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景洪美食老撾涼拌

景洪美食老撾涼拌

劉樺

當瀾滄江流經西雙版納首府景洪時,展現了它溫柔的壹面。河水水面寬闊,流速平緩,常常像鏡子壹樣映出城市的倒影。

瀾滄江把景洪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花巨資為遊客修建的高莊西雙井度假村,另壹部分是古樸的古城。我沒有選擇住在散發著網絡名人風範的高莊,而是定居在壹個古樸質樸的古鎮。離熱帶花卉植物園、曼寧公園等我想去的地方不遠,也離河邊夜市很近,生活氣息濃郁。

瀾滄江畔的文章都是劉的。

每當夜幕降臨,老城區最熱鬧的地方就是河邊夜市。我在酒店像當地人壹樣穿上短褲和人字拖,走了十幾分鐘來到瀾滄江上高聳的防波堤上方的河邊夜市。

好吃又香,夜色溫柔

相比東南亞最大的夜市高莊,濱江夜市有些落伍,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它的吸引力。妳總能在這裏找到壹種懷舊的氛圍,甚至有些魔幻的不真實感。

夜幕降臨,攤位很快就搭起來了,大部分賣的都是同樣便宜的衣服、手工藝品、小百貨、手機配件等。,但也有壹些不尋常的:在這裏,壹個人打著“遼寧省千山第壹占蔔”的幌子,吐蓮花,用濃重的北方口音給路人帶來厄運。在那邊,天知道壹輛報廢的舊車是怎麽帶起來的,旁邊還有壹輛二手古董。在他們旁邊,三個穿著白色長袍的巴基斯坦人正在載歌載舞,壹個打鼓,壹個唱歌,壹個跳舞,角色經常變換。他們三個都能說流利的英語。他們看到誰好奇,就會拉著妳聊天,推銷手鼓,他們樂隊的CD,正在進行的現場演出。

除了賣貨,有些攤位還提供上門服務,比如拔耳朵畫指甲做睫毛手機面膜,還有傣族人很喜歡的紋身。但是,任何夜市最受歡迎的壹定是餐飲,這裏也不例外。

夜市最受歡迎的地方:美食

用餐區位於夜市的兩端,是大多數顧客到達和離開的地方。攤位主要是燒烤或者飲料和甜品。地攤壹般都是夫妻檔。壹個人在前面接客戶收錢,另壹個人在對著座位的爐子前做飯。我選擇了壹家看起來很受歡迎的餐館坐下來。在羅馬時,我看著沒有菜單的食材點菜:烤羅非魚、蒸豬皮、菠蘿、芒果和糯米。老撾啤酒剛灌滿,壹股涼風從河面吹來,溫和的啤酒仿佛瞬間變得略微順滑。

很快,飯菜端上來了。空氣中突然充滿了香味。熱帶燒烤香料為食物增色不少:羅非魚向上的壹面,辣椒粉完全滲透到果肉裏,和下面香脆油滑的外皮壹起吃,香茅更是增色不少。包燒是西雙版納的壹種特殊烹飪技術——將配料包在香蕉葉中,在火上烤。植物香的豬皮,滿滿的醬料混合著自己的油和調料,味道鮮美,層次豐富。吃了壹堆烤蝦貝螺串,菠蘿芒果糯米飯適時出現。黏膩飽滿的糯米結合了菠蘿的香甜、芒果的清香、椰奶的爽滑,是最適合的主食。夾了壹個菠蘿的米飯很快就被我吃完了。

羅非魚

甜品攤不需要明火,靠的是功夫的準備。壹路上看了很多次Paoluda的招牌,這次直接點了壹個:兩片吐司飄在冰鎮椰奶底的上面,因為剛放進去的時候烤出來的面包還是香脆的,西米和木薯凍吃起來怪怪的,下面各種熱帶水果片讓椰奶吃起來特別清爽。我帶著它走著喝著,旁邊的迪廳裏放著快節奏高音量的搖滾。遠處,高莊西雙塔高樓倒映在靜謐的瀾滄江上。在水裏,有人啟動電站,在淺灘摸索。微弱的燈光映出他們的輪廓。

