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形容用柴火煮飯的詩句

形容用柴火煮飯的詩句

1. 關於煮飯詩句

2. 關於柴火的詩句

3. 關於煮飯的詩句

關於煮飯詩句 1.有關做飯的詩句

享受做飯的詩句如下: 宋代·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壹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詩酒趁年華。宋代·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莫避春陰上馬遲。

春來未有不陰時。人情展轉閑中看,客路崎嶇倦後知。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

短篷炊飲鱸魚熟,除卻松江枉費詩。宋代·趙長卿《菩薩蠻》炊煙壹點孤村迥。

嬌雲斂盡天容凈。雁字忽橫秋。

秋江瀉客愁。 銀鉤空寄恨。

恨滿憑誰問。袖手立西風。

舟行秋色中。宋·陸遊《朝中措》湘湖煙雨長蒓絲。

菇米新炊滑上匙。雲散後,月斜時。

潮落舟橫醉不知。唐·王建《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2.有關做飯的詩句有哪些

1. 《鷓鴣天 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宋代)辛棄疾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人情展轉閑中看,客路崎嶇倦後知。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短篷炊飲鱸魚熟,除卻松江枉費詩。

2. 《朝中措》

(宋代)陸遊

湘湖煙雨長蒓絲。菇米新炊滑上匙。雲散後,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3. 《留春令 淮南道中》

(宋代)高觀國

斷霞低映,小橋流水,壹川平遠。柳影人家起炊煙,仿佛似、江南岸。 馬上東風吹醉面。問此情誰管。花裏清歌酒邊情,問何日、重相見。

4. 《望江南 答徐守韻》

(宋代)洪適

嗟故歲,夏旱復秋陽。十雨五風皆定數,千方百計為災傷。小郡怎禁當。

勞拊字,惠露洽丁黃。田舍炊煙常蔽野,居民安堵不離鄉。祖道免齋糧。

5. 《沁園春 次嶽總幹韻》

(宋代)黃機

日過西窗,客枕夢回,庭空放衙。記海棠洞裏,泥金寶斝,酴醿架下,油壁鈿車。醉墨題詩,薔薇露重,滿壁飛鴉行整斜。爭知道,向如今漂泊,望斷天涯。 小桃壹半蒸霞。更兩岸垂楊渾未花。便解貂貰酒,消磨春恨,量珠買笑、酬答年華。對面青山,招之不至,說與浮雲休苦遮。山深處,見炊煙又起,知有人家。

3.有關做飯的詩句

享受做飯的詩句如下:

1. 宋代·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壹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2. 宋代·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人情展轉閑中看,客路崎嶇倦後知。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短篷炊飲鱸魚熟,除卻松江枉費詩。

3. 宋代·趙長卿《菩薩蠻》

炊煙壹點孤村迥。嬌雲斂盡天容凈。雁字忽橫秋。秋江瀉客愁。

銀鉤空寄恨。恨滿憑誰問。袖手立西風。舟行秋色中。

4. 宋·陸遊《朝中措》

湘湖煙雨長蒓絲。菇米新炊滑上匙。

雲散後,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5. 唐·王建《新嫁娘詞》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4.關於燒飯的詩句

宋代文學家蘇軾,專門寫了贊美“南肉春筍”的詩,“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餐餐筍燒肉”。

清代名畫家鄭板橋稱“江南鮮筍趁鰣魚”。宋代大文豪、美食家蘇東坡也有詩贊道:“長江繞廊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可見人間美味以魚與筍為止。

問政山筍 安徽省的問政山筍產於歙縣問政山,在筍味中堪稱壹絕。問政山所產的竹筍質脆嫩鮮,口味尤佳,加之在烹飪過程中以火腿、骨湯加香菇以白糖提味,上桌後筍色玉白,鮮甜微酸,香氣清馥,臘香誘人。早在南宋時就被列為“貢筍”,當地群眾稱之為“白殼苗”。清代詩人汪薇曾寫詩贊美道:“群誇北地黃花菜,自愛家山白殼苗”。

