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托舉救人”的視頻,引發網民熱捧,“托舉哥”頓成網絡熱詞。
廣州全城媒體發動大搜索,尋找這位身邊的“路人英雄”——
他,就是周沖!
壹個僅有初中學歷、尚未找到穩定飯碗的外來“打工仔”;
壹個23歲,為愛情南下廣州剛剛10天的年輕人;
壹個來自湖北孝昌的小夥。
這該是怎樣的壹位兒郎?!
好男兒,來自孝昌葉山村
鏡頭14日上午9時,記者從孝昌縣城趕到周沖的老家——周巷鎮葉山村。壹棟稍舊的兩層小樓前,鄉親們正熱鬧地拉家常,這就是周沖的家。
人群裏笑得最大聲的,是周沖的媽媽宋秀英。“昨天,沖兒在北京參加時代楷模座談會,看見了‘當代雷鋒’郭明義,還見到中央的領導呢。”宋秀英笑著說,這真是做夢都想不到的事。
周沖的父親周玉明話語不多,但言簡意賅。
關於自己:幹了30多年泥瓦工,最近幾年開始整苗木生意。兩子壹女,周沖老大。
關於周沖:初中時成績不好,加上家境貧寒,畢業就出門打工了。在貴州學的電焊手藝,這幾年在武漢打工,今年和同村姑娘李英處上了朋友。李英在廣州打工,為此他去了廣州。
屋前各方熱烈地評說:
周沖性格直爽、仗義,村裏誰家有困難都愛搭把手——堂兄周文軍說。
周沖每次回家都願幫長輩們幹活,不叫苦叫累——大伯周玉成說。
只要周沖在家,我到鎮上,他總騎摩托車帶我壹程——78歲的婆婆劉桂英說。
勤快、孝順、陽光,這是親友們對周沖的印象。
壹個人善舉,壹座城善待
鏡頭追訪到羊城。14日晚7時許,記者抵達天河區珠村文華街。街道狹窄,路邊小店充斥著五湖四海的方言,周沖就蜷居於這個偏僻的城中村裏。隨機采訪壹些店主,幾乎異口同聲:“‘托舉哥’,我認識,好樣的!”
周沖的堂哥周倫剛,在街上開了家小超市,壹樓門面,二樓住家。周沖來後,暫睡沙發。
晚9時許,周沖回來了。眼前的“托舉哥”,個子不高,有點“小帥”。“今早剛從北京趕回,又參加了市裏的兩個活動,還把部分慰問金捐給了12個需要幫助的受傷工友,忙了壹天。”
記者:壹“舉”成名,也改變了妳的人生。妳如何評價改變自己命運的托舉?
周沖:我從沒想過,壹次救人行為會使我的生活發生這麽大的改變。這不過是舉手之勞。其實,我上樓之前,就有兩個人想去托起女孩,不過他們個子太壯,爬不出去。榮譽應該屬於這個救人群體,我只是其中之壹。
記者:能回憶壹下當時的情形嗎?
周沖:當天上午,女友陪我壹起找工作。回家路上經過怡東苑,看到很多人圍在樓下,空中有壹個小女孩懸掛在陽臺上。我想都沒想,就跑過去幫忙。
記者:妳是怎麽被找到的?
周沖:看報紙、電視,知道廣州的媒體在找我。起初我偷著樂,挺自豪的,但只告訴了家人。9日,壹個朋友從報上刊登的照片認出了我,就把我的手機號碼告訴了媒體。
記者:將來有什麽打算?
周沖:廣州市、天河區和我的老家孝感市、孝昌縣,都給了我很多榮譽和獎勵。也有壹些企業願意為我提供工作崗位。我不打算靠名聲混飯吃,敲定工作後要繼續充電,提高能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不期而至的榮耀,壹時改變了周沖的生活,但他顯然在努力堅守樸實的本性。
從默默無聞的“打工仔”,變成家喻戶曉的“路人英雄”。廣州,這座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市,敞開懷抱,歡迎帶給它溫暖的“托舉哥”加入。
偶然的“托舉哥”,昂揚的新生代
鏡頭15日下午兩點半,記者來到廣州市天河區東圃怡東苑小區。傳達室裏,幾位小區業主還在津津有味地談論著“托舉哥”。正對面1號樓,周沖就是在這裏托起了3歲女童琪琪(化名),也托起了荊楚新生代的價值天平。
循著街坊鄰裏的回憶,現場“重現”:
6月3日11時30分,天河區東圃怡東苑小區,家住4樓、獨自在家的琪琪爬上陽臺,隨後失足,頭被卡在陽臺花架,身體懸空。街坊發現後,采取各種方法施救……
11時38分,壹黃衣男子從3樓防盜窗爬出。在隨後的十幾分鐘裏,他單手托舉女童,等待救援。
在場群眾擔心黃衣男子有危險,有的用手臂緊緊抓住他,有的找出繩子纏繞在他腰間。樓下,更多人吶喊,為他加油。
11時45分,交警到場指揮破門,五金店張老板鋸斷花架,將女童成功救出。見女童安然,黃衣男子悄然離開。
黃衣男子就是周沖,現場參與救人的還有很多人:
女保安潘煥興,四度樓上樓下求助;
民警丘仁賢,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組織救援;
曾在湖北就學6年的教師溫家駿、小區業主區事幹等,在樓下拉起了床單……
他們都是“周沖”。
羊城廣州,傾情尋找的不僅僅是壹個人,而是壹種文明友愛的風尚。神州大地,謳歌贊美的不僅僅是壹個“托舉哥”,而是壹種守望相助的精神。
目前,全國各地媒體關於“托舉哥”的相關報道2500多篇,微博相關主題達20多萬條。
人們從中不僅讀到“打工仔”變成英雄的真實故事,更讀出精彩故事煥發出的中華民族道德DNA的彰顯與弘揚。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周沖的家鄉孝昌,孟宗故裏,孝文化的發源地之壹。在荊楚,群星現象頻頻閃耀,湖北好人比比湧現。他們相通的是:用行動傳承美德,用生命弘揚價值。
時光流逝,洗盡鉛華。也許,將來我們會忘記他們的名字。但他們的精神,將在荊楚壹代代血脈中傳承。
摘自《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