菜市場就像壹個植物園。

清晨,我被壹場突如其來的雷雨暫時困在某個屋檐下,才有機會欣賞城市風光:道路兩旁高聳的椰子樹頂端的葉子幾乎連在壹起,給整條街道帶來了熱帶地區所需的陰涼。街上來來往往的摩托車比汽車還多,路邊的小吃攤還沒打烊。昨晚,兩桌客人的酒局還在繼續。

雨後,來到西雙版納最熱鬧的景洪農貿市場。淩晨兩點開門的室內批發大廳,此時大多已經關了攤,後面的零售部分剛剛上架,迎來了包括我在內的第壹批客人。

過道旁邊和入口處的水果區首先讓人感受到早晨的美好。香蕉作為熱帶地區的優勢物種,以壹種霸氣的外觀出現:它不是壹根壹根的分開,而是以中間有粗桿子的整串掛著,仿佛還長在熱帶雨林的樹上。幾串不同品種、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植物就像壹面植物背景墻,在主人身後。攤主經常會拿起壹把鋒利的刀,按照顧客的要求切下來。除了香蕉,還有壹個枕頭的菠蘿蜜,已經被切成兩半,露出金黃飽滿的果肉。下家品種比較多:蛇皮、蓮霧、番石榴、椰子、番石榴、火龍果...大部分熱帶水果不受季節影響,人們可以在壹年中的任何時候享受到甜味。

菠蘿蜜片

香蕉滿滿都是寶。除了水果,還有花和葉子可以吃,可以用。香蕉葉比較常見。它們被烘烤在各種食物中,它們的香氣可以去除魚腥味。當它作為糯米的食物容器時,其表面的蠟可以克服糯米的粘性。香蕉花只有在熱帶地區才能看到。淺粉紫色的水滴形狀有點像未開放的荷花花蕾,但要大很多。

南瓜花

花是可以食用的,這對雲南人來說並不新鮮。在景洪,據說可以吃的花有100多種。我環顧四周,看到了以前吃過的吉娃娃、南瓜花、茉莉、苦刺花,還有以前沒見過的菜花、芋頭花。我用手機上的軟件知道了他們的名字。只能在叢林和植物園使用的應用程序“各種花”,其實在西雙版納的菜市場也能大顯身手。

經過壹番打聽,我想通了怎麽吃。菜花的花和南瓜壹起煮,清熱消暑,花莖切成小塊,泡椒炒,是下飯神器。燉炸芋頭花和油煎茄子都是很受歡迎的家常菜。聽著做法,我仿佛看到這三道菜在晚上戴家大院的桌子上端上來。

香蕉花

市場上到處都是豐富的色彩。各種剛摘下來的辣椒堆在壹個攤位上,從暗紅、大紅、橙、橙、綠、墨綠,豐富得像色譜壹樣。雖然在我看來都是壹樣的辣,但對於當地人來說,它們的用途就像不同場合穿不同的衣服壹樣,有嚴格的規矩,壹點都不馬虎。

旁邊是另壹種受歡迎的時令食材——蘑菇,雖然沒有辣椒那麽鮮艷,但也很迷人。松茸雖然名聲被炒得沸沸揚揚,是全國公認的高檔食品,但在懂貨的雲南人面前,它並不是最受歡迎的。這裏的主角恐怕是各種各樣的白蟻,也就是所謂的“後菌”。青雞樅、黃雞樅、白雞樅不僅顏色不同,而且方式也不同。另外牛肝菌,幹木耳,虎掌菌,還有傳說中吃不好就能“見小人”的綠手...這個時候是菜市場最忙的時候,無論是顧客還是攤主都沒有時間回答我的問題,我只好再次求助手機軟件,但是看花軟件在菌類面前並不是很聰明...

