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侯韓信,淮陰縣人。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沒有什麽善行可以推薦做官。又不會做生意維持生活,經常到別人家裏蹭飯吃,別人都很厭惡他。曾經在下鄉縣南昌亭長家混了幾個月,亭長的老婆沒辦法,就壹大早做飯躲在被子裏吃,韓信到了吃飯的時候去了,(亭長的老婆)卻沒有為他準備飯食。韓信知道原因之後,大怒,再也不去了。
韓信沒事就在城北釣魚,很多婦女都在河邊洗衣服,有壹個女人看韓信餓了,就給他些飯吃,壹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很高興,對這個女人說:“我壹定會很好地報答您。”女人聽了很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己謀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憐公子妳,才給妳飯吃,哪是指望妳報答我呢!”
2. 文言文翻譯顏回攫其甑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
原文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裝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顏回對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孔子嘆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故知非難也,孔子之所以知人難也。
翻譯
孔子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地方(缺糧)受困,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白天睡在那,顏回去討米,討回來後煮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鍋裏的飯吃。壹會,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假裝沒看見(顏回抓飯吃的事情)。孔子起來的時候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幹凈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回答道:“不是那樣的,剛剛碳灰飄進了鍋裏(弄臟了米飯),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嘆息道:“(按說)應該相信看見的,但是並不壹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妳們記住,要了解壹個人不容易啊。”所以要了解真相很難啊,孔子認為要了解壹個人更難啊。
註釋
陳,蔡:春秋時的陳國,蔡國
藜:野草,這裏指野菜
羹:湯
斟:舀取
爨:燒火做飯
攫:用手抓取
甑:古代蒸食的炊具
選間:片刻,壹會兒
饋:向人送食物
煤炱:煙塵
謁:拜見
佯:假裝
恃:依仗
飯:吃
先君:死去的父親
向:先前
3. 文言文《食欲》原文翻譯當朝的工部尚書的劉麟,告老還家。(當地)有位直指使者,對飲食特別講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飯不合味責罵部下,郡縣長官接待他都感到擔憂。劉麟說:“這個人是我的學生,應該開導他,讓他明白SlKJ.ORg事理。”
等到有壹天直指使前來拜訪,劉麟招待他,說:“老夫本想設宴款待,又怕誤妳公事,就只備了壹頓便飯。不過老伴出門去了,無人下廚燒飯,家常飯,吃得下麽?”因為是師命,直指使不敢推辭。
從早等到過午,飯也沒端出來,直指使餓得實在難忍。等到飯菜端出,只有壹盆糙米飯和壹盆豆腐而已。他們各吃了3小碗,直指覺得很飽
過了壹會美食佳肴,擺滿壹桌,放在(直指使)面前,但因為剛才吃飽了,無法下筷。劉麟執意要他吃,直指回答說:“我確實已經吃得過飽了,再也不能吃了。”劉麟微笑著說:“看來,飲食本無精粗之分,餓時飯菜容易吃,飽時飯菜難吃,只是因為當時的情況導致這樣罷了。”
直指使懂得劉麒說的道理,從此,他再也不敢因為飲食而責難他的部下了。
4. 食喻 文言文翻譯1、譯文:
當朝的工部尚書的劉麟,告老還家。(當地)有位直指使者,對飲食特別講究,百般挑剔,常因菜飯不合味責罵部下,郡縣長官接待他都感到擔憂。劉麟說:“這個人是我的學生,應該開導他,讓他明白事理。”
等到有壹天直指使前來拜訪,劉麟招待他,說:“老夫本想設宴款待,又怕誤妳公事,就只備了壹頓便飯。不過老伴出門去了,無人下廚燒飯,家常飯,吃得下麽?”因為是師命,直指使不敢推辭。
從早等到過午,飯也沒端出來,直指使餓得實在難忍。等到飯菜端出,只有壹盆糙米飯和壹盆豆腐而已。他們各吃了3小碗,直指使覺得很飽。
過了壹會美食佳肴,擺滿壹桌,放在(直指使)面前,但因為剛才吃飽了,無法下筷。劉麟執意要他吃,直指使回答說:“我確實已經吃得過飽了,再也不能吃了。”劉麟微笑著說:“看來,飲食本無精粗之分,餓時飯菜容易吃,飽時飯菜難吃,只是因為當時的情況導致這樣罷了。”
直指使懂得劉麟說的道理,從此,他再也不敢因為飲食而責難他的部下了。
二、原文:
國朝尚書劉南垣公,告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飲食苛求屬吏,郡縣患之。 公曰:“此吾門生,當開諭之。”
俟(sì)其來款之,曰:“老夫欲設席,恐妨公務,特留此壹飯。但老妻他往,無人治具,家常飯,能對食乎?”直使以師命,不敢辭。
自朝(zhāo)過午,飯尚未出,直指饑甚。比食至,惟脫粟飯、豆腐壹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覺過飽。
少頃,佳肴美耘,羅列盈前,不能下箸。公強之,對曰:“已飽甚,不能也。”公笑曰:“可見飲饌原無精粗,饑時易為食,飽時難為味,時使然耳。”
直指使諭其訓,後不敢以盤飧責人。
擴展資料:
壹、主人公介紹
劉麟,字元瑞,本安仁人,世為南京廣洋衛副千戶,因家焉。績學能文,與顧璘、徐禎卿稱“江東三才子”。弘治九年進士,除刑部主事,進員外郎,平反三百九十余人。
