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導讀
如果有壹個“又小又討厭的疾病排行榜”的話,反復發作的口腔潰瘍壹定榜上有名。小小的潰瘍,卻能讓每壹口 美食 都帶上疼痛的底色。傷寒名家聶惠民教授對待這種癥狀,常用壹個清熱和胃、益氣生津的經方化裁加減,配合漱口方,效果甚佳。壹起來看看究竟聶老用的哪壹方吧——
方藥組成
竹葉二把,石膏壹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壹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
煎服事宜
上七味,以水壹鬥,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壹升,日三服。
方劑功效
清熱和胃,益氣生津。
方證原文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傷寒論》第397條)
方證簡析
竹葉石膏湯由白虎湯加人參湯化裁而成,為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劑。方中淡竹葉辛淡甘寒,清熱除煩;石膏辛甘大寒,清瀉余熱之邪;麥冬甘寒養陰潤燥,兼清肺胃之熱;人參、甘草、粳米養陰益氣生津,補中和胃,以培中州;半夏降胃氣之逆。
諸藥合用,津液生而中氣足,虛熱解而嘔吐平,實乃扶正祛邪、標本同治之法。本方為病後調理之方,不僅治療傷寒後的氣液兩傷、余熱不清之證,亦常用於溫病後期見氣液兩傷而又余熱不盡者。本方既可清其余熱,又可補其體虛,開胃增食,功效俱備。
典型醫案
鄭某,女,成人。2001年8月21日初診。
患者反復口腔潰瘍,疼痛,納差,大便幹燥,三四日壹行,舌質紅,苔薄黃,脈沈細略數。
西醫診斷: 復發性口腔潰瘍。
中醫診斷: 口瘡。
辨證: 陰虛有熱。
治法: 清熱通腑。
用竹葉石膏湯加減。處方①:生石膏15g(先煎),淡竹葉10g,生梔子12g,麥冬15g,太子參15g,知母10g,白茅根12g,連翹12g,蓮子心10g,金銀花12g,生薏苡仁30g,黃芩10g,法半夏6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服。處方②:白鮮皮15g,大黃15g,紫蘇子15g。水煎,外用漱口。
二診: 2001年8月28日。患者藥後口腔潰瘍疼痛減輕,大便日壹行,舌紅,苔薄黃,脈沈細略弱。處方①:初診處方①加生黃芪、生甘草。7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服。處方②:大黃15g,生甘草6g,生黃芪15g,白鮮皮15g,白頭翁15g。水煎,外用漱口。
三診: 2001年9月4日。患者口腔潰瘍已愈,諸癥皆減,便和,舌紅,苔薄黃,脈沈細略弱。依前法,二診處方①去生石膏、淡竹葉、知母、生薏苡仁,加竹茹、黃連。7劑,水煎服,每日1劑,每日2服。
醫案點要
口瘡之名始見於《黃帝內經》,如《素問·氣交變大論》曰:“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認為口瘡發病與氣候有關。後世醫家將其分為虛實兩類,實證多為心火上炎或胃火上逆或濕熱熏蒸所致;虛證多因腎陰不足、虛火上炎。
本案為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體質屬於陰虛、素有郁熱,常因飲食不當而復發。胃熱傷津在下則便燥數日壹行;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故見飲食不佳、消化不良。結合患者舌象、脈象進行綜合分析,證屬於陰虛有熱。治療以解郁清熱行腑為主,用竹葉石膏湯加減。加用金銀花、連翹以透熱外達;太子參、麥冬、知母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白茅根、黃芩涼血清熱。
另外,在內服湯藥的同時,用白鮮皮、大黃、紫蘇子、生甘草、白頭翁、白茅根水煎漱口,內外同治,效如桴鼓。
聶惠民的臨證思辨錄
本書由聶惠民教授及其弟子將其50多年來的臨證驗案加以精選、整理、撰寫而成,按照《傷寒論》《金匱要略》經方類別,歸為十四類,另加壹部分時方的臨證應用,精選聶教授靈活運用經方診治臨床疑難病證的驗案,計300余例,包括內、外、婦、兒等多個學科,原汁原味地記錄其臨證與思辨過程。尤其是針對每例驗案的點要,重在點評聶教授辨證、遣方、化裁的關鍵,深度解析聶教授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思想,較為全面地呈現其深諳仲景經旨,創新六經辨證思維,靈活化裁經方,“壹部傷寒括全科”的學術理念。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