚”。每到夏季的時候,老西安人在家裏會做這道小吃,可涼吃可熱吃,口感酸辣非常滑嫩爽口,開胃健脾功效顯著。這道小吃,從我離秦入京的第壹年夏季,就開始想念,常常會在煩悶的26度空調房內幻想,回趟故鄉吃碗漿水魚魚,才是舒坦了。

這幾年,好姐妹偶爾會出差來京,每次都問我要帶啥好吃的,給我帶過回民龍須酥、臨潼大石榴、福瑞德的五仁油茶。有次我跟她說妳給我帶鍋盔吧!她回西安立馬給我寄了壹箱石子饃、棒棒饃和油酥鍋盔,還做嫌棄狀的說:妳咋愛吃這?愛吃是真愛吃,我收到饃如收到寶壹樣開心,就是想念啊!滿街的面包店再香氣撲鼻,在我心裏依然是舶來品,只有這從小就吃的面點才是那個記憶裏的香味兒。說起這鍋盔也是能和“秦”掛鉤,起源於周文王,做兵士軍糧,到秦朝征戰較多,鍋盔又好帶不易腐壞,更是發揚光大。秦人制作的鍋盔,個兒大、餅厚、瓷實,士兵帶在身上還能起到對弓箭的防禦作用,類似於現在的防彈背心。所以“鍋盔”這個名字,就是用鍋烙出來的硬面盔甲。秦人出門,家中必烙鍋盔,讓出門人帶上,還可以加上芝麻、花椒葉,做成五香的、椒鹽的、油酥的等等口感極好。

古有張翰棄官奔蒓鱸,我就在想現在人會在什麽樣的場景下,破釜沈舟的要回故鄉吃那壹口美味。對大多數遠離故鄉人來說,思念壹直都在,行動的時間卻是被拖的遙遙無期。父親愛吃爐面,也叫“燜面”,壹種用幹細面在鍋裏加上五花肉和豆角蒸出來的面食。他每每回家,吃奶奶做的爐面都暢快淋漓、贊不絕口。母親後來也學著做,幾乎每個月都會做幾次,從第壹次做時滿臉洋溢求表揚的表情,到數次之後依然收獲“不錯,還是我媽做的好吃!”的評價,也平淡下來不多做什麽評說,只是這件事倒是十來年壹直堅持了下來。也許愛就是,我愛故鄉的味道,這味道要來源於那片土地那個人;愛也是,我幫妳在遠離故鄉的地方,滿足妳的心願解解妳的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