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倫敦怎麽拼音

倫敦怎麽拼音

[lún dūn]?

倫敦 (英國首都) 編輯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首都,歐洲最大的城市。與美國紐約並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中國香港並稱為“紐倫港”[1]? 。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紀後,隨著大英帝國的快速崛起,倫敦的規模也高速擴大。

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壹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是全球化的典範[1]? 。

中文名稱 倫敦 外文名稱 London 別 名霧都 行政區類別首都 所屬地區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英格蘭 下轄地區 倫敦城,威斯敏斯特市等 政府駐地 倫敦市政廳 電話區號 0044 地理位置 英格蘭東南部 面 積 1,577.3平方公裏 人 口 800萬(2010年) 方 言 英式英語、考克尼口音 氣候條件 溫帶海洋性氣候 著名景點伊麗莎白塔、白金漢宮、大英博物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機 場 希思羅國際機場、蓋特威克機場、斯坦斯特德機場等 火車站 尤斯頓站、國王十字站、聖潘可拉斯站、維多利亞站、滑鐵盧站等 官方語言英語 地理坐標 北緯51.5°,西經0.1° 現任市長薩迪克·汗 駕車規則 靠左行駛 足球俱樂部 阿森納,切爾西 國際組織國際海事組織 GDP 5535億美元(2013)

目錄

1 簡介

2 地理

氣候

“霧都”

位置

方位

3 概況

建立

政府

選區

面積

海拔

人口

種族

時間

郵政編碼

4 歷史沿革

誕生(公元50年)

榮辱興衰(公元2世紀)

收復(公元886年)

爭奪之地(11世紀)

中古時代(12世紀)

天災人禍(14-17世紀上半葉)

再度復興(17世紀下半葉-19世紀)

大戰破壞(20世紀上半葉)

強盛發展(20世紀下半葉-今)

5 行政區劃

自治市

6 政治

7 經濟

8 人口

9 交通

綜述

鐵路

航空

公路

水路

10 文教

大學

體育

演出

音樂

戲劇

博物館

傳媒

時尚

11 旅遊

導視

文物

名勝

指南

購物

美食

12 對外交流

13 其他含義

俱樂部

城市和地區

人物

簡介編輯

倫敦(英文:London,讀音:?/?l?nd?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首都及歐洲第壹大城和最大經濟金融中心。兩千多年前,羅馬人建立了這座都市。倫敦近幾百年來壹直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城市的核心地區倫敦市,仍保持著自中世紀起就劃分的界限

倫敦街區

倫敦街區

。然而,最晚自19世紀起,“倫敦”這個名稱同時也代表圍繞著倫敦市開發的周圍地區。這些衛星城市構成了倫敦的都會區和大倫敦。

倫敦是壹個非常多元化的大都市,其居民來自世界各地,具有多元的種族、宗教和文化;城市中使用的語言超過300種。同時,倫敦還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擁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等。

倫敦是四大世界級城市之壹,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法國巴黎並列。從1801年到20世紀初,作為世界性帝國——大英帝國的首都,倫敦因在其於政治、經濟、人文文化、科技發明等領域上的卓越成就,而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都市。

倫敦是歐洲最大的經濟中心。金融業是倫敦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地理編輯

氣候

倫敦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影響,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溫差小,夏季涼爽,冬季溫暖,空氣濕潤,多雨霧,秋冬尤甚。

倫敦夏季(6-8月)的氣溫在18°C左右,有時也會達到30°C或更

高。在春季(3月底-5月)和秋季(9-10月),氣溫則維持在11-15°C左右。在冬季(11月-3月中旬),氣溫波動在6°C左右。在倫敦冬季有罕見結冰的情況,但潮濕和陰冷的空氣會使人壹個冬天內得2-3次感冒。

倫敦全年都可以旅遊,但在冬季壹些觀光景點會關閉或縮短開放時間。壹般天氣好的時候都會開放。7-8月是倫敦的觀光旅遊旺季,但這幾個月中除了有不確定的陽光外,還有擁擠的人群和被擡高的價格。