枸杞竹筍 每當枸杞發芽,春筍上市的時候,上海壹些風味菜館便亮出時令名菜“枸杞竹筍”。此菜碧綠、鮮嫩、清香、味美,深受食客歡迎。這是壹道以枸杞嫩芽與竹筍絲壹起加鹽、糖、味精和高湯快速翻炒,烹制而成的佳肴,其色澤碧綠,翠白相映,清香味鮮。

有人食後賦詩贊之:“家園竹筍白如玉,山野枸杞翠勝綠;姐妹雖非同根生,相伴相依賽天嬌。”

安吉白筍宴 浙江安吉可用春筍做出上百種名菜,這便是聞名於世的“百筍宴”。比如從拔絲蘋果演化而來的“拔絲竹筍”,從家常菜面拖黃魚演變的“面拖筍尖”,清淡鮮美的“火腿鮮筍湯”,還有“脆皮筍條”、“夾筍金火”、“佛手春筍”……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難怪客居他鄉的吳昌贊道:“客中雖有八珍嘗,哪及山家野筍香。”

5.形容“做飯”的詩句有哪些

1、《寒具》——宋代蘇軾

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譯文:年輕女子在加面添水,和面塑形,將其放入油鍋中炸成香嫩金黃的面食。

2、《豬肉頌》——宋代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譯文:把鍋子洗得幹幹凈凈,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

3、《野田黃雀行》——魏晉曹植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譯文:廚師置辦了豐富的膳食,烹飪了羊肉,宰殺了肥壯的牛。

4、《越溪漁樂為源善余大尹賦》——明代鄧林

白鱗鲙細供春酒,紅尾羹香奉晚餐。

譯文:白色的魚肉切得細細的和春酒和在壹起,紅色的魚尾和粥和在壹起當做晚餐

5、《新嫁娘詞》——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譯文: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

6.關於做飯的古詩有哪些

1、“遲遲朝日上,炊煙出林梢。”

--元·趙孟頫《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2、“再來桑落陂無水,閉門但見炊煙起。”--宋·陸遊《西村》3、“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唐·王建《新嫁娘詞》4、“柳影人家起炊煙,仿佛似、江南岸。”--宋·高觀國《留春令·淮南道中》5、“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宋·蘇軾《寒具》古詩原文:1、《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其壹 元·趙孟頫東風吹原野,地凍亦已消。早覺農事動,荷鋤過相招。

遲遲朝日上,炊煙出林梢。土膏脈既起,良耜利若刀。

高低遍翻墾,宿草不待燒。幼婦頗能家,井臼常自操。

散灰緣舊俗,門徑環周遭。所冀歲有成,殷勤在今朝。

2、《西村》宋·陸遊今年四月天初暑,買蓑曾向西村去。桑麻滿野陂水深,遙望人家不知路。

再來桑落陂無水,閉門但見炊煙起。疑是羲黃上古民,又恐種桃來避秦。

3、《新嫁娘詞》唐·王建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4、《留春令·淮南道中》宋·高觀國斷霞低映,小橋流水,壹川平遠。柳影人家起炊煙,仿佛似、江南岸。

馬上東風吹醉面。問此情誰管。

花裏清歌酒邊情,問何日、重相見。5、《寒具》宋·蘇軾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濃於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7.與“做飯”有關的詩詞有哪些

與“做飯”有關的詩詞如下: 1、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宋代範仲淹的《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 3、宋代蘇軾的《縱筆三首其壹》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竈,只雞鬥酒定膰吾。 4、宋代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宋代蘇軾的《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關於柴火的詩句 1. 有柴字的七字詩句

天鵝飛去鳥不歸,

木目相對由心起,

胡天八月不飛來,

山回路口白草折,

寸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連葉送君去,

千秋壹夜為三橫,

角弓空留馬行處。

答案壹:我想能與丈夫有成

答案二:我想成為妳的唯壹(這個答案也有不少)

