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口交杯盞,
壹輩子不翻臉。
喝口交杯酒,
偕老到白首。
之後,還讓新郎新娘同吃壹塊肉,他咬壹半,她咬壹半,大家又唱:
同吃壹塊肉,
富貴不斷頭。
整個過程盡管時間不長,但兩位新人當著眾人的面,手臂相交,靦腆的神情和喝酒時的拘謹,著實令人忍俊不禁。伴隨著大家的哄笑和掌聲,滿杯酒下肚的當事人臉色紅潤,顯露出嬌羞和幸福,頻頻向在場的親友們致謝。洞房裏氣氛熱烈異常。
交杯古時稱“合巹”,始於周代。巹是壹種匏瓜,俗稱苦葫蘆,其味苦不可食。合巹是將壹只巹破為兩半,各盛酒於其間,新娘新郎各飲壹巹。匏瓜剖分為二,象征夫婦原為二體,而又以線連柄,則象征由婚禮把倆人連成壹體,所以分之則為二,合二則為壹。
新婚夫婦壹同進酒,為什麽要用匏爵呢?巹盛酒因巹味苦而酒亦苦,飲了巹中苦酒意味著婚後夫妻應同甘***苦,患難與***。同時,意示夫婦二人如同此巹壹樣,合而為壹,緊緊地拴在壹起了。又因匏是古代八音樂器之中的壹種,它又含有音韻調和之意,故“合巹”又示意新娘新郎婚後應和睦協調,結為琴瑟之好。
到了宋代,破巹為二的酒具改成為兩只木杯。新娘新郎同飲之後,擲杯於床下,若兩杯壹仰壹合,意味著男俯女仰,天覆地載,陰陽和諧,實在是大吉大利的事。而“合巹”也就被改稱為“飲交杯酒”。
“合巹”和飲交杯酒都離不開彩線,也就是用紅或綠的絲繩綰成同心結系於盞底或杯足。此後,由這條絲繩便衍變出“拴線”儀式。此俗大概起源於唐代,由此習俗產生了“千裏姻緣壹線牽”的俗語。如今,紅巾既不系足,也不拴手,只是讓新娘新郎各持壹端,相牽入洞房。所以,拴線被稱之為“牽紅”、“紅綠牽巾”。
“合巹”、飲交杯酒儀式,對於新婚夫婦來說,有著同樣的功利目的。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婚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婚夫婦常常是壹對陌生人。但傳統的倫理規範強調夫唱婦隨,嫁雞隨雞,家狗隨狗,因此,新婦和其丈夫的溝通、和諧、結為壹體尤其重要。
喝交杯酒有“鬧”的內容,所以不少地方把這項活動放在洞房內進行。其實,喝交杯酒的儀式就是鬧房的開始。之所以不在“鬧房”中加以敘述,是因為它的主要意義不在“鬧”,而是具有我們前面所講的多種意義。喝交杯酒習俗傳承變異至今,形成洞房中的種種趣俗。
蘇州等地壹直流行在撒帳後飲交杯酒,古風猶存。當地用紅繩拴連兩只木酒杯,斟滿兩杯酒,新郎新娘各飲半杯,然後交換,壹齊飲幹,將杯拋於婚床下,視壹仰壹合為吉利,寓同甘***苦,有福同享。
廣西鳳山壹帶 ,在新郎揭了新娘的紅蓋頭後,由喜娘送入兩杯酒,先由兩人***飲第壹杯,俗稱“***苦酒”,再***飲第二杯,謂之“***福酒”。意示從今後夫婦同甘***苦,相依相存。
在南京,由“攙親”(即伴娘)照顧新郎新娘互飲交杯酒,其方式是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壹盞,或各飲少許,然後把酒杯交換壹次,再舉杯互飲壹次,以示恩愛夫妻,自此結為壹體。在江西,由牽娘和伴郎照顧新人交杯互飲,由新郎先飲,新娘後飲,互相交飲三次而成。在吉林,則由“娶親婆”指引,新郎新娘互相交杯壹次就成。
“合巹”還有另壹層意義,就是生育。“巹”俗稱苦葫蘆。葫蘆形圓多籽,類似於十月懷胎的孕婦。在上古洪水神話中,人類被洪水淹滅,只有壹對兄妹因躲進葫蘆中才死裏逃生。後來兄妹結為夫妻,再造人類,成為人類始祖。葫蘆與人類生殖有著密切關系。新婚時行“合巹”之禮,即是預祝新郎新娘日後子孫興旺。
過去,納西族摩梭人的婚禮上,就有類似“合巹”儀式。新婚前夕,人們端出公羊睪丸壹個、酒壹杯,請新郎新娘***同飲食。另外,解放前,湖南寧鄉地區的婚禮中,也有類似的儀式。當摘了蓋頭以後,新娘便脫去青衣青褲與青裙,換上花紅衣服。然後,由兩名婦女各捧兩杯,茶內有棗子數顆,交給新郎新娘飲用。飲時不得獨自飲完,留下壹半相互混合再飲,俗稱為“合面茶”。婚禮上,新婚夫婦***食公羊睪丸以及棗子(早子)的行為,顯然表達了對生育的祈願。
廣東翁源壹帶,流行在洞房中吃“和合蛋”的風俗。壹位如意大嫂端著壹小碗熱姜酒,酒中盛雞蛋兩只,喜氣洋洋地催促新郎新娘食蛋。新娘子總是羞羞答答不肯張口,大嫂就念道:“壹口咬到黃,兩公婆有商有量;壹口咬到白,兩公婆商恰恰。”新娘在大嫂的祝福聲中,只好張大嘴壹口咬下大半個雞蛋,眾賓客立時歡呼叫好。俗謂在洞房食了和合蛋,日後夫婦定能和睦相愛,若不食則意味關系不和。故這和合蛋是非吃不可的。在潮汕壹帶則興吃“結房圓”。“結房圓”是用糯米粉做的湯圓或桂圓肉燒的糖水。新郎新娘入洞房後,伴娘壹邊看他們吃結房圓,壹邊念道:
夫妻同飲福圓湯,同心同腹同肝腸;
夫妻食到二百歲,雙雙諧老坐福堂。
新娘新郎各吃兩粒湯圓後,互換碗盞,再吃兩粒,俗稱“交杯換盞”,以示親密和合。這時伴娘再念道:
交杯換盞團團圓,夫妻恩愛樂相隨;
老君送來麒麟子,明年生得狀元兒。
北方人喜食餃子,逢年過節均以餃子為美食,洞房裏照樣視餃子為吉祥食品,飲交杯酒變異為吃餃子。陜北農村有婆婆請新媳婦吃餃子的風俗,餃子雖經蒸煮,卻故意煮得半生不熟,當新娘吃第壹只餃子時,婆婆故意問道:“生嗎?”新娘照實答道:“生的。”此時婆婆笑得臉上像綻開了的菊花,朦朧之中似乎看見壹個白白胖胖的小孫子。此俗當地稱為“兒女扁食”。如今計劃生育了,國家規定只許生壹個,新娘在吃“兒女扁食”時,索性大大方方地答應婆婆:“生,生壹個!”饒有趣味。(北師大文學院教授、民俗專家 萬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