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位於觀前街口,蘇州人最愛的生煎包--啞巴生煎。門前的牌匾很樸素,店裏店外都坐滿了人,甚是火爆。金黃的脆皮頂著翠綠的蔥花小葉子,壹定要慢慢的咬,不然裏面的湯汁會壹下子噴灑壹身近看這壹個個誘人的生煎包,其實我最愛吃它的外皮,炸得酥脆很香,不過吃不多,比較油膩。雖然它在當地比較受歡迎,但當我到了上海,吃了上海的另外壹個有名的生煎之後,我就再也不去懷念啞巴生煎了。
陸稿薦,這是蘇州的壹個老字號店鋪,慕名而去,發現竟然是壹家肉鋪,類似於天津的月盛齋本來以為是賣什麽小吃的,這樣的大肉,看著就沒什麽食欲。不過在當地很受歡迎,買的人都排隊。
這是另外壹個蘇州老字號店鋪,采芝齋糖果店。專賣糖果壹類的小吃,蘇州特色的豆腐幹也在這裏能買到。蘇州的東西比較偏甜,采芝齋的松子粽子糖,鹵味豆腐幹都是比較受歡迎的。但也只是相對於其他味道的糖果而言,其實,沒壹個好吃的。不過這采芝齋上面的茶館還不錯,可以聽評彈,具體情況請聽下回分解..
黃天源是專賣糕團的店鋪,都是老字號的傳統小吃,裏面也有其他的糖果和當地的特產。很多人來旅遊回去之前都會來這裏或者是采芝齋帶點特色的糖果回去,可在我看來,怎麽也沒有巧克力好吃。店內壹樣是擠滿了人,排著長隊在購買糕團,每個都是買上這麽壹大堆回去,這種東西我覺得保質期不會超過壹個禮拜吧,天天吃它膩不膩啊,買這麽多很是詫異。因為糕團比較重,這樣壹堆大概得不到壹百塊的樣子近距離看看,我就看看就很反胃了...弄得紅彤彤的怎麽吃的下去啊。白給我也不想吃,觀賞壹下得了。 清晨,蘇州到了。根據昨天對地圖的研究,直接打的去觀前街。時間太早,街上還是冷冷清清的,幾家酒店都滿員了。找了個三輪車夫帶我在附近找到壹家剛開業的招待所,非常好。洗了澡,又用店裏洗衣機把所有臟衣服洗了壹遍,煥然壹新地出了門。
門口就有壹家“朱鴻興”分店,很普通的樣子。對於蘇州,我只知道拙政園、玄妙觀、陸稿薦,得月樓,還有就是朱鴻興了。陸文夫在80年代壹舉成名的《美食家》中反復提及朱鴻興,被陸先生當成反面來描寫的美食家朱自治每天早起第壹件事,就是趕去朱鴻興吃“頭湯面”。在那個年代,美食家是被嘲諷的,人家都忙著搞“四化”呢,妳整天琢磨吃飯。不過到了90年代,聽說陸先生自己也開了個酒樓。
從招待所走三分鐘到拙政園,二分鐘可到觀前街。先到觀前街,眼前壹亮,寬敞的步行街,高大而整齊的店鋪,迎面就是專門賣肉食的老字號“陸稿薦”,往裏面走,依次是蘇州采芝齋、稻香村、黃天源糕團店、得月樓、松鶴樓、王四酒家、五芳齋、朱鴻興、綠楊餛飩等老字號。
朱鴻興座落在十字路口,與五芳齋相對而立。五芳齋出名的是粽子,朱鴻興出名的是面,但進去轉壹圈發現,其實兩家的主打都是面和小籠。朱鴻興的蟹粉面、燜肉面、鱔糊面是招牌,五芳齋則號稱“系列楓鎮大面”,有肴肉面、爆魚面等。而店門外都專門用大字寫著“蟹粉小籠上市!”
我吃過的所有小籠包裏面,最好吃的,不是南翔,不是知味觀,不是王興記,也不是朱鴻興,而是“綠楊餛飩”的。這是我自己沒想到的。
我走在觀前街的美食街上,最吸引我的是朱鴻興,沒辦法,它在我記憶中蜇伏了十幾年了。盡管我提醒自己沈住氣,先轉壹圈再說,但我還是很快地鉆進了朱鴻興。店面不大,人也不多,我叫了壹碗蟹面、壹客油汆饅頭。煮面的女子問我:“要不要免青?”我沒懂,旁邊的服務員解釋:“免青就是不要蔥蒜香菜之類的花頭。”
那就“免青”吧,蟹味足矣。
不壹會面來了,壹個大碗,裏面是普通的掛面,上面澆著壹團紅紅白白的蟹粉。這壹碗蟹面,有兩種吃法,壹是把面與蟹粉攪拌在壹起吃,類似炸醬面的吃法;二是小心地挑起面來,與面上蟹粉壹起往嘴裏送。區別在於,前者把蟹粉泡在面湯中,吃的痛快,但味道被沖淡了。我嚴格按照第二種方法,動作中規中矩,我似乎看見煮面師傅贊許地點了點頭。
壹口面下去,鮮!真的鮮,很特殊,壹般而言面的鮮全在湯裏,這個是蟹粉的鮮,把什麽都蓋住了。用壹只螃蟹來襯壹碗面,算得上是面中的豪客了。令人想起梁實秋用二片蘇打片換來的壹罐鮑魚煮的面。