1.2大家都知道

⒊胡天八月不飛來,“不飛來”即“胡天”二字去掉“八月”還剩“古二”,二字合壹起是“呈”字諧“成”字

⒋“山回路中口百草折”,“山回路口”即“十”字“百草”即“木”字,合起來是“未”字

⒌;“寸光不與四時同”即“寸”和“日寺(時繁體)”是不同的,去掉“日”字還有“日”和“土”,即“裏”諧“

妳”字

⒍接天連葉送君去”,地平線處與天接的自然是“土”地,“葉”即“也”。“土”連“也”自然是“地”;

⒎千秋壹夜為三橫”,從“秋”字取壹豎心旁,“夜”中取壹高字頭和單人旁,“壹”即“豎”再加三橫為“惟

⒏“角弓空留馬行處”,馬與弓字相近,只多壹“壹”,而“壹”在馬腳,馬行處也暗示了是“壹”字。“惟壹”和“

唯壹”本就相同

答案三:我想能和妳在壹起(這個答案也很多)

這個謎之所以不好猜是因為它是從臺灣傳過來的,用的是繁體字。

能:胡天八月不飛來,“能”的左邊酷似八月,右邊像飛

和:山回路口白草折,草折為禾(柴),加口,成和

在:接天連葉送君去,有天、葉、去拆成

起:角弓空留馬行處,行處,即走過的,弓與己相近,所以為起

應該是這個

2. 形容柴火雞的詩

呆若木雞 (dāi ruò mù jī)

呆:傻,發楞的樣子。呆得象木頭雞壹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楞的樣子。

鬥雞走狗 (dòu jī zǒu gǒu)

使公雞相鬥,使狗賽跑。指舊時剝削階級子弟遊手好閑的無聊遊戲。

獨鶴雞群 (dú hè jī qún)

壹只鶴站在雞群中。比喻壹個人的才能或儀表超群出眾。

範張雞黍 (fàn zhāng jī shǔ)

範:範式;張:張劭;雞:禽類;黍:草本植物,指黍子。範式、張劭壹起喝酒食雞。比喻朋友之間含義與深情。

縛雞之力 (fù jī zhī lì)

捆雞的力量。比喻體弱無力。

3. 送柴侍禦 詩句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壹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前言 從詩的內容來看,這首詩大約是詩人貶龍標尉時的作品。

這位柴侍禦可能是從龍標前往武岡,詩是王昌齡為他送行而寫的。 賞評: 王昌齡是壹位很重友情的詩人,單就他的絕句而論,寫送別、留別的就不少,而且還都寫得情文並茂,各具特色。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岡”(壹作“沅水通流接武岡”),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流水”與“通波”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艱阻,再加上壹個“接”字,更給人壹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壹句作勢。所以第二句便說“送君不覺有離傷”。

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於是詩人再用兩句申述其意,“青山壹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筆法靈巧,壹句肯定,壹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第壹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麽這兩句更是雲雨相同,明月***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去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壹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壹心的深情厚誼。

而這種情誼不也就是別後相思的種子嗎!又何況那青山雲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人們對友人的思念,所以這三四兩句,壹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壹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後的思念,滲透在字裏行間了。 說到這裏,我們便可以感到詩人未必沒有“離傷”,但是為了寬慰友人,也只有將它強壓心底,不讓它去觸發、去感染對方。

更可能是對方已經表現出“離傷”之情,才使得工於用意、善於言情的詩人,不得不用那些離而不遠、別而未分、既樂觀開朗又深情婉轉的語言,以減輕對方的離愁。這不是更體貼、更感人的友情麽?是的。

正是如此,“送君不覺有離傷”,它既不會被柴侍禦、也不會被讀者誤認為詩人寡情,恰恰相反,人們於此感到的倒是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便是生活的辯證法,藝術的辯證法。

