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部電視劇中有壹句話是這樣說的:“孩子是第壹次做孩子,爸爸也是第壹次做爸爸。”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總會有壹些問題是父母沒有經歷過的。
比如說,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父母總會遇到這樣“兩難”的局面:家庭條件該不該告訴孩子? 是應該窮養孩子,還是富養孩子呢?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很多父母寧可自己受罪也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生活條件。但是很多孩子卻習以為常, 並不感恩父母,甚至覺得理所應當。
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人提出:孩子要窮養,要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不容易,這樣他們才能理解父母,好好學習。
凱凱小的時候,家裏的條件其實非常好,但是凱凱的媽媽 覺得男孩子就算要多吃苦, 所以從小向凱凱隱瞞了家庭情況,只告訴他家裏非常窮。
而凱凱從小在這樣的教育下也很懂事,平時壹分錢零花錢都不要。可等孩子上學後,凱凱媽媽發現了孩子不對勁, 凱凱身邊壹直沒什麽朋友,而且走路總是低著頭,看起來壹副十分自卑的模樣。
她很著急,可是問孩子原因孩子又不說,問多了甚至會跟她發火。萬般無奈下,她只能抱著滿肚子的疑問,去找老師了解情況。
原來,凱凱的問題的 來源正是媽媽“窮養兒”的觀念, 長期物質生活的匱乏帶來的嚴重的心理壓力。
凱凱相信家裏的條件非常差, 所以他每壹次跟家裏拿錢都懷著巨大的負罪感, 這樣的感覺讓凱凱的心理開始失衡,他壹邊心疼父母的付出,壹邊痛恨自己的弱小。
而且凱凱在面對同學時也會因為家庭條件自卑, 這就導致了他不敢參與到集體活動當中 ,自然沒什麽朋友。
相信大多數父母跟孩子哭窮,其實是想讓孩子經歷磨難,然後培養其自主意識。
但問題是,家長過度哭窮的行為,反而 會催生孩子的自卑感和負罪感, 最終改變孩子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容易讓孩子在將來形成自卑的性格。
因此,也有不少人提出自己的 育兒 觀點:“在童年時期要對孩子盡量大方壹點”,而除此之外,李玫瑾教授也曾“窮養富養”的問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
育兒 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發表過這樣的看法:父母本身如果對孩子過度窮養,會讓孩子形成根深蒂固的“窮思維”,這對兒女的未來有弊無利。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絕對不是隨口壹說,許多孩子正是因為童年的創傷,造成了壹輩子的影響。
內心的自卑感會伴隨整個學習生涯
孩子有自己的“小 社會 ”,而被“窮”困擾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的感覺。
可能是同學無意識的嘲笑,或者朋友不經意的舉動, 都會給本就自卑的孩子心裏添壹道傷口。 而這樣的自卑感甚至會貫穿孩子整個學習生涯。
下意識否定自己價值,覺得自己不如人
自卑感帶來的是孩子的心理成長問題。
很多有過自卑心理的孩子,會下意識的否定自己, 甚至幹脆就自暴自棄,認為自己就是低人壹等的。
而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也會畏畏縮縮,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錯失很多機會。
在金錢問題上沒有理性的思考
很多“窮養”的孩子在童年時受過別人的白眼,嘗過沒有錢的苦頭,那麽在他們長大之後,他們對於金錢的態度也很容易扭曲。
要麽斤斤計較,把錢看得高於壹切; 要麽大手大腳,把之前心理上的虧欠都補回來。無論是哪種情況,都絕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由此看來,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壹味窮養,也不能太過於溺愛,壹定要教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