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磁器口、廈門曾厝垵、
武漢戶部巷,廣州的上下九……
旅遊業相對發達的城市裏,
美食街基本是遊客聚集的地方,
而對於旅遊業不是主要產業的城市,
美食街不可能轉為遊客而建,
所以在這些城市,
美食街反而是為本地人而生,
可以在此看到當地人的生活。
在東莞,這條美食街叫:
新光明市場。
但自從去年9月,
原本露天的夜市搬進了室內,
就引起了很大的非議。
許多以前常去夜市的東莞人都覺得,
搬進室內的大排檔,
失去了靈魂,“變味”了。
莞城,東莞的市中心,
壹條運河穿城而過。
跟很多熱帶地區的城市壹樣,
東莞的夜市,最開始也是被太陽逼出來的。
也許是因為運河給燥熱的天氣帶來了涼爽,
東莞的夜市無論如何流轉,
都是在這條運河附近。
運河旁邊的振華路,
就是東莞的第壹代夜市。
2015年,振華路夜市被取締,
而第二代夜市,
就是離振華路不遠的新光明廣場夜市。
這個也是在新光明市場旁的街道上,
因為比振華路寬,
第二代的夜市比第壹代還熱鬧。
又因為東莞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
第二代夜市也比第壹代更豐富:
從湛江海鮮到臺灣車輪餅,
從新疆烤羊肉到本地燒排骨,
應有盡有。
但美食街的誘惑力,
抵不過城市管理的大趨勢。
在幾次停業整頓之後,
露天的夜市還是被迫轉入室內,
在新光明市場二樓紮寨,
成了第三代夜市。
這第三代夜市,有了遮風擋雨的棚子,
還配備了公***桌椅和洗手間。
第二代夜市的店家,
也都悉數搬到了室內。
壹切看上去都是更好的選擇,
為什麽人們會覺得“變味”呢?
夜市從露天搬到室內,
是個無奈的選擇。
從振華路上第壹代夜市開始,
各種隱患就埋在其中。
消防、衛生、交通……
即便再喜歡夜市,對它再有感情,
也沒法回避這些隱患,
而且這還沒考慮到對當地居民影響。
第二代露天夜市雖然少了壹些隱患,
但始終過不了環保的關,
這是它被取締的重要原因之壹,
也是它無奈之處:
夜市,不可能幹凈衛生環保,
畢竟很多正規餐廳都做不到,
要求每個攤檔都做到,確實強人所難。
雖然夜市搬進室內是個無奈,
但能有棲身之所,也是很多攤檔的幸運。
許多城市為了打贏環保戰,
會選擇直接關停夜市,
甚至不考慮夜市攤販的生計。
沒去過第三代夜市,
卻又聽過壹些負面評價的人,
初次到那裏都會感覺奇怪:
這條美食“街”看上去挺好的,
確實,若是初次來到新光明市場二樓,
看到滿眼美食的時候,
壹定會被五顏六色的招牌,
還有各處飄來的香味吸引。
除了匯集南來北往的食物,
吃飯的形式也不拘壹格,
當妳以為只有邊走邊吃的烤雞翅,
妳會突然看到旁邊有人在吃火鍋。
雖然地上也偶有垃圾,
但也比露天夜市要幹凈整潔。
逛完後甚至會懷疑批評室內夜市的人:
但如果從二樓走出來,
妳會突然明白那些批評室內夜市的人。
因為妳會突然感到壹陣寧靜,
也會突然厭惡樓上的吵雜。
這是室內夜市不如露天的第壹個地方:
同樣多的人用同樣多的音量,
這正是管理者們沒考慮到的問題,
露天和室內的區別在於:
露天可以容納更多的無序,
同樣的無序如果被室內框起來,
可能會顯得更無序。
甚至,現在室內夜市可能更無序,
因為露天夜市裏,
各家攤販自己為顧客提供桌椅,
吃火鍋不會跟吃雞翅的坐壹起,
燒烤攤前會比較吵雜,
但吃缽仔糕的地方就相對安靜。
可現在的公***座椅卻打破了局面,
少了此起彼伏,卻處處吵雜。
本來把露天夜市搬進室內,
除了環保的壓力,
但現在顯然沒做到這點,
以至於食客們既沒得到更好的體驗,
還失去了原來的快樂,
畢竟在露天的夜市,
燒烤的味道彌漫在空氣中,
可現在的夜市上,最激發人食欲的味道,
都被抽風機吸走了。
雖然食客們也理解環保的背景,
知道再也無法嗅到煙火氣,
但“失去靈魂”這個評價,不只在此。
要是夜市的體驗搬進室內卻沒法提升,
老食客們註定會拋棄這個地方。
而這正是管理者們要解決的新難題。
本文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