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壹覽無余的直說,不是更生動、更耐人尋味嗎? 流水和波浪感覺不到離別的滋味,仍不知疲倦地在武岡流淌,馬上就要離開妳了,在著送別之際,我卻不覺得悲傷。同在壹條江邊,風雨***進,明月哪裏知道我們身處兩地?仍然照耀著我們的前方。

譯文 沅江的波浪連著武岡, 送妳不覺得有離別的傷感。 妳我壹路相連的青山***沐風雨, 同頂壹輪明月有何曾身處兩鄉。

4.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是誰的詩句﹖

妳好!

《魔法師的語言》的仁兄說得對不是詩句,而是壹句俗語!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bù pà méi chái shāo

解釋:比喻只要還有生命,就有將來和希望。

出處:明·淩蒙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留得青山在,

不怕沒柴燒。雖是遭此大禍,兒子官職還在,只要到得任所,

便好了。”

例子:雖然這場大火使他的壹切都付之壹炬,但他相信只要~,他很快就能站起來。

關於煮飯的詩句 1. 有關做飯的詩句

享受做飯的詩句如下:

1. 宋代·蘇軾《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壹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後,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2. 宋代·辛棄疾《鷓鴣天·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人情展轉閑中看,客路崎嶇倦後知。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短篷炊飲鱸魚熟,除卻松江枉費詩。

3. 宋代·趙長卿《菩薩蠻》

炊煙壹點孤村迥。嬌雲斂盡天容凈。雁字忽橫秋。秋江瀉客愁。

銀鉤空寄恨。恨滿憑誰問。袖手立西風。舟行秋色中。

4. 宋·陸遊《朝中措》

湘湖煙雨長蒓絲。菇米新炊滑上匙。

雲散後,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5. 唐·王建《新嫁娘詞》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2. 關於做飯的古詩有哪些

1、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竈,只雞鬥酒定膰吾。

出自:宋·蘇軾的《縱筆三首·其壹》。

譯文:北來的糧船未到,近來米貴如珍珠,半月不知飽和醉,這肚子好蕭條好清苦。好在明天是祭竈日,難得這年末歲尾,東家宰雞,烤肉,備酒,定會餉我祭肉醉壹回。

2、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出自:唐·孟浩然《過故人莊》。

譯文: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好客的農家。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3、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出自:宋·蘇軾《寒具》。

