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蘇軾、陸遊的生平、作品和號稱。

蘇軾、陸遊的生平、作品和號稱。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壹,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壹。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壹;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裏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壹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壹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壹”,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裏。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雕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壹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壹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壹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蘇軾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壹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壹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壹役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壹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壹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壹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壹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而後,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壹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生平年表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蘇軾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歲高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舉家前往京都 1061年 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1061年 任鳳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職史館 1065年 妻喪 1066年 父喪;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閏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職史館 1071年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38歲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歲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歲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 謫居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間太後執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年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 妻喪;太後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後執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歲 1102年,即崇寧元年六月葬於汝州郟城釣臺鄉上瑞裏。

蘇軾詩詞賦作品選列: 1《赤壁賦》 2《後赤壁賦》 3《石鐘山記》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後北臺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壹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蔔算子(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遊)》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遊(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2《踏青遊》 73《玉樓春》 74《記承天寺夜遊》

參考:/view/2517.htm#2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

人物生平

陸遊(公元1125—公元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我國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生於公元1125年,

陸遊自幼好學不倦,12歲即能詩文,蔭補登仕郎。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結婚,後被其母強行拆散。這種感情傷痛終其壹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赴臨安應試進士,取為第壹,而秦檜孫秦塤居其次,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遊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二十八年(公元1158),秦檜已死,陸遊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三十二年(公元1162),孝宗即位,以陸遊善詞章,熟悉典故,賜其進士出身。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淳熙二年(公元1175),範成大鎮蜀,邀陸遊至其幕中任參議官。淳熙五年(公元1178),陸遊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六年(公元1179)秋,陸遊從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改任朝請郎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十二月到撫州任所。他壹方面用大量精力處理因茶鹽官賣後,茶鹽戶破產,被迫采取私販和鬧事進行反抗而引發的各種糾紛和訴訟;另壹方面上書朝廷,主張嚴懲不法官吏向茶鹽戶收納高額茶鹽稅,趁機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為。淳熙七年(公元1180)春,撫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發,沒大片田地和村莊,洪水沖到撫州城門口,百姓饑困潦倒。陸遊密切註視災情發展,寫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沈憂耿耿欲忘生。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抵虛檐瀉雨聲”詩句,同時上奏“撥義倉賑濟,檄諸郡發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撥義倉糧至災區賑濟,使災民免於饑餓之苦,然後奏請撥糧和給江西地方官下令發糧,並到崇仁、豐城、高安等地視察災情。這壹舉措有損朝廷利益,十壹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從宦遊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個藥方中,精選成《陸氏續集驗方》,刻印成書,留給江西人民,表達他的為民之心。途中又遭給事中趙汝遇所劾,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陸遊在家閑居6年後,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春,以朝請大夫知嚴州(今浙江建德縣梅城鎮)。官至寶謨閣待制、晉封渭南伯,後被劾去封號。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陸遊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公元1189),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遊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詩大致可分為三期:

第壹期為少年到中年(46歲),時期最長但留存作品最少,約200首,因陸遊將自己早期“但欲工藻繪”的作品刪除淘汰的關系。 第二期為46-54歲,詩約2400多首。此時期因深入軍旅生活,詩風變為豪放壯闊,愛國思想也更加提升。此壹時期詩歌創作的成熟和豐富,奠定了他作為壹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為蟄居家鄉到逝世,現存詩6500首。數量之所以較多是由於他晚年未暇淘汰的緣故。此時期與農民接觸較多,再加上宦海沈浮飽經憂患,並且其年事已高,因此風格轉為清曠淡遠的田園風格和蒼涼的人生感慨。 不過即使詩風前後轉變了三次,但是他詩中還是充滿強烈的愛國情感,這也是他最大的特色與傳頌千古的原因。其他也有較為平淡、清麗、甚至是奇譎的作品(詩集中有數百首記夢的詩),不過那是少數。 《關山月》《書憤》《金錯刀》、《農家嘆》《黃州》《長歌行》等,均為其代表作。 另也工於詞,纖麗處似於秦觀,雄快處似蘇,超爽處更肖辛棄疾。以《訴衷情》(當年萬裏覓封侯)、《蔔算子·詠梅》等最為著名。 他的文學理論也具有相當影響力,主張詩文為發泄人心郁悶的利器,又主張養氣以求工。 《示兒》是他詩詞生涯中上留下的最後壹首詩。

作品壹覽

《劍南詩稿》85卷 《渭南文集》50卷 《放翁逸稿》2卷 《南唐書》18卷 《老學庵筆記》80卷等。 其他尚有: 《放翁家訓》 《家世舊文》等。 《紅樓吹笛飲酒大醉中作》作者:陸遊 世言九州外,復有大九州。此言果不虛,僅可容吾愁。 許愁亦當有許酒,吾酒釀盡銀河流。酌之壹斛玻璃舟,酣宴五城十二樓。 天為碧羅幕,月作白玉鉤,織女織慶雲,裁成五色裘。 披裘對酒難為客,長揖北辰相獻酬。壹飲五百年,壹醉三千秋。 卻駕白鳳駢斑虬,下與麻姑戲玄州。錦江吹笛余壹念,再過劍南應小留。

參考:/view/2370.htm#1

滿意采納··希望喜歡

有問題百度hi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