因空氣濕潤,多雨霧,所以倫敦市區常常充滿著潮濕的霧氣,因此有個叫“霧都”的別名。

Greenwich (1971-2000)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

高溫

°C/°F

7.9

46.2

8.2

46.8

10.9

51.6

13.3

55.9

17.2

63

20.2

68.4

22.8

73

22.6

72.7

19.3

66.7

15.2

59.4

10.9

51.6

8.8

47.8

平均

低溫

°C/°F

2.4

36.3

2.2

36

3.8

38.8

5.2

41.4

8.0

46.4

11.1

52

13.6

56.5

13.3

55.9

10.9

51.6

8.0

46.4

4.8

40.6

3.3

37.9

降水量

mm

(英寸)

51.9

2.043

34.0

1.339

42.0

1.654

45.2

1.78

47.2

1.858

53.0

2.087

38.3

1.508

47.3

1.862

56.9

2.24

61.5

2.421

52.3

2.059

54.0

2.126

日照時數

45.9

66.1

103.2

147.0

185.4

180.6

190.3

194.4

139.2

109.7

60.6

37.8

全年總計

平均高溫(°C/°F)

平均低溫(°C/°F)

降水量(mm/英寸)

日照時數

14.8/58.6

7.2/45

583.6/22.976

1461.0

“霧都”

20世紀初,倫敦人大部分都使用煤作為家居燃料,產生大量煙霧。這些煙霧再加上倫敦氣候,造成了倫敦“遠近馳名”的煙霞,英語稱為London Fog(倫敦霧)。因此,英語有時會把倫敦稱作“大煙”(The Smoke),倫敦並由此得名“霧都”。1952年12月5日至9日期間,倫敦煙霧事件令4000人死亡,政府因而於1956年推行了《空氣清凈法案》,於倫敦部分地區禁止使用產生濃煙的燃料。時至今日,倫敦的空氣質量已經得到明顯改觀。

位置

雖然“倫敦”這個名字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但是,究竟這個稱呼所代表的是哪壹個地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

總的來說,如果大家談到的是“大倫敦”地區(Greater London),所指的就是包括32個倫敦地方行政區以及倫敦金融城——“倫敦市”(City of London)在內的壹大片地區,總面積約為1千5百平方公裏,大約是M25環城公路所包圍的地區。這個概念有多大?如上海市市區面積是1600平方公裏。而狹義來說,“倫敦”兩字所指的就是這個城市的中心地區,所包括的就是倫敦金融城和威斯敏斯特自治市(City of Westminster)這兩個部分。

方位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跨泰晤士河下遊兩岸,距河口88公裏,海輪可直達。由“倫敦市”和32個自治市組成“大倫敦”,面積1,605平方公裏。在倫敦城周圍的12個市,相當於市區,稱“內倫敦”,面積303平方公裏。氣候冬暖夏涼,偶爾下雨,且持續時間不長。壹般來說,6月份氣候就逐漸好轉,天空晴朗,陽光溫和;7、8月進入真正的夏天,艷陽高照,但溫度在20度左右,白晝特別長。9、10月份秋高氣爽,11月下旬慢慢進入冬天,12月到來年的2、3月氣溫在10度以下,但下雪的機會也不是很多。4、5月回暖,但還是保持在15攝式度以下的低溫。倫敦年降水量為1100毫米左右。

概況編輯

建立

公元50年(羅馬帝國)。當時倫敦被稱為倫底紐姆(Londinium,另被譯為倫丁尼)。1801年倫敦成為世界最大都市。

政府

總部:倫敦市政廳(City Hall)

區域政府:大倫敦政府(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區域議會:倫敦議會(London Assembly)

市政府:倫敦市政府

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2]

選區

英國國會:74選區

倫敦議會:14選區

歐洲議會:倫敦選區

面積

1,605平方公裏(大倫敦)

海拔

全市平均海拔24米(79英尺)。

人口

倫敦都會區是歐洲最大的都會區。大倫敦人口7,556,900(2007年)。人口密度4,761人/平方公裏。都會區人口827.83萬。通勤範圍人口約1,200至1,400萬。倫敦是歐洲第三大都市。

倫敦

倫敦

種族

據2001年人口普查,倫敦市及其自治市(鎮)(約610平方英裏)擁有7,172,036人口。在英國裏,倫敦是民族多樣性最高的地方(萊斯特第2),其中布倫特區、紐漢區的指數分別達0.85(最高為“1”)、0.83。

時間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GMT)。UTC0;

