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壹句話是這樣流傳的:
我們中國人其實是最講究的,因為這是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文化,寓意著有來年平安吉祥,幸福 健康 的期望和祝願。
餃子雖小,但是其文化和內涵很深。
因為至今已經有2600年的 歷史 ,從古至今, 餃子內含乾坤,包著人們對來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壹年豐碩與收獲的象征,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合,也鑄造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靈魂,滲透到每個人生活之中。
當然餃子也是美味又好吃的,光種類就數不清,有白菜餡、韭菜餡、芹菜餡等等。
每壹種餃子餡都有不同的意義,大體都是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訴求。
今天是冬至,壹起和家人在壹起吃壹頓餃子吧!
祝願大家,身體安康,萬事如意!
舌尖上的冬至不只有餃子
“冬至餛飩夏至面”,冬至節令食品最典型的是餛飩。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三中提到,冬至日以餛飩供奉祖先:“享先(祭祖)則以餛飩,有‘冬餛飩、年馎饦(面片)’之諺……貴家求奇,壹器凡十余色,謂之‘百味餛飩’”。
古人認為,在陽氣始生的冬至日食用餛飩,可以支助陽氣生長。清代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認為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百裏不同風,千裏不同俗,南朝荊楚壹帶有冬至吃赤豆粥的習俗,《荊楚歲時記》記載:“***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小豆,故冬至作赤豆粥以禳之。”
江南地方冬至喜食湯圓,清代顧祿在《清嘉錄?卷十壹》中記載:“比戶磨粉為團,以糖、肉、芽、果、豇豆沙、蘿蔔絲為餡”,名曰“冬至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四川地區在冬至這天多殺豬、做臘肉和香腸。清光緒十二年(1886)纂《增修灌縣誌》講冬至日:“鄉村於是日多宰割豬只和鹽置諸甕內,十余日取出熏幹,謂之‘臘肉’。”
我們這邊壹般都是吃餃子
冬至的前壹天會包餃子,壹般還是自己家裏面包的餃子香。
在今天之前我是不知道有這句話的“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我女朋友早上給我發的,我都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然後看見了下面的壹個答主說的話我才明白,原來還有這樣的流傳。
笑死個人。今晚都要吃餃子,
祝大家平安 健康 。
“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後,我們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以客家山羊為主料,配上黨參、杞子、紅棗、北芪、熟地等滋補中藥材和客家娘酒炙制而成的羊肉酒,是客家人冬至時令的壹道 美食 。
客家人認為羊肉具有溫補暖胃之功效,有“冬節到時羊酒香,進補身體最合時”的俗說。
冬至到底吃什麽的終極答案
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
我們南方山區人壹般吃狗肉,羊肉熱補,還有是湯圓,米丸子等。
冬至我們在山東吃餃子,今天還是壹如既往的吃頓餃子
當然按照習俗吃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