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江蘇省南通市如臯屬於哪個省?

江蘇省南通市如臯屬於哪個省?

屬於江蘇省南通市如臯市

如臯(舊稱巨考)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的上海都市圈,東臨黃海,南瀕長江,東距上海150公裏,西距南京200公裏。面積1.477平方公裏,人口1.4528萬,現轄主城區、20個鎮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改革開放以來,如臯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農村綜合實力、科技、鄉鎮工業明星縣(市)、郵電通信、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百強縣(市)行列。

如臯的歷史和文化可以用四個“最”來形容,即江海平原最早的陸域、長江三角洲最早的古鎮、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縣和中國最早的沿海縣(市)之壹。如臯有著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蘊。三國軍事家呂岱、北宋教育家胡瑗、明末文學家茅碧江和清初戲劇理論家李煜是如臯古代星空中耀眼的星座。如臯擁有隋代定慧寺、北門、曲水歡寺、抱廟群樓等壹大批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為中國寺廟壹絕;明代大成殿是國內罕見的全楠木結構建築。清代建築水繪園是中國徽派園林的孤本,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淩薇廟、法鮑廟、冀中京、李吉先、石河臺等許多具有文化和歷史價值的遺跡和房屋,旅遊文化資源豐富。乾隆年間,如臯曾是蘇北最富庶的縣,享有“金如臯”的美譽。如臯古城,內外城外圓,河內圓,形似古錢。自古以來就是貨物集散、商賈雲集之地。

中國花木之都汝牌盆景是中國盆景七大流派之壹。它與嶺南畫派、海派、楊派齊名,以“雲頭雨足,美腰”的獨特造型享譽海內外。在中南海、釣魚臺、毛主席紀念堂和壹些中央國家機關等重要場所都能見到如臯盆景。如臯花木盆景栽培始於宋代,盛於明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如臯有600多株盆景在國際和國內比賽中獲得大獎。今年,如臯在荷蘭舉行的2002年世界花卉園藝博覽會上獲得了九枚金牌中的三枚。目前,如臯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花木盆景出口基地,種植面積超過6萬畝。

根據世界長壽養生之鄉國家權威部門發布的信息,如臯是中國六大長壽之鄉之壹。據最新統計,如臯市145.28萬人口中,百歲老人數量高達251,居全國縣(市)之首,占1.73/萬人,而聯合國確定的長壽之鄉主要指標為0.75/萬人,中國確定的長壽之鄉標準為0.3/萬人,如臯的平均壽命為75.5歲,而世界衛生組織認定平均壽命在70歲以上為長壽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平均壽命僅為63歲。世界聞名的長壽之鄉要麽在高寒地區,要麽在偏遠山區。地處江海平原的如臯不僅是中國沿海地區唯壹的長壽之鄉,也是工業相對發達地區的長壽之鄉。這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引起了國內外新聞媒體和相關研究機構的廣泛關註。

在上海都市圈,如臯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和鮮明的產業優勢,成為國內外客商投資興業的新熱土。如果以長江為界將上海都市圈壹分為二,那麽包括江蘇、無錫、常州在內的南半圈成為金融、商務、信息等產業中心,北半圈則是呼應南半圈產業梯度轉移的制造業基地和農業產業化基地。在這壹戰略轉移的過程中,如臯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傳承作用。首先,是由於如臯的區位優勢。向南望去,已通車的江陰長江大橋和蘇通長江大橋猶如如臯擁抱上海的兩只臂膀;向臨江以北望去,兩座橋在九華立交交匯,猶如動靜大動脈的延伸。蘇通大橋的開通使如臯到上海的路程縮短到90分鐘。新長、寧啟鐵路、童寧和沿海高速公路均穿過如臯,加上如臯港、如臯機場和204國道,如臯交通可謂四通八達。第二是由於如臯的產業優勢。如臯經開區(南區)、如臯經開區(北區)作為省級經開區,擁有17.2公裏黃金海岸線資源,功能齊全、政策靈活、商機無限。20個鎮工業園區也能為投資者提供廣闊的創業空間。工業上,電子、化工、醫藥、食品和機械是這個城市的優勢產業。農業方面,形成了花木盆景、優質油稻、創匯果蔬、優質生豬、如臯黃雞、優質桑蠶等六大特色基地。

