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白和雕胡飯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這首詩是李白在五松山借宿壹位荀姓老婦家後心懷感激之作。詩的第五第六句寫到“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何為“雕胡”?雕胡指的就是茭白。茭白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中國多生長於長江湖地壹帶。而五松山在什麽地方呢?安徽銅陵縣。銅陵在長江邊上,水資源豐富,適合茭白的生長。茭白作為“江南三大名菜”之壹,味美鮮甜,口感脆嫩,是難得的美味佳品。而茭白飯則是廣受歡迎的壹種烹調方式。茭白,米飯配以壹點香菇外加壹勺豬油就能成就壹盤茭白炒飯,很家常的味道,亦是道地的江南美食。可以想象,在壹個樸素的農婦之家,主人家端出這樣壹盤清香誘人的茭白飯,茭白映“素盤”,月光下瑩瑩卓輝,是何等“秀色可餐”。無怪乎李白嘆壹聲“三謝不能餐”。歷史上除了李白還有很多人也對雕胡飯大加稱頌,譬如杜甫“滑憶雕胡飯,香聞錦帶羹”又如宋玉《風賦》雲:“主人之女,為臣炊雕胡之飯,烹露葵之羹”。小小茭白能在走遍天下,嘗遍四時之味的文人們的記憶之中占有如此地位,不得不說江南水土之肥,美景、美人、美食壹個都不落下。
二、 梅堯臣和河豚魚
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
梅堯臣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
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
其狀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猶吳蛙。
庖煎茍所失,入喉為鏌鋣。
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
持問南方人,黨護復矜誇。
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
我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來潮陽,始憚飧籠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蝦蟆。
二物雖可憎,性命無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禍無涯。
甚美惡亦稱,此言誠可嘉。
這首詩是梅堯臣在同範仲淹的壹場酒宴上作的。彼時梅堯臣剛卸任浙江建德縣知縣,而他的好友範仲淹時任饒州知州。範氏懷著寬慰友人的心思邀請梅堯臣同遊廬山,在其款待梅堯臣的酒宴上,有壹位客人講起河豚味極鮮,勾起了範仲淹的饞蟲。梅堯臣卻認為,僅僅為了享用河豚這道美味,竟要冒生命危險,是非常不值得的。即席賦詩壹首,婉勸範仲淹不要冒險品嘗河豚。這首詩湊巧的讓梅堯臣名滿天下,而河豚竟壹時有“梅河豚”之謂也。而梅的這首詩之所以壹時名聲大噪還得益於梅堯臣的另壹位好友歐陽修的大力推薦。歐陽修在他的《六壹詩話》中專門寫到“梅聖俞嘗於範希文席上賦《河豚魚》詩雲: ‘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河豚常出於春暮,群遊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豚好處。”歐陽修說“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二句道盡了河豚妙處。且壹探其“妙”。河豚在中國多出沒於沿海,江河。在長江汛期,春夏之際易於捕撈。中國古代最早的有關食用河豚的記錄是《山海經.北山經》中記述“敦水”之中“多肺肺之魚,食之殺人”的文字。“肺肺之魚”指的就是河豚。早在先秦之前就有人食用河豚並有致死的情況了。待到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地區盛產河豚,吳王將之推崇為極品美食,河豚甚至享獲“西施”美名。河豚肝被稱之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稱之為“西施乳”。早期吳越民眾以尚武逞勇為風氣,大抵也正是這般豪邁的氣魄才有“冒死吃河豚”的勇氣罷。相比之下,盡管梅堯臣寫出了形容河豚美味的絕妙佳句到底卻少了那份為了美食拼命的精神氣兒。
三、 符曾和元宵
上元竹枝詞
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
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
試燈風裏賣元宵。
說到元宵當是人人皆知的美食。符曾這首詩的前兩句“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筆者以為寫的是核桃酪湯圓。核桃酪湯圓的特點就是核桃配桂花,核桃的堅果味和桂花的清香搭配,健腦強身,是為佳品。詩裏的馬家指的是京城的馬思遠,此家的元宵當時極為出名。元宵美名,世人皆知。然而,元宵節與吃元宵的習俗卻不是同時產生的,其間相隔了大約壹千多年。元宵節是在漢武帝時期得到發展和重視,關於元宵節的“發跡”民間還有諸多傳說,其中東方朔和元宵姑娘的故事較富有浪漫情懷。而人們在元宵節開始食用元宵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壹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為何元宵和吃元宵的習俗相隔年代甚遠呢?筆者以為原因有二。壹是,元宵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就是《上元竹枝詞》中的江米。糯米多生長於南方,北方人在過去鮮少食用糯米,也不熟悉其食用方法。宋朝時期,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都移到了江南,南方的食物開始向北面傳播。而南方人喜食的湯圓因其獨壹無二的美味和美好的節日寓意也成為元宵的必食食品。二是,元宵的制作技術。正如《上元竹枝詞》中所強調的那樣“見說馬家滴粉好”,好的江米粉對於美味的元宵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將糯米磨制成為精細粉末的技術長期只存在於江南,即便是在宋朝,湯圓也是壹樣珍貴的美味。這壹點可以見於宋代姜白石的詩作“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壹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珍貴的大概也是因為技術的原因。如此看來《上元竹枝詞》裏對元宵的描寫雖近於樸實倒是句句皆中要害。
三首古詩詞,由主食說到了甜點,由唐朝說到了清朝,繞來繞去卻還是離不開壹個江南。江南地區有著長江水系的滋潤,平原地勢,土地富饒,端的是得天獨厚的優渥條件。稻米、蔬菜、魚鮮,美食養出了江南的“才子佳人”,養出了江南的“地靈人傑”。壹切的起源都土地的恩賜。古詩、美食、土地,“古詩”是歷史文化,“土地”是地理自然,“美食”是生活態度,天時地利人和才能享受到世間的妙境。無怪名士們談詩作賦總要置壹壇好酒,佐兩碟小菜,如此方得人間真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