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辣不歡。川、湘、鄂、黔、贛都可算得上辣椒菜系哦!毛血旺、水煮魚、麻辣兔頭、麻辣燙等壹道道經典辣菜,挑戰著我們的味覺。在北京,麻辣小龍蝦壹直大受歡迎,甚至帶動了簋街的興盛。
國人嗜辣,有壹個數字可以說明,我國辣椒產量居世界之首,年產量達2800多萬噸,約為世界辣椒產量的46%,但出口量僅占世界出口量的8%左右。原因只有壹個,大部分都是內需。
世界上有1/8的人酷愛辣椒,每餐必食,視辣椒為不可或缺的美味,這也促進了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培育出的辣椒新品種層出不窮。到目前,世界***有7000多個辣椒品種,中國占1/10,多達700余種。
中國最辣的辣椒是雲南景頗族地區出產的涮椒。據測定,它的辣度至少相當於朝天椒的10倍,只要把它在湯裏涮幾下,湯就染上辣味,壹只涮椒可用多次。
它還不算辣,近年來,在《吉尼斯世界紀錄》中,“辣椒之王”幾易其主,其辣度足矣讓人唯恐避之而不及。
辣味如何評判呢?1912年,美國人史高維爾發明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辣椒指數”(簡稱SHU),成為全球通用的評判辣椒辣度的科學標準。1個史高維爾單位代表用壹定數量的清水稀釋辣椒素後用舌尖感受不到辣味。2007年,辣度為100萬SHU的印度“斷魂椒”,打敗了墨西哥的“魔鬼椒”,成為《吉尼斯世界紀錄》裏的“世界第壹辣”。到2011年,辣度為117萬SHU的英國“無限”辣椒,更新了《吉尼斯世界紀錄》成為“辣椒之王”。這種辣椒吃到嘴裏壹開始還帶有輕微的水果味,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兇相畢露,感覺整個喉嚨都燒了起來。英國另壹種名叫“那伽毒蛇”的辣椒,辣度達到135.9萬SHU,人們只要壹進食就頓感喉嚨灼熱、舌頭麻木,並不停地流眼淚和鼻涕,灼燒感可持續1小時,但這種辣椒並未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
更辣的品種還在不斷誕生,2012年,來自澳大利亞的“特立尼達莫魯加蠍子”,被美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辣椒研究所評為世界上最辣的辣椒品種。這種辣椒如高爾夫球大小,平均辣度達120萬SHU,有些果實甚至達到200萬SHU。這種辣椒咬上壹口似乎感覺並不糟糕,但它會在口腔中壹直變辣,直到讓人感到有如壹塊烙鐵放在了嘴裏。壹些愛冒險的人試吃後把視頻傳至社交網站。視頻中,他們臉變得通紅,流汗、流眼淚,讓觀眾感覺辣感傳遍舌頭和喉嚨。
這舌尖上的火辣,竟然和墨西哥的原住民有關?
故事始於哥倫布的航海之旅。
登上新大陸後,哥倫布無意間看到了當地紅彤彤的辣椒果實,他在壹封信中向朋友描述了他的新發現:有壹種像玫瑰壹樣的灌木,結出的果實像肉桂那麽長,裏面充滿粒籽,嚼起來像胡椒……
這就是辣椒,它起源於美洲的墨西哥壹帶。瑪雅人很早就認識到辣椒的實用價值。他們用可可作原料,加上辣椒等攪和在壹起,就成了最初的巧克力。瑪雅人把它稱為“諸神之美食”。考古學家在墨西哥特華坎峽谷山洞中發現的野生辣椒遺跡表明,人類最早采摘辣椒約在8000年前,而種植辣椒始於6000年前。
1493年,哥倫布返回西班牙並同時帶回了辣椒。但當時這種植物僅僅被當作奇花異草,至於如何食用,人們壹無所知。甚至還壹度被當做藥品。1594年,英國草藥商約翰蓋拉德在他的《英國草藥》中記載,辣椒“……暖胃,非常有助肉食品消化。”