自然地理

如臯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全市面積1.477平方公裏,其中市區面積66.25平方公裏,耕地總面積8.25萬公頃。

如臯地勢相當平坦,自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海拔最高不超過6米,最低2米左右。

如臯地處長江三角洲,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河網密度高達每平方公裏4公裏。開闊的地形和潮濕的氣候對河流的形成起到了壹定的作用。然而,扮演主角的是勤勞勇敢的如臯人民。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他們挖掘和疏浚了城市中的大多數河流,並形成了密集的水網。

這座城市的水鄉位於長江和淮河之間。以長江北岸沙洲為界,南屬長江水系,北屬淮河水系。20世紀50年代以前,境內水系紊亂,溝河破碎,排灌困難。新中國成立後,大興水利加固沿江地區長江大堤,疏浚引江濟河水道,開鑿港口,修建水閘,確保沿江低平原排水通暢;在高沙平原地區,結合平整土地、挖河建站,保證了這壹地區的農田灌溉;在東北沿海平原地區,通過挖河洗鹽,形成了壹套防洪、抗旱、防鹹的水利體系。

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如臯的河流平穩,清澈,含沙量極少,冬季偶爾會結冰。由於近海,幹流與長江相連,受潮汐支撐,水流方向不確定,經常來回流動。河流水量夏季多,冬季少,存在壹定的地域差異:沿河低平原和沿河平原水量較大,高沙平原水量較小。

如臯幾乎所有的河流都是人工河,分為四個等級。有四條壹級河流:焦剛河、如海運河、楊桐運河和如泰運河。

焦剛河自北向南貫穿如臯市中西部,先後流經下堡、板井、長清、江安、高靜、葛市、市北、黃章等八個鎮,與楊桐運河如泰運河、大寨河、西四馬崗等東西向河流相通,最終匯入長江。在如臯高沙平原地區,它在灌溉和輸水方面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

如海運河流經如臯中部廣大地區,流域面積居全市河流之首。河道寬直,航運條件良好,與楊桐運河如泰運河、東西司馬港相連,也與長江相連。它在喬媛、鄧源、河莊、城西、大明、昌北、磨頭、昌莊、車馬湖、國源、九華和方盈等12個城鎮的航運和農業灌溉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楊桐運河先後流經柴灣、戴莊、新民、鄧源、汝城、陳侗、定北、建設、定西、丁年、臨淄、新窯、浦西、白蒲、勇敢等15個鄉鎮,是流經如臯市鄉鎮最大的河流。它連接白港、南嶺河、魯泰運河、丁寶河、東西司馬港等。,並與長江和大運河相連,流經如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成為交通最繁忙的河流,也是如臯東北部和東部的主要灌溉渠道。

魯泰運河流經如臯北部地區,這條河是如臯所有河流之首。它是如臯東西航運的大動脈,可與喇嘛河、焦剛河、長甸河等河流相結合,如海運河、楊桐運河和丁寶河。

以上四條壹級河流和眾多的二、三、四級河流構成了如臯縱橫交錯的排灌交通體系。良好的水利設施和完備的排灌系統抵禦了壹次又壹次的嚴重旱澇災害。1991年,華東地區遭受了大洪水災害,但如臯損失不大,這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

如臯地處低緯度,太陽高照,年均太陽總輻射量為120 kcal/年cm2。冷月(65438+10月)平均氣溫為1.7℃,最熱月份(7月)為27.4℃,年平均氣溫在1.4℃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達2200小時,無霜期約216天。按照熱區劃分標準,如臯屬於亞熱帶。由於靠近海洋,受海洋調節明顯,日較差小於年較差。

和中國東部壹樣,季風是影響氣候的主導因素。近海位置使如臯深受夏季風影響,水汽和降水豐富,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夏季風的強度逐年變化,因此降水的年變化很大。

如臯地處亞熱帶,是東亞季風區的壹部分。在太陽輻射和季風環流的影響下,形成了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四季分明的亞熱帶季風氣候。

冬天,如臯吹幹寒冷的北風,晴天多,降水少。65438+2月至2月三個月的降水量僅為140毫米;氣溫低,每年冬天都有幾次寒潮。強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經常出現嚴重霜凍。寒潮初期,有時還伴有少量降雪,大地銀裝素裹。

