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溫? 健
在亳州市譙城區雙溝集鎮中心,有壹南壹北兩個古時侯的十字老街口,周邊商鋪林立十分繁華。當地老百姓慣稱為大隅首和小隅首,大隅首是全鎮最高處,大隅首在北,小隅首在南,相距百米之距,同在105線國道上,但海拔落差卻相差數米。近幾十年多次修路,在大隅首每次都鏟走好多土方。但是,至今此大隅首處仍然顯得地勢最高,比如在夜裏以此為中心,南北兩公裏路段之處,兩車相對而行基本上看不到對方來車燈光。現在壹公裏左右仍然落差壹兩層樓的高度。可想以前坡度有多大了,這種地貌如在山區或丘陵地區是不足為奇的,但在方圓上千平方公裏壹馬平川的淮北大平原上,是著實少見。
? 傳說,在很久以前,在古人類文明剛剛萌芽的初始階段。雙溝那個時候通過漫長的人類初始文明,緩慢形成與演化,雛形僅是古官道上壹個臨時休息的驛站。後來不知什麽時候起,在此地來了幾個仙風道骨般的長者,他們分別散居在雙溝的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八個呈“米”字形不同的方向。當地的人們也不知道他們具體從何處而來,也不知道他們來此做什麽生意買賣。反正是經常見到這八個老頭,在大隅首官道旁茶棚下,喝茶下棋,談笑風聲。於是,後來混熟悉了之後,人們索性就稱呼他們為“八公”了。
其實,這“八公”可不是什麽凡身肉體,而是秦始皇得了九天玄女所送寶貝“趕山鞭”之後,揮鞭趕山造關中平原時,跑的最快的八個山神,他們壹行八神各展功法,不壹時來到中原大地。見淝水之東,渦河與淮河兩水之間有壹處風水寶地,祥瑞升騰,龍氣十足,且地勢平坦氣候溫潤,水草豐美。適合在此拔山造寨起城,於是便停下來細觀後,決定先留下來考察壹番,待時機成熟時便施法建造。他們觀察後初定山根就以大隅首為中心,之後向東西南部的開闊地輻射延伸。北面亳城以南作為日後歷朝代城池擴張之地。
? 話說祖龍秦贏政,自公元前230年始橫掃六合東征“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欲實現天下統壹之大願。這天秦始皇乘坐馬拉銅鑄的戰車,率領秦軍大隊人馬,輜重物資。浩浩蕩蕩壹路勢如破竹,自鹹陽向東征討而來。壹日涉渦水過亳州又壹路南下,行至雙溝地段,見大道中央被壹山丘擋道正中,坡高路陡輜重車輛攀越不過去,大部隊行動受阻,不得不停下來。這時秦始皇走下戰車,仔細壹看山丘還正在漫漫拔地向上生長著。秦始皇看明白了,心想:“哦!原來這是要在這長出山體的節奏啊!於是,大喝壹聲何方毛神!競敢擋我大軍前行,這還了得”。於是他伸手抽出“趕山鞭”就甩了出去。
? 此時,八公山神作為拔山造寨的籌委會,正聚在壹起商討山勢如何走向,以及規化先寨後鎮,直至千百年後再形成城池的大計。忽聽人聲鼎沸,戰馬嘶鳴,繼而大地“嘎嘎嘎”地作響顫動南移。眾山神瞬間明白,這是祖龍秦始皇揮神鞭抽打所致,於是眾山神不約而同的以神速向南經鏡湖(今太和),過穎洲(今阜陽市)狂奔而去。當涉過淮水後至淮南境地,因驚嚇奔走太急。已累的有氣無力只得各自恢復山形,傾刻壹片綿延二百多平方公裏的大山,屹立永固在淮水之濱。後人曰“八公山”。至後來淮南城起,漢武帝劉幫之孫,淮南王劉安(前179壹前122),依靠八公山雄關之險要,物產豐富之地靈。開創了基業,發明了中華美食“豆腐”、編篡了《淮南王》壹書等。這是局外話暫且不表。
?
