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美食,但是關於美食的小故事妳知道嗎?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幾個美食小故事,看看有沒有妳喜愛的美食,搬好小板凳,馬上開始啦。
1、東坡肉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文學上造詣很高,小時候背他的詩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何等的肆意豪放。他在美食方面也是個行家,蘇軾自稱“東坡居士”,東坡肉便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那麽他和這道美食有什麽淵源呢?
據史料記載,東坡肉是蘇軾在黃州制作的,並且自己記錄了下來:“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壹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由此可以看出,蘇軾特別喜歡吃肉,並且技術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但其實東坡肉真正被大眾所熟知,是蘇軾在杭州任職期間。當時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蘇軾采取有效措施,使當地人民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杭州的老百姓為了感謝他,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就擡豬擔酒來給他拜年。
蘇軾並沒有獨自享用美酒美食,而是指點人們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分給參加疏浚西湖的人們吃,大家吃後無不贊嘆,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2、佛跳墻
佛跳墻又名福壽全,是寓意特別好的壹道奢華大餐。用料特別豐富,特別講究,壹般有鮑魚、海參、牦牛皮膠、花菇、墨魚、鵪鶉蛋等等等等,十幾種乃至幾十種食材,匯聚到壹起,加入高湯小火煨制而成。
這道菜始於清朝道光年間,據說,時任布政使的周連,無意中吃到叫“福壽全”壹道菜,是將雞、鴨、羊肘、火腿等原料加工後,放在紹興酒壇中,煨制而成的。周連吃後非常滿意,讓自己的家廚鄭春發試做此菜。
鄭春發經過精心研究,增加了山珍海味,結果香味更濃,風味更佳。後來鄭春發辭去了職務,開設了菜館“聚春園”,以海參、魷魚等十八種珍貴原料,加陳酒、姜、桂皮、茴香等料,放在陶制瓦罐中煨制成菜,風味鮮美絕倫。
前來品嘗的人絡繹不絕,文人術士當場賦詩,其中有句雲:“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這道原名福壽全的菜就此改稱“佛跳墻”。
3、叫花雞
叫花雞又稱常熟叫化雞、煨雞。把加工好的雞用泥巴或者荷葉包裹起來,放在火中烤制煨熟。色澤明亮,芳香撲鼻,板酥肉嫩,風味獨特。
相傳很久以前有壹個叫花子,餓得老眼昏花,卻找不到食物,正當唉聲嘆氣的時候,發現了壹只雞。叫花子喜出望外,宰了雞,去掉內臟,可找不到炊具,可急壞了叫花子,總不能生吃吧,於是他用泥巴把雞裹了起來,放在火堆裏烤,待泥巴幹透,剝去泥巴雞毛也跟著掉落,露出清香的雞肉。
後來這種做法被菜館的人學了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添加了各種調味輔佐,因此贏得了很多人的贊賞。叫花雞就這樣被流傳了下來。
4、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四川省傳統名菜之壹,有人用“麻、辣、燙、鮮、嫩、香、酥、活”等八個字來形容這道菜,頗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點。
相傳清朝同治年間,成都市萬福橋壹家小飯店的店主陳富春早歿,店鋪由妻子劉氏打理。劉氏面部有麻點,人稱陳麻婆。她創制的燒豆腐,色澤淡黃,白嫩而有光澤,前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後來壹般簡稱為“麻婆豆腐”。
5、四喜丸子
四喜丸子是中國傳統名菜之壹,寓人生福、祿、壽、喜四大喜事。常用於喜宴、壽宴等宴席中的壓軸菜,以取其吉祥之意。
關於四喜丸子的由來,眾說紛紜,無壹定論。據說四喜丸子的由來和慈禧太後有著密切關系。1901年八國聯軍侵入中國,燒殺搶雜,慈禧太後逃到了西安。在慈禧太後的授意下清朝與八國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後決定返回北京。
逃難而回,本來是丟人的事,可是慈禧太後非要擺譜,要老百姓搭彩棚、修道路、征糧收款,民怨四起,民不聊生,卻敢怒不敢言。
經過河南時,她下旨要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當地的廚師獻上了壹道“四季丸子”,寓意圓圓滿滿慈,慈禧太後非常滿意並改名“四喜丸子”。
等慈禧太後走後,人們紛紛改四喜丸子為“慈禧完止”,炸四喜改“炸慈禧”,表達強烈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