市場的充裕

長期居住在雲南的汪曾祺參觀過這裏的菜市場。他說:“妳看生雞鴨,新鮮水靈的瓜菜,紅辣椒。活著是壹種享受。”在景洪的農貿市場,我也感受到了王老所說的“生活的樂趣”。不僅如此,我還走進了壹個熱帶植物園,上了壹堂大開眼界的自然歷史課。

出城尋找食物

出了市場,我四處尋找糯米,這是傣族的傳統食物,適合當早餐。

“得去寨子裏才能吃到正宗的糯米飯。”魯豫當地的人給了這樣的建議,他告訴我,曼赫那古村外有壹家糯米糍店,很正宗。

據說曼赫納古村有上千年的歷史。據當地人說,這裏曾經有壹座雄偉的大金塔,現在景色已不在,無法想象過去的樣子。古寨門樓外的路邊有壹排小攤,有壹股濃濃的山寨味。我壹眼就看到了我要找的糯米。雖然是壹個只能帶出去的簡陋路邊攤,但穿著繡有刺繡的火紅傣族傳統服飾的攤主前,排著長隊的人很多。

流程是先買糯米,然後在不銹鋼鍋裏選自己喜歡的配菜。我點了大約兩份半米飯、兩片熏肉、腌竹筍、某種腌海苔、酸豇豆和辣豆皮。白米飯鋪在透明塑料袋裏,各種食材蓋在米飯上。糯米攤旁邊是壹家小飯館,我點了壹碗魚餌,找了個座位。魚餌湯鮮滑,糯米軟糯,各種配菜勁道十足,令人心動。這麽簡單的壹頓飯,讓人精神飽滿,比不遠處五星級酒店的高級自助餐還要好。

糯米的成分

往南開,很快就經過了壹個繁華地帶,就是基諾鄉的市場。居住在這裏的是1979年才被認定為中國第56個民族的基諾族。在壹家商店裏,戴著白色亞麻繡花帽子的男人正在專心致誌地編織。他拿的不是絲綢和針,而是藤條和竹條,周圍是他制作的各種成品:籃子、飯盒、盤子和小桌子...幾乎都和飲食有關。門外,烤架上鮮紅的西紅柿被烤到黑皮,噝噝作響。

將烤軟的西紅柿去皮,與小米椒、酸橙等配料壹起放入竹臼中碾碎,這就是西雙版納餐桌上無處不在的“米楠”。我坐下來休息壹會兒,點了米楠和烤竹筍。烤竹筍去除了澀味,但留下了甜味。壹秒鐘前,我還在贊嘆它和米楠的獨特組合,但我馬上就敗在了米楠的辣耐力面前。還好我點了壹個冰鎮椰子,用吸管吸了幾口,總算淹沒了壹些辣味。

烤番茄

在橄欖壩旁邊的韓猛鎮的路邊攤上,“老冷拌”的招牌讓人感覺比煙熏火燎的烤箱還要寧靜。經過店主在我和講老撾語的廚師之間的翻譯,我點了涼粉和冷芒果。冷芒果是壹種綠色芒果,有切碎的花生和許多新鮮的熱帶香料。這種涼粉富含西紅柿汁。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加了很多冰塊,讓食物變涼。說實話,這個下午茶對我來說並不好吃。食物太酸,百香果汁太甜——也許這正是食物在烈日下需要的味道。

夏天的暑氣稍稍消退的傍晚,我壹路驅車來到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鉆進了郁郁蔥蔥的植物王國。我在雨林裏見過各種各樣的蕨類植物,在芭蕉園裏見過長滿花和果實的芭蕉,我弄明白了芭蕉的花和果實是怎麽生長的。日落之後,我穿過連接植物園出口的吊橋,鉆進河邊的戴樓欣賞風景。這時,索羅河展現了壹天中最美麗的時刻。夕陽染紅了天空,壹只小船由近及遠成了水面上的剪影,在壯觀的景象下顯得格外渺小。

植物園讓人安靜。

壹盤油油的芭蕉花,在最後壹縷日光下被吞噬,在我面前“開”了出來。它的內部質地和層次是市場和植物園沒有的:層次的顏色和味道略有不同,從外面的堅韌到裏面的脆。接下來炒的蕨菜芽,不知道是我之前見過的幾十種蕨菜中的哪壹種,只覺得嫩滑,這是其他綠葉菜沒有的。和米飯壹起吃很容易。從集市,到植物園,再到眼前的餐桌,植物和食物的距離似乎從來沒有像在西雙版納那麽近。

校對: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