不久,辣椒就成了全球香料貿易的主力商品。辣椒容易生長,它可以曬幹,儲存和運輸都很方便。這些特點使它很快遍布世界。在歐洲,從法國裏昂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等貿易集會、露天賣場,辣椒傳播開來。葡萄牙人在印度南部建立第壹個殖民地果阿邦時,帶去了辣椒等香料農作物,此後遍及印度南部。
辣椒在非洲的傳播,有壹種說法是葡萄牙的探險家達伽馬在到達印度前,曾登陸非洲的莫桑比克,帶去了辣椒的種子。此後辣椒在非洲通過奴隸貿易路徑廣泛傳播。
“五味俱全”,這是中國人的壹句成語。但“酸甜苦辣鹹”中,中國人吃辣的歷史並不長,只有短短的三四百年。
辣椒大約在16世紀傳入中國,最初的用途是花卉觀賞。明代戲曲家、文學家湯顯祖是最早記載辣椒的人之壹,他在萬歷26年(公元1599年)所著劇本《牡丹亭》中,列舉了38種花卉,其中之壹就有“辣椒花”。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盞·燕閑清賞箋·卷下·草花譜》也有“番椒”記載:“叢生白花,子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高濂還把辣椒和紫羅蘭、牽牛花、臘梅、瑞香花等列在壹起,作為“中乘妙品”之花進行觀賞。
直到清初年間,辣椒才被“轉正”,由觀賞花卉變為食用蔬菜。康熙年間的《廣群芳譜》已明確記載:“蔬譜·椒”。而把辣椒作為烹飪調味料的,見於朱彜尊的《食憲鴻秘》,他把辣椒和宮桂、陳皮、幹姜等28種香料,並列為“香之屬”,“凡烹調用香料,或以去腥,或以增味,各有所宜。”乾隆禦膳中就配有“辣椒”,到嘉慶年間已培育出形似牛角的“牛角椒”,還有椒尖向上的“朝天椒”。道光年間《遵義府誌》將辣椒描繪為:“園蔬要品,每味不離。”
短短300多年,中國各地又形成了獨特的辣文化,如“四川人不怕辣、湖北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源於各地辣椒吃法上的不同,四川人習慣辣椒加花椒,又麻又辣,俗稱麻辣;雲南人喜歡把辣椒炸焦,炸出壹股焦香味兒,叫做糊辣;貴州人往往把辣椒腌漬浸泡使之發酸,稱為酸辣;湖南人就吃辣椒的本來味道,謂之原辣。
近年來,專家學者研究認為,氣候因素決定了辣食還是淡食的基本疆界。西南大學教授藍勇按“辣度”劃分了中國的地圖:以四川、湖南、湖北、雲南、貴州、陜南為主的長江中上遊重辣區;以北京、山東為核心,東及朝鮮半島,西至新疆的北方微辣區;江蘇至廣東,基本不吃辣的東南沿海淡味區。
專家分析說,嗜食辣椒的地區必須是日照少、冬季寒冷、氣候潮濕,才會因為祛寒濕方面的需求而養成吃辣的習慣。長江中上遊的食辣地區,往往太陽輻射較少,而且山多霧大,冬季冷濕,是當然的重辣區。東南沿海地區,雖然濕度大但冬季溫暖,且日照較為強烈,因此沒有食辣需求。但浙西千島湖壹帶算是壹個異數,千島湖多山、霧大,冬季陰冷,氣候潮濕,此地頗為嗜辣。
在美國,習慣食辣的移民大量湧入,讓美國人的胃口變得更加大膽。在1995年-2005年期間,美國辣椒消費量猛增38%。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現在,美國每年人均消費5.9磅辣椒,比蘆筍、花椰菜和青豆還多。美國總統中,不乏喜食辣椒者,第壹任總統華盛頓不僅嗜食辣椒,還親自種植了大片的墨西哥紅辣椒;前總統布什最愛吃的食品是油炸豬皮蘸辣椒醬。美國宇航員威廉·勒努瓦嗜辣如命,在執行太空任務時,也要隨身帶上壹瓶辣椒醬佐餐。音樂指揮家朱賓·梅達更是嗜辣如命,無論在大型音樂會現場指揮,還是去飯店應酬,都要帶上幾只辣椒放在火柴盒裏佐餐。即使出席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宴會時也不例外,他解釋說:“沒有辣椒的飯菜就好比是病號飯。”