夏時制為英國夏令時(BST)。UTC+1。

自2010年3月28日國時間)起,英國調整為夏令時間,和中國的時差改為7個小時。

郵政編碼

倫敦各行政區有各自的郵政編碼。

歷史沿革編輯

1949年的皮卡迪裏廣場

1949年的皮卡迪裏廣場

倫敦作為壹個交通樞紐和重要城市已經有差不多兩千年的歷史。倫敦最早的起源在歷史上並沒有確切記載。不少人認為倫敦是羅馬人建立的。不過,考古研究顯示,在羅馬人到這個地方之前,這裏已經有人類耕作、生活、埋葬死者等活動的痕跡。

至公元壹世紀,羅馬人在皇帝克勞狄(Claudius)的領導下正式在公元43年征服了這個後來成為英國的地方。他們在泰晤士河畔建築了壹個聚居點,取名為“倫底紐姆”(Londinium)。後來,羅馬人在此修築城墻,並且在城墻包圍的地區逐步建立壹個具規模的城市。

雖然Londinium看來像是拉丁文的名字,但有學者認為,此字源於本來在這個地方生活的凱爾特人(Celts)所用的語言,意思可能是荒野地方,或者河流流經的地方。

誕生(公元50年)

在《羅馬書》中有關倫敦的記載是從公元50年,倫敦(London)這壹名字是來自凱爾特語的Londinium。凱爾特人在公元43年入侵英國,之後他們修建了壹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橋梁,此後他們發現這裏有利的地理位置又修建了壹座港口。公元50年前後,羅馬商人又在橋邊興建了壹個城鎮,倫敦由此而誕生。

公元61年,布迪卡女王(Boudicca)帶領民眾反抗羅馬人的統治,她所領導的軍隊進軍到倫敦。倫敦在戰火中被毀,戰亂後倫敦又被布迪卡女王重建。城中的富人們用石頭和磚瓦來建造房屋,而大多數的窮人們只能住木屋。

榮辱興衰(公元2世紀)

2世紀後葉,在倫敦修建了6米高的環倫敦石城墻,此時的倫敦人口已經增長到英國當時最大的城鎮。公元407年,隨著最後壹批羅馬軍隊撤離了英國,倫敦城鎮也開始衰落。大批居民離城而走,住在城墻內的居民也僅剩少數的漁民和農民。倫敦也失去了城市的功能。但不久倫敦就又重新發展起來,在倫敦文特哥登的城墻外科出現了壹座新城。新城不大,人口也僅有10,000人左右。

597名來自羅馬的修道士來到倫敦,他們是從撒克遜人轉教的基督教徒。604年,壹名主教被派往倫敦。640年倫敦開始鑄造銀幣。

842年和851年,丹麥人兩次入侵英國,搶劫和燒毀了大多數的城鎮。侵略軍占領了包括倫敦在內英國北部和東部領土。

收復(公元886年)

878年,丹麥人被阿爾弗烈德大帝所擊敗,英國的國土被分為兩部分,丹麥人拿走了英格蘭的東部領土,包括倫敦。而阿爾弗烈德大帝則保持住了南部和西部地區的土地。通過和平談判,阿爾弗烈德大帝於886年重新收復倫敦,他重新修整了破敗的舊羅馬城的城墻。為了得到保護,居住在羅馬城以外的倫敦人在阿爾弗烈德大帝統治時期又從新搬回到城裏來居住。994年,倫敦人擊退了丹麥人並迫使他們撤離此地。

爭奪之地(11世紀)

繼盎格魯撒克遜人之後,在英國歷史上留下深深印記的是來自法國西北部的諾曼人(Normans)。他們的領袖威廉聲稱因血緣關系有權繼承盎格魯撒克遜人王帝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的王位而大舉發動進攻。公元1066年,威廉軍事行動成功,成為英格蘭的君主威廉壹世,號稱“征服者威廉”。

雖然此時英格蘭的首都設於倫敦西南部的溫徹斯特(Winchester),但是威廉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也在倫敦東部修築了堅固的倫敦塔以防禦反抗者的進犯,這也作為宣示自己權威的壹種手段。

在諾曼人的統治下,倫敦終於在公元12世紀成為了英格蘭的首都。

中古時代(12世紀)

學者壹般認為,在諾曼人的統治開始之後,英國步入了所謂的“中古時代”。

這段時期的特點包括王權逐步的鞏固,以及基督教會的權力的擴大。倫敦也在這個時候逐漸發展,演變成為兩個城合組為壹個倫敦市的模式。在東面,在古羅馬人的古倫敦城的基礎上建立起倫敦市(City of London)。這個地方後來發展成為倫敦金融城。在西面,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成為了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