譯文:年輕女子在加面添水,和面塑形,將其放入油鍋中炸成香嫩金黃的面食。

4、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出自:唐·王建《新嫁娘詞》。

譯文: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不知婆婆什麽口味,做好先讓小姑品嘗。

5、認炊煙、幾家蝸舍,映夕照、壹簇漁舟。

出自:宋·張孝祥《多麗·景蕭疏》。

譯文:看著炊煙,就知道有幾戶人,夕陽下,壹些漁船停在壹起。

3. 有關做飯的詩句有哪些

1. 《鷓鴣天 送歐陽國瑞入吳中》

(宋代)辛棄疾

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人情展轉閑中看,客路崎嶇倦後知。

梅似雪,柳如絲。試聽別語慰相思。短篷炊飲鱸魚熟,除卻松江枉費詩。

2. 《朝中措》

(宋代)陸遊

湘湖煙雨長蒓絲。菇米新炊滑上匙。雲散後,月斜時。潮落舟橫醉不知。

3. 《留春令 淮南道中》

(宋代)高觀國

斷霞低映,小橋流水,壹川平遠。柳影人家起炊煙,仿佛似、江南岸。 馬上東風吹醉面。問此情誰管。花裏清歌酒邊情,問何日、重相見。

4. 《望江南 答徐守韻》

(宋代)洪適

嗟故歲,夏旱復秋陽。十雨五風皆定數,千方百計為災傷。小郡怎禁當。

勞拊字,惠露洽丁黃。田舍炊煙常蔽野,居民安堵不離鄉。祖道免齋糧。

5. 《沁園春 次嶽總幹韻》

(宋代)黃機

日過西窗,客枕夢回,庭空放衙。記海棠洞裏,泥金寶斝,酴醿架下,油壁鈿車。醉墨題詩,薔薇露重,滿壁飛鴉行整斜。爭知道,向如今漂泊,望斷天涯。 小桃壹半蒸霞。更兩岸垂楊渾未花。便解貂貰酒,消磨春恨,量珠買笑、酬答年華。對面青山,招之不至,說與浮雲休苦遮。山深處,見炊煙又起,知有人家。

4. 形容“做飯”的詩句有哪些

1、《寒具》——宋代蘇軾

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

譯文:年輕女子在加面添水,和面塑形,將其放入油鍋中炸成香嫩金黃的面食。

2、《豬肉頌》——宋代蘇軾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譯文:把鍋子洗得幹幹凈凈,少許放水,燃上柴木、雜草,抑制火勢,用不冒火苗的虛火來煨燉。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會滋味極美。

3、《野田黃雀行》——魏晉曹植

中廚辦豐膳,烹羊宰肥牛。

譯文:廚師置辦了豐富的膳食,烹飪了羊肉,宰殺了肥壯的牛。

4、《越溪漁樂為源善余大尹賦》——明代鄧林

白鱗鲙細供春酒,紅尾羹香奉晚餐。

譯文:白色的魚肉切得細細的和春酒和在壹起,紅色的魚尾和粥和在壹起當做晚餐

5、《新嫁娘詞》——唐代王建

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譯文:新婚三天來到廚房,洗手親自來作羹湯。

5. 關於燒飯的詩句

宋代文學家蘇軾,專門寫了贊美“南肉春筍”的詩,“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餐餐筍燒肉”。

清代名畫家鄭板橋稱“江南鮮筍趁鰣魚”。宋代大文豪、美食家蘇東坡也有詩贊道:“長江繞廊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可見人間美味以魚與筍為止。

問政山筍 安徽省的問政山筍產於歙縣問政山,在筍味中堪稱壹絕。問政山所產的竹筍質脆嫩鮮,口味尤佳,加之在烹飪過程中以火腿、骨湯加香菇以白糖提味,上桌後筍色玉白,鮮甜微酸,香氣清馥,臘香誘人。早在南宋時就被列為“貢筍”,當地群眾稱之為“白殼苗”。清代詩人汪薇曾寫詩贊美道:“群誇北地黃花菜,自愛家山白殼苗”。

枸杞竹筍 每當枸杞發芽,春筍上市的時候,上海壹些風味菜館便亮出時令名菜“枸杞竹筍”。此菜碧綠、鮮嫩、清香、味美,深受食客歡迎。這是壹道以枸杞嫩芽與竹筍絲壹起加鹽、糖、味精和高湯快速翻炒,烹制而成的佳肴,其色澤碧綠,翠白相映,清香味鮮。

有人食後賦詩贊之:“家園竹筍白如玉,山野枸杞翠勝綠;姐妹雖非同根生,相伴相依賽天嬌。”

安吉白筍宴 浙江安吉可用春筍做出上百種名菜,這便是聞名於世的“百筍宴”。比如從拔絲蘋果演化而來的“拔絲竹筍”,從家常菜面拖黃魚演變的“面拖筍尖”,清淡鮮美的“火腿鮮筍湯”,還有“脆皮筍條”、“夾筍金火”、“佛手春筍”……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難怪客居他鄉的吳昌贊道:“客中雖有八珍嘗,哪及山家野筍香。”

6. 與“做飯”有關的詩詞有哪些

與“做飯”有關的詩詞如下:

1、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宋代範仲淹的《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

3、宋代蘇軾的《縱筆三首其壹》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竈,只雞鬥酒定膰吾。

4、宋代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宋代蘇軾的《食荔枝》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