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見“明月清風”詞句,陡然想起我當年在蘇州遊覽名園滄浪亭看到的壹副舊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明月清風”本指壹種自然的景致,而詩人們往往又用它創設幽遠、清淡的意境,以至表達作者淡泊、寧靜、坦然、無欲的情懷。對於中國傳統詩詞而言,意境與情懷是這樣壹種關系:意境生出情懷,情懷感悟意境,兩者有時密不可分,融為壹體。正如那副舊聯,因清風明月無價,而生出近水遠山有情;又因近水遠山有情,而感受清風明月無價。我以為,詩集《明月清風吟》就是如此。
打開《明月清風吟》,這樣的詩作比比皆是,《大河放舟》就是壹首代表作。大河放舟,顧名思義,在滾滾黃河上擊浪驅船,應該十分豪邁。然而,作者卻用淡雅的語言和閑致的心態鋪陳了黃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再用“悠悠千古事,都付大河水”兩句結尾――很有壹點唐代張若虛名作《春江花月夜》的寫作風格。
大家知道,不同的審美對象會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情感,從而有著不同的美的創造,對於詩人來說就是有不同的詩作。《明月清風吟》第二、四、六、七、八、九、十部分,分別是《微風送妙音》《錦繡徽杭行》《三晉飄槐音》《呼倫貝爾情》《仲春汴梁夢》《清秋花都秀》《兩岸長相思》,描寫的是河南、安徽、浙江、山西、內蒙古、臺灣等地的不同景色。這幾個省份的景致人情,在人們眼裏是不同的:河南是中州大地,沃野千裏,古跡甚多,古文化底蘊極其深厚;安徽是奇山異水,徽式民風和黃梅曲韻;浙江是江山如畫,人物風流,美食之城,越調之鄉;山西承三晉遺風,接太行浩氣;內蒙古則充滿神秘、浪漫、幻想和異域風情;臺灣有獨特的自然風光,悠悠的傳統中華文化和與閩南壹脈相承的語言民俗,等等。而治軍欣賞這幾個省份的不同景致人情,卻能營造明月清風般的意境,抒發明月清風般的情懷。請看這幾個部分的壹些詩作,這些地方,我大多遊覽過,頗有點相同感受,值得推薦。
《微風送妙音》:“翠谷起白雲,清風送禪音。深山紅塵外,妙景正醉人。”(妙景怡人)“楊槐幹椏草未青,只覺春裏尋常景。忽見眼前碧絲絳,壹遇柳色便不同。”(柳色)
《錦繡徽杭行》:“雨霏霏,思飛飛,徽州之行十分美。四周青山如圖畫,壹江碧水送我歸。”(告別古徽州)“柳枝婀娜岸邊擺,茵茵蓮葉如新裁。壹湖秀水蘭舟動,無邊風景西子來。”(望西湖)
《三晉飄槐音》:“是誰撒天香?香氣直入房。披衣不肯去,雨中把槐賞。淑芳花仙子,淡雅村姑娘。布谷聲聲唱,山西好風光。”(雨中槐花)“千裏楊柳千裏花,壹片沃野壹片家。才見晉中風光好,況值夕陽余暉斜。”(晉中行)
《呼倫貝爾情》:“草青青,路迢迢,呼倫貝爾十分好。千裏草原美如畫,萬群牛羊牧歌飄。”“碧草青,菜花黃,呼倫貝爾滿詩行。日照綠色草世界,夏臨黃金花天堂。”(草原美兩首)
《仲春汴梁夢》:“清明時節到東京,皎皎明月照夜空。上河園裏倒時光,徐徐吹來千年風。”(觀《東京夢華》有感)“初秋時節到汴京,水光瀲灩景物明。醉人之美在何處,臨窗望湖茗香中。”(望湖)
《清秋花都秀》:“唧唧沽沽蟋鳥鳴,夢中猶聞天籟聲。正疑不知身何處,非夢原在自然中。”(天籟)“花都溫泉天公開,靜臥雅室聽天籟。夜半緣何披衣起,為有桂香入簾來。”(桂香)
《兩岸長相思》:“長相思,長相思。若問相思到何日,除非團圓時。長相思,長相思。欲將相思說誰似,唯有兩岸知。”(長相思)“青山碧水畫裏臥,翡翠盆中壹碧螺。秀麗寶島夜明珠,熠熠光華猶可歌。”(臺北)
從這些詩作可以見到,作者誌不在遣詞造句,而在於遣意造情;文字可以不加修飾,甚至是粗獷型的,有些詞句還可以商榷,但感情的抒發是真誠而細膩的,意境的營造是縝密而清新的。這就是他的作詩風格,也是我最為欣賞的,因為我壹向討厭虛情假意、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作品。
我曾與治軍壹起開過會、觀過光,也互相唱酬過,發現他詩思時湧,詩筆不輟,真可謂“壹路行來壹路詩”。何也?亦許在他的《五十暢懷》中可找到答案:“振翮翻飛任自由,不覺鬢霜五十秋。但入詩史百名錄,今生何去覓封侯。”
2011年3月13日
(作者系福建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廈門市詩詞學會會長,原廈門市教科所所長)
責編:路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