寒潮帶來的突然降溫有時會對越冬作物造成凍害。但是,低溫可以消滅壹些病蟲害。偶爾的降雪為越冬作物的綠化和春播儲備了水分,可謂“瑞雪豐年”。春季是冬季和夏季季風轉換的季節。冷暖氣流相互競爭,旋進旋出,時冷時暖,氣溫波浪式上升,初晴時雨,天氣多變。適宜的降雨有利於三麥、油菜等越冬作物的綠化和生長,也有利於春播作物的種植和發芽。

春末夏初,冬夏季風進入強弱相當的狀態,由此形成的梅雨鋒在如臯所在的江淮地區長期徘徊,形成陰雨連綿的天氣,恰如“黃梅時節家家雨,草塘裏處處蛙”。雨水過多會影響三種小麥作物的收成,但適度的降水對早稻、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的早期生長非常有利,也為夏季幹旱季節的農田灌溉儲備了水分。

雨季過後,如臯所在區域受單壹暖濕氣流控制,形成夏季幹旱天氣。此時正值盛夏季節,天氣晴朗,光照強烈,氣溫高,降水相對較少。充足的光熱條件對農業有利,而降水偏少往往導致幹旱。由於持續的高溫,有時會引起強烈的空氣熱對流,形成雷暴天氣。此外,它位於東南沿海,臺風經常過境形成風暴,對農業生產造成壹定威脅,但它也可以調節盛夏的熱量,緩解夏旱季節的幹旱。

秋季夏季風減弱,冬季風升溫,大氣相對穩定,天氣晴朗無雲,形成秋高氣爽的天氣。在此期間,有足夠的光和熱,這對秋季作物的成熟和收獲非常有利。

光熱充足、降水充沛、雨熱同期對如臯農業生產極為有利。但由於夏季風不穩定、降水變率大以及寒潮、臺風和龍卷風的影響,農業生產受到不同程度的旱、澇、凍等惡劣天氣的威脅。

地名的起源

“如臯”這個名字是古老的,古老的,古老的木簡和竹簡。據報道:“縣城西北五十步處有如臯港,如臯村就在港口壹側。縣城以此命名。”

如臯港和如臯村的名字來自:“過去,賈博士是邪惡的,已婚且美麗,三年來他不說話也不笑,所以他忠於如臯,射野雞並得到它,他的妻子開始笑了。”:“是為了澤,比如去未來,做妻子和禦車。”“賈大夫射野雞”的感人故事曾吸引了西晉潘嶽、唐代杜甫、北宋蘇軾等文人墨客為其吟詩作賦。

“如臯”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去水邊的高地看美麗的日出。“高”,高,水邊的高地。

如臯別稱:高東洛水縣洛高。前兩句出自《射雎》壹書,後壹句出自金的《東耕備耕》壹句。

歷史的發展

如臯,又名洛高、洛水。夏天,它被轉移到揚州,周圍地區是海陽。春秋時為吳雲之地,吳國歸越南。戰國時期,這裏屬於楚國,被稱為九邑海陽。秦時屬九江郡,漢時曾為王武劉濞封地,名海陵,因海陸結合而得名。東晉藝兮七年(公元411),正式建縣。隋朝廢,並入海寧縣。唐武德年間,寧海縣改名為海陵縣,如臯仍為其屬地。宋元明時期屬泰州,宋代將如臯定為中下層縣,元二十壹年升為上級縣。清雍正二年,通州升為直隸縣,如臯劃歸通州管轄。

1940年,新四軍東進,沿楊桐運河將縣城壹分為二,東部為如東縣,西部為如西縣。後來,這裏被日本軍隊占領。1945年9月,新四軍收復如臯縣,息縣縣政府奉命接管並更名為如臯縣。

1991 6月1日,經民政部批準撤縣設市,現轄23個鎮532個行政村(居委會),人口1452800人,面積1477平方公裏。

人口和國籍

如臯人口144.56萬(2003年《如臯年鑒》),每平方公裏人口978人,是中國乃至世界人口密集區。

如臯是中國著名的長壽區,全市人口年齡結構比超過聯合國規定的所有人口老齡化和長壽區指標:2002年,如臯市80歲以上老年人超過4萬人;9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4600人。全市人口平均預期壽命75.59歲,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1歲)4.59歲,高於世界平均水平9.59歲,標誌著如臯進入長壽地區行列。