正德初,出為紹興知府。因劉瑾銜其不謁謝,罷為民。瑾誅,起補西安,尋遷雲南按察使。嘉靖初,召拜太仆卿,進右副都禦史,巡撫保定六府。
於嘉靖四年(1525)三月二十壹日致仕後起改大理寺卿,擢工部尚書。因上節財十四事,中貴大恨。由於牒停浙江、蘇、松織造,而上供袍服亦在停中,中官吳勛以為言,遂令劉麟致仕。
居郊外南垣,賦詩自娛。晚好樓居,而貧不能構,懸籃輿於梁,曲臥其中,名曰神樓。文徵明繪其圖。嘉靖四十年卒,年八十八。贈太子少保,謚清惠。有《劉清惠集》。
二、啟示
1、劉南垣教訓弟子的方法巧妙、得體,我們給別人提建議,也要講究方法,使接受者心服口服。
2、從未吃苦的青年人,應該有意識地把自己放在艱苦環境裏鍛煉,是有利於加強自己的思想品德修養的。
搜狗百科-食喻
5. 漂母賜飯文言文翻譯翻譯
淮陰孤兒韓信靠在淮河邊釣魚為生,經常因為釣不到魚而要餓肚子,壹個漂洗絲絮的老大娘見他可憐,經常把自己的飯分壹半給他吃。韓信說以後有發達之日必定感謝她,可是她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自己維持生活,我是可憐妳才給妳飯吃的,哪裏指望回報?”
韓信後來成為楚王,特地找到當年的漂絮大娘,送給她壹千金酬謝。
原文:
淮陰侯韓信為布衣時,貧而無行。從人寄食,人多厭之。“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壹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
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後信為楚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出自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淮陰侯列傳》,本傳記載了韓信壹生的事跡,突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累累戰功。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註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本文細節描寫非常精彩。韓信受胯下之辱的細節,不僅畫活了屠中少年的個性特征,而且也很好地描寫出韓信的心理特征。
擴展資料
相關人物
韓信(漢初三傑之壹)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更因此而受到侮辱。
原因
韓信胯下之辱是因為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母,主要靠釣魚換錢維持生活,經常受壹位靠漂洗絲棉老婦人的施舍,屢屢遭到周圍人的歧視和冷遇。壹次,壹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
有壹個屠夫對韓信說:妳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刀配劍,其實妳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妳敢用妳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只影單,硬拼肯定吃虧。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
史書上稱“胯下之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kua4)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壹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翻譯:在淮陰有壹群惡少當眾羞辱韓信。有壹個屠夫對韓信說:“妳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帶著劍,其實妳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妳敢用妳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韓信自知形單影只。
於是,他便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在場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很膽小。史書上稱“胯下之辱”。宋·陸遊《憶荊州舊遊》詩:“君不見將軍昔忍胯下辱。”
清·丁耀亢《續金瓶梅》第三回:“如韓淮陰貧時受了胯下之辱,後來以千金謝了漂母,把惡少封了官,真如太虛浮雲,有何掛礙!”韓信並不是膽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
有傳說韓信富貴之後,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善待對屠夫,並封他為護軍衛,他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
史書中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褲下匐伏。壹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關於韓信胯下之辱的原因,在老淮安市還有幾種說法:
壹種說法是韓信年輕時有二種愛好,壹是釣魚,二是劍,當地壹個屠夫要他的劍,他不給,屠夫讓他從胯下鉆過去。
第二種說法是壹次經常周濟韓信的漂母生病了,韓信為了給漂母弄點肉吃,到屠夫那裏賒肉,屠夫讓他從胯下鉆過去。
還有壹種說法是,韓信受生活所迫,偷了屠夫的肉,屠夫說妳從我的胯下鉆過去我就不要了,在韓信做了大將軍後,還去看過這個屠夫,不但沒有報復他,還讓他作了手下的中尉。對於胯下之辱,韓信後來說,我當時並不是怕他,而是沒有道理殺他,如果殺了他,也就不會有我的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