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香菜炒肉,壹種屬於地方菜的小吃,正宗產地是山東省濰坊市的景芝鎮。和該鎮金絲面、綠豆糕、三頁餅並稱景芝四大名吃,今天景芝鎮的匯泉路就是景芝小炒壹條街,是餐飲、旅遊、美食、文化壹條街。
正宗的景芝小炒肉有四種:
1香菜小炒肉
2韭菜小炒肉
3蒜薹小炒肉
4貢菜小炒肉
其肉細如粉絲,加木耳、香油、茴香、蝦米、、、,其中壹盤菜肉占七成,菜占三成.
香菜小炒肉的做法:
主料: 豬裏脊肉 200g 香菜梗 100g
配料:植物油 適量 鹽 適量 老抽 耗油 適量 姜絲 蔥花
做法: 香菜洗凈摘去葉子,切3公分的小段; 豬裏脊肉切絲; 準備好姜絲,蔥花,備用; 鍋裏加少量熱水,煮沸後,把肉絲倒進去,然後加少許老抽上色(此做法可使肉絲鮮嫩有味),然後把肉絲撈出瀝幹水分備用; 另起油鍋,油燒熱後,放入姜絲蔥花,迅速倒入肉絲,香菜梗,翻炒壹會,即可出鍋,出鍋前可加壹點耗油,味道更加鮮美。 這樣,壹道鮮美地道的景芝小炒肉就出鍋了,肉絲鮮嫩,香菜清脆,香氣撲鼻。
景芝小炒肉裏最經典的就是這道香菜炒肉絲,也叫芫荽炒肉絲,其他三種韭菜炒肉絲,蒜薹小炒肉 ,貢菜小炒肉,都可參考香菜小炒肉的做法。 景芝金絲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與三頁餅同為白案佳品,因色黃絲細,猶如金絲得名。金絲面以精面粉、雞蛋和食鹽為原料,先把雞蛋打入盆內調勻,再加入精面粉和食鹽,和為硬面,搟成透明薄餅,切為細絲,出鍋後放入雞湯內,加適量食醋、芝麻油、蝦米、胡椒面、香椿末、香菜梗或嫩韭菜等佐料。金絲面顏色淡黃,細如金絲,軟硬適度,清香可口。
金絲面的發明者是自貢鹽邦食府現任掌門人李紅凱。李紅凱說,他在北京飯店當廚師時,見許多客人是沖著四川名小吃而來,便萌發了制作更精良四川小吃的想法。幾經鉆研,他以擔擔面為基礎,逐步發明出細如發絲、綿而不斷的金絲面。他詳細描述,壹般半斤面就可搟出寬75厘米、長4米多的薄面皮,切出來的細面條,在壹個針眼內可壹次性穿過30多根。 景芝鎮傳統小食品之壹,歷史悠久。成品為小方塊,色澤乳白,質地細密,松脆爽口、甜香宜人。其工藝為將精選的飴糖、麥芽糖、白砂糖等放入容器內熬制,到壹定火候,放入炒熟的精選上等芝麻,進行攪拌,直至混合飴糖和芝麻均勻的黏附,然後經過專制的模具成型,手工切制而成。其特點為選料細致,制作認真,使產品規格、組織、口味均臻於上乘,深受群眾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