如臯的百歲老人數量為全國同類地區之最。2002年,如臯市百歲老人有172人,2003年為195人,2004年為209人。2004年,中國百歲老人數量占總人口的1.44/萬,遠高於聯合國長壽地區標準(0.75/萬),甚至高於中國公布的國內長壽鄉鎮標準(0.3/萬)。

據2003年統計,中國有17875名百歲老人。我國另外兩個長壽地區的百歲老人數量為:廣西巴馬69人;湖北鐘祥有48人。

第壹,如臯長壽歷史悠久。

如臯歷史悠久,如臯長壽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如臯歷史上的長壽名人有:三國時期軍事家呂岱,92歲出家為武夫,享年97歲,葬於如臯臨淄鎮。北宋教育家胡瑗主持國子監六十年,被王安石尊為“孔孟之治”。李漁,明末清初著名的戲劇家、美學家、出版家、小說家、戲劇理論家,七十歲著有《辭書》《習作》,開創了中國戲劇理論的先河。明末清初,壹位作家以83歲高齡冒險越境,被毛主席譽為“清兵入關後最有民族氣節的人”。

清代大詩人袁枚的《遊園詩話》中記載,宋麗自80歲起,每年都在紫牡丹花下過生日,壹直持續了30年,活到了109歲。

明清以來,關於如臯壽星的史料主要是《如臯縣誌》。《如臯大姓族譜或族譜》、秦準印本《如臯方誌》(光緒31令印本)等。

如臯,今天中國的長壽之鄉,是歷史長壽現象的延續和再現。

《如臯縣誌》不僅記載了上千名長壽老人的姓名和年齡,還記載了長壽老人的家庭成員、履歷、性格特征等豐富史料。這些史料對於我們了解長壽歷史、解讀長壽文化、解釋長壽現象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些史料是如臯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也是中國長壽歷史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如臯長壽現象不僅見於歷史文字記載,也見於如臯街道、橋梁等建築的命名。如臯現有百歲坊6座、百歲莊1座、百歲橋3座、百歲井2座、百歲巷1座,有6座紀念、祈福、象征長壽的壽山和寺廟廟宇。

二是如臯長壽現象備受國內外關註。

如臯長壽現象早已引起國內外媒體的關註。自1997央視1、2、4套節目播出《如臯十位百歲老人共赴千年宴》以來,加拿大《環球時報》、德國《世界報》等海外媒體先後來到如臯采訪。其中,香港回歸前夕,老陳曼幫英親手制作了65,438,000個香包,送給香港兒童。行政長官董建華發了壹封特別的感謝信,成為壹段佳話。1998春節前,十位百歲老人制作“新年賀卡”,通過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向全國人民拜年,壹度被國內外媒體廣泛傳播,引起國內老齡問題專家的關註。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來到如臯,對50位百歲老人進行健康調查。專家認為,如臯地處平原,與我國大部分東部地區和部分中西部地區相似。對如臯長壽現象的研究可以借鑒。同年6月165438+10月,香港《明報》報道稱,江蘇如臯與湖北巴馬、湖北鐘祥、四川樂山、新疆易科和遼寧興隆壹起被列為中國六大長壽之鄉。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岱嶽教授致信告知該市這壹信息,讓人感覺像做夢壹樣。平時他們只知道如臯有很多長壽老人,不知道他們在全國長壽地區的地位。如臯市委、市政府認為,長壽現象是如臯人值得驕傲的事情,這說明如臯經濟社會環境優越。我們要充分重視和挖掘這壹資源,及時向世界發出“世界長壽康養”的城市名片,引起世界的關註和響應。張、吳蒼平、等國內知名專家先後來如臯考察學習。

2002年6月至10月成功舉辦了首屆“如臯中國長壽文化節”,向世界充分展示了長壽保健的迷人魅力。105名百歲老人和老年人共赴“平安盛世萬歲宴”,將長壽系列文化活動推向高潮,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先河。

2003年,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組多次進駐如臯拍攝如臯老人的生活亮點和長壽文化活動,作為《夕陽紅》開播10周年特別節目《今日重陽》的主要背景和亮點,讓全世界分享如臯長壽文化的樂趣,體會如臯長壽現象的真諦。

三、影響如臯人長壽的因素

為了探究如臯成為長壽區的原因,2002年6月,在市四套班子的關心支持下,成立了如臯市長壽研究會。長壽研究會成立兩年來,圍繞造成如臯長壽現象的相關因素,組織力量開展研究活動,取得了壹些成果。經過兩年的實踐,他們有了兩個認識:

1、如臯長壽現象不是壹次性事件,而是壹個歷史發展過程。關於如臯壽星的最早記載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距今已有1750多年。今天的百歲老人大約出生於上世紀初,經歷了100多年的滄桑。在分析它們長壽的奧秘時,我們必須把它們放在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因此,要解讀如臯長壽現象,必須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既考慮現實因素,也考慮歷史因素。

2.如臯位於江海平原,其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經濟活動並不封閉。因此,如臯長壽的原因不能用單壹因素來解釋。顯然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更有老人長壽的原因。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他們也初步認為影響如臯長壽的因素有幾個:

(1)自然環境因素:

1,溫度溫和,舒適宜人。

如臯地處北緯32° 00′—32° 30′,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為65438±04.7℃,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為27.65438±0℃。近40年來,最低氣溫只有7天低於-65,438+00℃,年平均氣溫35℃以上只有5.4天。

2.雨水充足,濕度適中。

如臯年降水量約為1.056毫米,平均降水日數為1.654.38+0.9天。50毫米以上暴雨日數僅3.2天,年平均相對濕度80%。舒適宜人,讓人心情愉悅,精力充沛。

3.空氣清新,綠色。

由於如臯氣候條件優越,森林郁郁蔥蔥,壹年四季都有綠色植被,如臯有65,438+0,500棵銀杏樹,850棵柏樹,800棵松樹,300棵羅漢松,黃楊木和300棵五針松。這些“活化石”展現了如臯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以來,如臯人就註重庭院的環境綠化和室內盆景布置,有中國花木盆景之都的美譽。如臯普通農民是“前有大樹,後有大竹,中間有廳堂”。他們認為樹木的數量是財富的象征。自古以來就有“人窮出肉來,村窮出房來”的說法。如臯生機盎然,綠意盎然的園林,美化了環境,陶冶了心情,凈化了空氣,增加了負離子的含量,對人的身心是壹大享受。

4.河流縱橫交錯,水質優良。

如臯水網密布,河流縱橫並與長江相連,飲用水源豐富,水質優良。如臯人喝茶時喜歡喝“天水”,還喜歡用藿香、薄荷、白花蛇舌草(學名車前草)代茶沖泡消暑。這些中藥具有消暑健胃等保健功能。現在農村地區有井,但自來水已在城市廣泛使用,農村地區正在實施“清泉”工程,以普及飲用自來水。根據歷年飲用水水源地調查數據,如臯市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率為98.5%。各項化學指標壹直保持在ⅰ-ⅱ級標準以內,人體所需的鐵、錳、鋅、硒等微量元素豐富,而錳、鐵等部分微量元素超標。據文獻記載,錳在人體內具有趨脂作用、抗癌和抗衰老作用,適度高錳有益於人體健康。

5.土壤資源多樣,物產豐富。

如臯土壤的主要來源是長江沖積物,並受到淮河沖積物的影響,這使得如臯土壤母質的礦物組成更加復雜,為土壤元素組成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復雜的土壤資源在如臯形成了豐富的基礎種植資源,為如臯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臯盛產大米、小麥、玉米、豆類、土豆、花生等。這裏有許多著名的地方產品,如如臯蘿蔔條、如臯黃酒、如臯火腿、如臯香腸、如臯肉松、白蒲幹茶和林子超蛋糕。

社會和文化因素

除了自然環境因素,如臯人的長壽也有社會和人文因素:

1,如臯人忠厚老實,敬老愛老蔚然成風。據明嘉靖三十九年(1569)出版的《如臯縣誌·風俗誌》記載,如臯人“性善俗”。人們害怕法律並以罪惡為恥,而學者則研究並遵循理性。主題的收集很容易,訴訟也很簡單。加冕,昏厥,哀悼,祭祀,實踐習俗和儀式,更加節儉。”畏法知恥,理性學習,簡單訴訟和監禁,節儉生活是當時如臯淳樸民風的真實寫照。在1933《江蘇省誌稿》中說,如臯在全省民風民俗調查中被評為“老實人”。孝道是中華民族倫理道德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老的風尚在如臯代代相傳。“壹個古老的家庭就像壹個寶藏”,就像如臯的農村規章制度壹樣。子女不把老人視為負擔,而是視為家庭的榮耀。如果家庭中有老年人,他們的子女將受到社會上人們的尊重,這為老年人的健康和長壽提供了最好的社會環境。