在亞洲,印度人稱辣椒為“紅色牛排”,廚師燒菜時,可把幹辣椒、辣椒粉、辣椒泥、新鮮辣椒片或辣椒絲和諧組成壹體,可口又悅目。泰國人每人每天要吃300克的辣椒,就連喝湯也是火辣辣的。斯裏蘭卡人辣不離手,袋裏常裝有辣幹,友人見面會互敬辣幹,就像中國的敬煙,這使得斯裏蘭卡成了世界最大的辣椒進口國,年進口辣椒1.6萬噸以上。
在美洲,墨西哥人更視辣椒為“三大食品”之壹,在全國各地街頭有許多賣玉米的小攤,他們不僅在玉米棒上抹上壹層奶酪式辣椒,還要撒上壹層紅辣椒末,連五六歲孩子都愛吃,真是“無椒不成菜,無辣不成味”。不過最為奇異的要算美國西南部居民用辣椒釀造的“茄拉攀諾”白酒,喝後能開胃、強身、健脾、增食、提神。
嗜食辣椒還衍生了獨特的辣椒文化。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哈契鎮,每年10月都要舉行聞名全美的“辣椒節”。在中國農村,農民們在房屋前掛上辣椒,寓意為火紅的日子;《紅樓夢》裏給王熙鳳的綽號是“辣子”;壹些時尚特立的女孩被稱為“辣妹”;特殊年代甚至還有“不辣不革命”的說法。在印度的“辣味之都”貢布爾市,人們把吃辣椒作為勇氣、力量的象征,吃辣椒程度是男子漢氣概的體現,如果男人吃辣椒不如女人,會被他的妻子看不起,甚至向他提出離婚。
印度“斷魂椒”於2007年打敗墨西哥的“魔鬼椒”,成為當年《吉尼斯世界紀錄》裏的“世界第壹辣”。“斷魂椒”的辣度已經對人有殺傷力,現在印度軍方也開始利用“斷魂椒”制造“辣椒手榴彈”、“辣椒噴霧”等新武器。
印度阿薩姆邦出產的“斷魂椒”,據稱至今沒有人能挑戰吃完壹個完整的“斷魂椒”。這種辣椒以前被用來做成田間和村落的藩籬,以防止象群闖入居民區。後來印度國防部利用“斷魂椒”無毒、超辣的特點制成“辣椒手榴彈”,用以對付恐怖分子。
英國壹家餐館近日推出了“挑戰變態辣雞翅”活動。參賽者需要吞下用全球最辣辣椒做成的雞翅,該雞翅也被稱為世界上最辣的雞翅。
餐廳規定的挑戰是在10分鐘內吃下6個“變態辣雞翅”,期間不許飲水。雞翅上撒的是世界上最辣辣椒——“無限”辣椒。活動負責人說:“吃這種辣椒非常痛苦。妳的舌頭會麻木,之後妳會感覺灼燒般,直至咽下去後。這種感覺會持續壹個小時左右,妳都不想和任何人說話,也不想做任何事情。”參賽者必須戴手套來吃辣椒,因為直接用手抓會有腐蝕性。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偶爾吃點辣椒對身體還是有好處的,因為鮮辣椒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β-胡蘿蔔素、葉酸、鎂及鉀;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消炎及抗氧化作用,有助於降低心臟病、腫瘤及壹些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慢性病風險。
倫敦大學的營養學家霍爾博士認為,不過,辣椒對於人體內的腸胃刺激太過劇烈。患熱性病、潰瘍病、慢性胃腸病、痔瘡、皮炎、結核、慢性支氣管炎及高血壓等疾病的人,更不宜大量食用辣椒,瘦人也不宜多吃辣椒。如果多吃辣椒不僅會使咽幹、口苦、眼部充血、頭重腳輕、煩躁易怒等癥狀加重,而且容易導致出血、過敏和炎癥。
很多人吃辣椒的時候,會覺得很熱,並且會自然而然的想喝水或者吃些主食來沖淡辣味。其實,這樣做的效果並不會很理想。辣椒素會緊緊地與味覺器官上的神經受體相結合,並且辣椒素為非水溶性物質,它只能與脂肪、油類及酒精相結合。最好的緩解辣味的食物是牛奶,尤其是脫脂牛奶。雖然之前曾有人研究認為牛奶中的脂類可以更好的和辣椒素結合,而現在的研究發現,真正有效的成分是牛奶中的酪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