油汆小籠饅頭,是把小籠湯包放在油鍋裏用小火汆熟,看上去不起眼。用筷子夾起壹個來往嘴裏壹送,旁邊的服務員小姐說:“小心!”已經遲了,先是牙齒切碎了壹層甜美的脆,繼而是嘴唇接觸到了壹團滑嫩的鮮,所有味覺系統正在發出“正點”的信號,舌頭上突然沖過壹股鮮美的激流,接著,上鄂象被火燒了壹下――叫湯包裏的湯給燙掉了壹層皮。
從朱鴻興出來,在肯德基買了壹支雪糕,給喉嚨降了降火。蘇州城並不大,但肯德基和麥當勞似乎隨處可見。而在杭州,意大利披薩店如雨後春筍,必勝客門前紅男綠女們排著長隊。
在稻香村買了壹包炒白果,上了壹部三輪車,邊吃邊往拙政園。時值五月,拙政園遊人如織,園子不大,本來應該是有壹種靜美的,但什麽也看不出來了。中午又去不遠處的獅子林,這回人倒是不多,但感覺就是壹個普通的花園而已。
下午又回到觀前街,先到黃天源糕團店吃糕,大約有六七種,五顏六色,十分漂亮。壹樣買了壹種嘗試,幾乎沒有壹種是好吃的,比上海沈大成差遠了。只得又進了五芳齋,吃吃楓鎮大面吧。
楓鎮就是“楓橋夜泊”的那個楓橋,也是寒山寺的所在地。我沒有去寒山寺,五芳齋的楓鎮大面是否正宗不得而知。但我叫的壹碗燜肉爆魚面比不上朱鴻興,也比不上知味觀,面上放著壹大片冷冷的紅燒肉和壹片油炸草魚而已。面與澆頭之間界線分明,魚肉不願給面壹點滋潤,而面的火熱胸懷也沒能融化魚肉的冷酷。
觀前街上的老字號店鋪,可以分成兩類:壹類是朱鴻興、五芳齋、綠楊餛飩、豫園小吃這種以面食為主的,招牌作是小籠包和面,價格相當便宜。比如最貴的蟹面才18元,小籠包五元以下,稱得上物美價廉;另壹類是得月樓、松鶴樓、王四酒家等著名的酒樓,經營各種蘇幫名菜,如松鼠桂魚、叫化雞、櫻桃肉等,價格幾乎可以說昂貴。
我在得月樓只吃了壹道櫻桃肉,另外還有蘇州船點,價格還可以接受,手藝只能說麻麻。但菜譜首頁上有價值四位數的“名菜”,我不會吃,想來蘇州人也不會吃,不知給誰準備的。松鶴樓我進去又出來了,壹道松鼠桂魚要100多元,價格也很有想像力。王四酒家我本來是不準備進去了,但看見叫化雞特價68元,想與杭州樓外樓比壹比,感覺稍勝壹籌。
蘇州采芝齋的門面比杭州要漂亮大氣壹些,但裏面的貨色可能要遜色壹點了。杭州店勝在有很多當天生產的鮮品,象我提到過的綠豆糕和各式糕餅,蘇州店裏主要是各種包裝精美的成品,如蘇式的棗泥麻餅和松子糖等。不過蘇州有津津牌豆腐幹,鮮甜可口;還有蝦子鯗魚,味道特殊,是下酒和佐粥的妙品。不過,最令我叫絕的是酒釀餅。
每年的清明到五月中旬,蘇州的糕點店門前都會擺上壹只電烤鍋,專門賣季節性的點心酒釀餅。這種餅外觀與月餅相似,有豆沙和玫瑰兩種,面是用清酒釀來發的,因為氣候的原因只能賣這壹季。這種餅剛出鍋的時候,壹條街都充滿著酒釀的芬芳,皮是軟糯的,餡心甜糯,有醉人之感。觀前街幾乎每家食品店都在門口賣酒釀餅,從觀西的食品大廈到觀東的陸稿薦,8角錢壹只,壹路品嘗下來,采芝齋獨占鰲頭。尤其是玫瑰餡的,白皮紅瓤,壹層層似要滲到皮上來,有壹種紅杏出墻的青春意味。不過要趁熱吃才好,不宜屯積,此物壹旦冷卻,活潑的韻律全失,恰如怨婦的那種冷感。我去周莊之前專門買了十只酒釀餅和十只鮮肉月餅帶在路上享用,結果牙齒很聰明,只願與後者磨合。
最後壹天,從滄浪亭疲憊歸來,躑躅在觀前街的斜陽裏,平整的石板路,高大而古樸的屋宇,吃著零食姑蘇女子,淡定的吸煙的老者,壹齊在逆光中呈獻出壹種散淡從容的感覺,又似吳蘇軟語舒緩有致的節奏感。
我在綠楊餛飩店裏坐定,點了壹碗雞湯蟹粉餛飩,壹籠現拆現包的蟹粉小籠,壹***是大洋九元。餛飩先來了,很有賣相,厚皮,大餡,清湯,撒著幾縷細細的豆腐幹絲。湯清如水,不帶壹絲面粉的渾濁,但又不失其鮮。餡心松軟,有醬味,是南方揉合了北方的風格。然後是小籠包,壹籠四個,比南翔大點,比狗不理小點,端端正正,皮膚細膩,身材豐滿,讓人願意親近。湊上去施以狼吻,皮恰如正在發育,微微隆起;餡心中除了蟹的鮮,還有醬油的厚重和白糖的清甜,灌湯從牙齒和舌頭中掠過,正所謂唇齒留芳。
食罷,向壹位正在制作湯包的女子請教,笑答:“這叫緊酵灌湯包,面皮只發壹點點,餡心加了蟹油和鹵汁做皮凍。”
緊酵,原來就是微微發酵,介於發面與硬面之間,不張揚,不拘緊,壹派天然,似又暗含機巧。這種感覺,正是吾人對蘇州觀前街的印象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