? 說到秦始皇手中之寶,這趕山神鞭的來 歷,還有壹段美麗傳說呢。傳說關中平原是在漁關、金鎖關、大散關、和武關四關中間。所以稱為“關中”又叫“八百裏秦川”。在盤古開天劈地之時,女媧造人之初。宇宙萬物尚未萌發之始,處處是沒有人跡生靈的洪荒景象。很久很久以前,這塊地方即無平原也無河川。有的只是壹眼望不到邊的莽莽群山,山源是最原始的模樣。
後來,秦國在這裏建國,秦王贏政為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壹統天下。首要之舉,就是先要在此富國強兵。他想把這些山搬掉,騰出田地來發展農牧業生產,積蓄備戰物資。為此秦始皇每天都到山裏察看山的數目、走向,盤算著需要多少士卒、民夫,才能搬掉這些山。後來,秦始皇這壹舉動被九天玄女知道了。九天玄女心想,“贏政要搬走雍州群山,從萬古大計來講,是有利於百姓們的大好事。再者始皇若能征服六國壹統天下,統壹文字與度量衡等,更有益於人類更好的發展與生活。看來我要助他壹臂之力呀!”。於是九天玄女走出天宮,落下雲頭,化作壹道長模樣,出現在秦始皇的面前。把自己珍藏的法寶——“趕山鞭”親手送給了秦始皇。
秦王贏政接過神鞭後,便迫不及待的揮鞭趕山。第壹鞭是向南抽的,只聽得“嘎嘎嘎”壹陣陣巨響,眾山頭爭先恐後的向南竄,擁擠成縱深五百裏的南山,因為這是秦始皇壹鞭抽成的,所以又叫作“秦嶺”。第二鞭是朝北打的,山、源紛紛奔走,這就是北山,成了現在的陜北高原。秦始皇見“趕山鞭”威力驚人,樂得哈哈大笑。笑畢睜眼壹看,還有壹溜山源行動遲緩,於是奮力揚起趕山鞭,對準那壹溜呆楞遲緩的山源劈頭蓋腦的抽了下去。這裏頓時出現了坦坦蕩蕩的八百裏平原。由於祖龍秦始皇壹怒之下用力過猛,趕山鞭的鞭梢從西至東劃出了壹條滔滔大河。此河就是渭水河,從此,這八百裏平原與河川,便叫“秦川”了。
? 可見趕山鞭這壹威力無比的神器,經九天玄女送給祖龍贏政也是天意,是天降其大任壹統華夏。歷史上的秦始皇。於公元前247年,13歲即王位。公元前238年,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至公元前221年,39歲時完成了統壹中國大業。建立起壹個以漢族為主體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了中國本土的疆域。在贏政之前被稱為“三皇”“五帝”的諸位先皇明君,那麽多有道明君都未能統壹華夏。後來秦贏政征服了六國之後,自恃比“三皇五帝功勞大多了”,所以取“三皇”的“皇”字與“五帝”的“帝”字合起來,便組成了皇帝。秦贏正第壹個在中國歷史上讓臣民稱自己為“皇帝”,所以他就是始皇帝,也叫秦始皇了。
再說散居在雙溝八角處的“八公山神”,被祖龍秦始皇壹神鞭趕走之後,這雙溝大隅首的山也就沒長起來,本是壹城之地的寶地,也被祖龍神鞭抽破了大好風水。結果後來隨著人口的增多,只形成了壹個八角形狀的大村寨,故之後就叫“八角”寨了。據講至今無論雙溝集鎮怎麽建設發展,從航拍圖上看,都還是呈現出壹個不規則的八角形圖案。
另講據歷史記載,元末韓山童聚白蓮教組織群眾起義反元,稱紅巾軍!韓山童犧牲後,其子韓林兒隨母親逃往武安,至正十五年春,黑旗軍義軍首領劉福通等,迎韓林兒經雙溝休整逗留些許時日,後至亳州,並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並建了宮庭。當地人流傳,當初若不是祖龍秦始皇壹鞭趕走八公山神,動了此地的龍脈之氣。小明王韓林兒就能在亳州雙溝壹帶坐穩江山了,延續數百年了。據說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廖永忠接小明王去應天府(今南京)。途中不明原因淹死於江中,死因至今尚無定論。小明王韓林兒死後,據講屍棺被葬於雙溝鎮西關外宋湯河西岸,陵墓大致位於現楊莊自然村與丁莊自然村壹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安徽省考古工作隊還專程組織考古專家赴雙溝鎮實地考古發掘。歷經近壹個月時間小面積發掘,由於歷史久遠,歷經戰亂破壞嚴重,陵丘不復存在,僅發掘出古石碑壹塊,磚雕老青磚六塊,元末時期等器皿陶瓷瓦片若幹,實物被專家組帶走研究。現亳州市博物館尚收藏有那段歷史時期的實物展出。當時筆者父親作為當地鎮政府分管領導幹部,被派往陪同專家組壹行,參加配合了此項發掘工作,所以,對這件事我還是比較了解的。
曾經的傳說故事,是雙溝這片土地歷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斑駁的歷史舊痕仿佛在向人們講述著,壹段段遙遠的往事。流逝的歲月為這座千年古鎮編織神秘面紗,象壹首雋美的老歌!長長回蕩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如壹壇老酒,深深陶醉在這壹方勤勞善良人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