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的美食有:碧玉卷、烏株粳米糍、暖菇包、陷心饅頭、遊漿豆腐、狀元糍。
碧玉卷:(又名韭菜糍) 每年立夏日,城鄉居民制作這壹風味小吃。原料為純大米和韭菜,制作時將大米泡入清水中,約二、三個小時,再將韭菜切細,將大米和韭菜拌勻,用石磨磨成翠綠色的米漿。用旺火燒熱鐵鍋,放入植物油溜鍋,用小瓢舀漿,沿鍋邊旋轉入鍋攤平,溫火烙煎成薄餅,接著將餡料放入,卷成筒狀,稍稍翻烤即成,由於薄餅色澤碧綠,酷似碧玉,故譽為“碧玉卷”。
烏株粳米糍:為泰寧縣杉城鎮南會村烏石上畬族特有的風味小吃。相傳這個少數民族村的祖先藍先舉,原是汀州人氏,因家境貧寒攜妻帶子外出行乞,後來到烏石上大山中搭寮定居,開荒種地,他在墾荒中,發現了壹種小灌木名叫“烏株樹”,把它的枝葉燒成灰,用開水淋洗過濾,取其堿水,用於浸泡粳米,制成烏株粳米糍。由於這種米糍光滑透明,柔中有韌,滑而不粘,味帶堿香,常常成為豪華筵席上的珍品。
暖菇包子:(又稱包糍) 暖菇,學名叫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初春生長於田野,性溫味甘,早春采摘後洗凈曬幹,芳香撲鼻,有化痰止咳及強腎益筋之功效。泰寧民間每年在“春社”這壹天,農村家家戶戶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遠近的親朋好友都相互往來品嘗,這種習俗流傳至今。
陷心饅頭:相傳,明永樂年間,外邦遣使向我中原進貢了壹對金絲鳥,如能養活,外邦自當歲歲朝貢,如貢鳥死亡,外邦必將興師問罪。次日,世宗皇帝臨朝,召見滿朝文武大臣,詢問如何養活貢鳥,群官面面相覷,無人能回答。當時有壹位新科狀元叫商輅,立即前去朝拜恩師伍寧,伍寧當即告訴商輅:“這種金絲鳥為珍奇之禽,既不食蟲,有不食草黍,用礦鐵鑄成的鐵子,燒熱飼之,可保養活。” 新科狀元商輅啟奏皇帝,皇帝隨即下旨,命架爐煉鐵子,貢鳥果然啄食。世宗皇帝見了大喜,立即召見番使,番使壹見心中大驚,心想中原果然有能人,回國回奏番王,從此,歲歲來朝,歲歲進貢。皇上因伍寧處理“貢鳥”有功,賜予伍寧“青雲”匾額壹塊,至今仍懸掛在伍寧的故鄉——泰寧開善鄉上坑村村口的牌坊上。其後裔為紀念伍寧定國安邦之功,元宵節用糯米,粳米加工制作成這種陷心饅頭,祀祭伍寧公以示紀念。
遊漿豆腐為大豆制品之壹,是泰寧縣民眾常食的壹種食品。遊漿豆腐的歷史攸久,泰寧各地即使是窮鄉僻壤都有壹家豆腐店。
狀元糍除了待客食用,也是壹種饋贈親友的好禮品。這種風味小吃,在泰寧流傳的歷史也很悠久。相傳南宋慶元二年,邑人鄒應龍赴京應試,村裏家家戶戶都送狀元糍供他路上吃,並預祝他金榜題名。路上,鄒應龍渴了喝幾口清泉,餓了,啃上幾塊糍粑。經過長期跋涉到京城,因才華橫溢,殿試對答如流,寧宗皇帝禦筆親點他狀元及第。當他把從家鄉帶來的糍粑呈獻給皇上品嘗時,連皇上也贊不絕口,賜名“狀元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