在這個時期,王室陸續在倫敦建築王宮,而教會也修建了不少教堂和修道院。倫敦市方面,其市長的權力也越來越穩固,商業發展迅速。

倫敦不少著名建築物的前身就是在這個時期興建的,其中包括著名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它是在公元1176年開始建築,到1209年完工,其後屢經拆建。

王宮方面,著名的宮就是修築在這個時期。後來由於大火,王宮大部分建築被毀。英國議會就是建築在威斯敏斯特宮的遺址上的。古代的王宮只余下仍可見到的威斯敏斯特大堂(Westminster Hall)以及在議會大樓對面,王宮旁邊的珠寶塔(Jewel Tower)。

教會在這個時候的發展也留下了足跡。在這個時代興建的著名教堂計有前身為修道院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聖巴塞洛繆(Great St Bartholomew)等。此外,不少修道院也在這個時期建築起來,其中著名的例子是加圖先修會(Carthusian Order)的切特豪斯修院(Charterhouse)。

天災人禍(14-17世紀上半葉)

倫敦在第14到17世紀之間和歐洲大陸壹樣的受到瘟疫之侵襲。致命的黑死病瘟疫大流行讓倫敦的人口急劇減少。據估計,只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存活。

1642年,英國議會黨人與保皇黨人之間的戰爭開始。1643年保皇黨人試圖攻占倫敦,但雙方的軍隊在聖保羅大教堂以西10公裏處相遇,議會黨人的軍隊的戰鬥力要強於對方,所以保皇黨人的軍隊被擊退。

1666年,倫敦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壹場大火——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大約13,200座房屋被大火所毀,其中就包括了聖保羅大教堂。大約80萬人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國王命令海軍幫助城市中露宿的災民搭建帳篷,為防止此類情況的再發生,國王下令所有今後在倫敦建造的房屋壹律使用石頭和磚瓦為建築材料,而不再使用木材。這次據稱是人為錯誤造成的大火幾乎燒掉倫敦全部建築,但是都市建設卻因此有機會重新開始。

再度復興(17世紀下半葉-19世紀)

17世紀下半葉,壹些時尚設計風格的房屋開始在倫敦的布魯斯伯裏區(Bloomsbury)和去往騎士橋的路上興建,在這些區域內百年中還興建了幾家醫院:包括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1720年)、蓋伊(Guys,1724年)、聖喬治(St. Georges,1733年)、倫敦(London,1740年)和米德爾塞克斯郡(Middlesex,1745年)。

倫敦在第18和19世紀急速發展,隨著工業革命和商業繁榮,倫敦的人口也不斷增加。1834年,國會大廈被大火燒毀,後又重新興建。新建的國會大廈還包括壹個大鐘,就是我們所稱的“大本鐘”(Big Ben)。從1859-1875年因霍亂的爆發而使得下水道系統的誕生。從此以後,因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病死率大為降低。

19世紀,倫敦有壹批新的博物館建成,包括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1852年)、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1857年)和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1881年)。新蘇格蘭場(New Scotland Yard)則建造於1891年。

大英帝國的發展為英國帶來了龐大的商機。為了方便產品的輸出,以及所需的原料和外來產品的入口,倫敦東部陸續修建了多個大型的船塢。航運業的發展非常蓬勃。

到了20世紀初,倫敦人口已經有660萬,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而今天的倫敦仍然是歐洲的最大都市。

大戰破壞(20世紀上半葉)

倫敦市民逃入地鐵口下避難

倫敦市民逃入地鐵口下避難

在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給倫敦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其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倫敦受到的破壞仍然有部分可以在今天看到。

1940年代初,納粹德國空軍飛機對包括倫敦在內的英國城市進行了密集轟炸,造成了財產和人命方面的嚴重損失。

就倫敦而言,該市東部地區受破壞最為嚴重,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地為船塢區,是倫敦其中壹條物資供應線的開端。不少在倫敦居住的人被迫疏散到英國其他地方。

在德國空軍的轟炸下,估計有大約3萬5千名倫敦市民喪生,大約5萬人受重傷,受損或被摧毀的建築物數以萬計,其中包括聖保羅大教堂、倫敦金融城內的多家教堂。

雖然在大戰之後修復工作不斷進行,但是,到今日仍然可以看到不少戰爭破壞留下的痕跡。即便如此,不少新的建築物也在廢墟之中興建起來。款式新穎的建築夾雜在古舊的房屋之中,也為倫敦的市容增添了壹些有趣的地方。