2002年6月+10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敬老、愛老、養老、助老、愛老“八位壹體”工程,即:長壽補貼,每名65歲以上老人每月享受80元長壽補貼;壹瓶牛奶,95歲以上每人每天免費提供壹瓶牛奶;壹次體檢,9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體檢壹次,市政府組織醫護人員對100歲以上老人進行走訪,鎮政府組織90-99歲老人體檢;壹次慰問,市領導每年給百歲老人壹次;壹次生日,政府送給年過百歲的老人壹臺彩電;每年對有85歲以上老人的家庭開展壹次敬老模範家庭評比活動,受到政府表揚,進壹步促進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提高。

2.溫暖家庭,延年益壽。

家庭應該是壹個幸福溫馨的港灣,對於普通人來說如此,對於長壽老人來說更是如此。調查顯示,94.1%的如臯百歲老人與子女、孫輩和曾孫輩同住。有些老人沒有兒子,所以他們的女兒和女婿將承擔養老的責任;有些兒子和女兒已經去世,孫子承擔了責任;其他的由侄子和侄女處理。應該說,大多數長壽的人都能長壽,他們的後代確實做出了貢獻。他們給予老年人經濟上的支持、物質上的保障、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四五代人生活在壹個屋檐下,兒孫繞膝,尊老愛幼。這是如臯的傳統文化和美德,也是老年人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所謂“和諧的家庭更幸福,幸福的家庭更長壽”正是這個道理。

(3)長壽老人自身因素。

2002年,如臯市對全市119名百歲老人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簡史、生活習慣、飲食、配偶、子女、長輩、兄弟姐妹和健康史等9大項82小項。調查結果顯示,如臯百歲老人有十幾位;

女性較多(85%),男性較少(15%)。

許多人經常喝酒(66.2%),很少有人吸煙(77%從不吸煙)。

他們大多數是文盲和半盲(86.6%),很少有人是高知識階層(1)。

許多人從事體力勞動,但很少有人從事腦力勞動。

大多數百歲老人都有孩子(平均5.56個)。

很少有人從未生育過(7.3%)

在兄弟姐妹中,第壹個出生的孩子壽命更長(40.5%)。

經產後長壽的概率很小(第二胎30.4%,第三胎13.9%,第四胎7.6%,第五胎7.6%)。

睡眠質量高得多(90%),失眠少得多(2.5%)。

74%以上的飲食與厚度相匹配,偏食較少。

他們中的大多數從未患過傳染病(90%),很少有人患過傳染病(2.3%)。

百歲老人出生於上世紀初。在過去的百年裏,他們也經歷了饑荒、戰爭和人類的幹擾,遭受了災難。他們頑強地活了下來,但他們沒有刻意追求長壽,但他們活得很長。他們認為除了社會和自然等客觀因素外,還有他們自己的因素,這肯定與他們的遺傳基因和生活習慣有關。

從上述調查結果來看,很難概括百歲老人的生活習慣,但有兩個共同點。

第壹,差茶淡飯。百歲老人的飲食習慣主要是素食,拒絕吃大魚大肉,大吃大喝。如臯民歌說:“魚生火,肉生痰,豆腐菜保平安。”飲食壹般每天又幹又稀。主食不僅是大米和面粉,還有玉米、小麥和土豆等雜糧。這種厚積薄發的食物結構為如臯人提供了多種易於吸收的營養物質。俗話說,如臯人吃了粥和米飯後可以活90多年。

第二是心態平和。在接受調查的百歲老人中,大多數人對生活、對周圍的人和事以及對自己始終抱有豁達的態度。除了耳聾、反應遲鈍等原因外,壹些老年人很少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很少有人抑郁。據調查,百歲老人性格開朗,心胸開闊,淡泊人情是非,始終保持豁達的精神境界。他們性情溫和,在家裏和鄰裏關系都很和諧。古人雲:“心不老,人難老。”看來“心不老”確實是百歲老人贏得健康長壽的經驗。

2021 4月,在2021全國城市傳播熱度排名(縣級市)中,如臯市以51排名第壹。

2021年4月,如臯市位列中國特色食品百強榜第76位。

如臯2021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