消防隊員在撲滅爆炸地點的火焰

消防隊員在撲滅爆炸地點的火焰

強盛發展(20世紀下半葉-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44年,由於倫敦人口的急劇膨脹,權威人士提議並計劃在距離倫敦城20-30英裏的周邊地區地方建立衛星城並吸引熟練工人從倫敦來到衛星城工作,從而減輕倫敦城市人口過多的壓力。

20世紀50年代開始,倫敦進入繁榮時代,汽車和飛機制造業發展的很快。碼頭也非常繁忙,從業人員已經達到30,000人。但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因大英帝國的逐漸瓦解而受到影響。

盡管從1945年以來移民到倫敦的外來人口已經明顯的減少,但在20世紀後幾年中人口又在迅速的增長。

泰晤士河穿過倫敦,將城市劃分為南、北兩部分。自羅馬人定居於此後,河上逐漸建起了壹座座的橋梁,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倫敦塔橋。

行政區劃編輯

倫敦的行政區劃分為倫敦城和32個市區,倫敦城外的12個市區稱為內倫敦,其它20個市區稱為外倫敦。倫敦城、內倫敦、外倫敦構成大倫敦市。大倫敦市又可分為倫敦城、西倫敦、東倫敦、南區和港口。倫敦城是金融資本和貿易中心,西倫敦是英國王宮、首相官邸、議會和政府各部所在地,東倫敦是工業區和工人住宅區,南區是工商業和住宅混合區,港口指倫敦塔橋至泰晤士河河口之間的地區。整個大倫敦面積1580平方公裏。

1.倫敦市(City of London)

自治市

1.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

2.肯辛頓-切爾西(Kensington and Chelsea)

3.哈默爾史密斯-富勒姆(Hammersmith and Fulham)

4.旺茲沃思(Wandsworth)

5.蘭貝斯(Lambeth)

6.薩瑟克(Southwark)

7.陶爾哈姆萊茨(Tower Hamlets)

8.哈克尼(Hackney)

9.伊斯靈頓(Islington)

10.卡姆登(Camden)

11.布倫特(Brent)

12.伊令(Ealing)

13.豪恩斯洛(Hounslow)

14.裏士滿(Richmond)

15.金斯敦(Kingston)

16.默頓(Merton)

17.薩頓(Sutton)

18.克羅伊登(Croydon)

19.布羅姆利(Bromley)

20、劉易舍姆(Lewisham)

21.格林威治(Greenwich)

22.貝克斯利(Bexley)

23.黑弗靈(Havering)

24.巴金-達格南(Barking and Dagenham)

25.雷德布裏奇(Redbridge)

26.紐漢(Newham)

27.沃爾瑟姆福雷斯特(Waltham Forest)

28.哈林蓋(Haringey)

29.恩菲爾德(Enfield)

30.巴尼特(Barnet)

31.哈羅(Harrow)

32.希靈登(Hillingdon)

倫敦市(City of London)擁有獨立的行政與立法權限,位階較高;而威斯敏斯特市(City of Westminster)雖稱為市,但仍屬於倫敦自治市之壹。倫敦市和眾自治市屬於標準壹級行政區——單壹管理區(Unitary Authority Region)之壹。而這33個行政區中,以內倫敦教育局(Inner London Education Authority)的定義來說,靠近中心的12個被合稱為內倫敦(Inner London),外圍的20個合稱為外倫敦(Outer London),***33個區域。

政治編輯

倫敦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是英國王室、政府、議會以及各政黨總部的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宮是英國議會上、下兩院的活動場所,故又稱為議會大廳。議會廣場南邊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1065年建成後壹直是英國國王或女王加冕及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地方。內有20多個英國國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以及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哈代等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的墓地。

白金漢宮是英國王宮,坐落在西倫敦的中心區域,東接聖詹姆斯公園,西接海德公園,是英國王室成員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英國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

白廳是英國政府機關所在地,首相辦公室、樞密院、內政部、外交部、財政部、國防部等主要政府機構都設在這裏。白廳的核心是設在唐寧街10號的首相府,它是英國歷代首相的官邸。

倫敦不僅是英國的政治中心,還是許多國際組織總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國際海事組織、國際合作社聯盟、國際筆會、國際婦女同盟、社會黨國際、大赦國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