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在馬家灘鎮街頭,陽光有點刺眼。
剛才還顯得很激動的70多歲的馬文明老漢看著壹蹦蹦車的桌椅板凳,開始發楞:今年初賣給別人的幾間街邊營業房,到了現在對方突然反悔,這讓他多少有點始料不及,從上午9點開始,雙方已經交涉了近3個小時,他感到很累。
從98年崇興鎮海子村到馬家灘蓋起這幾間營業房開始,馬文明準備靠著租金養老,可隨著馬家灘煉油廠的突然撤離,他的希望頓時落空。
由於政策性原因, 從 2000年,長慶石油管理局馬家灘基地開始撤離,20000多職工陸續搬往銀川市東郊燕鴿湖生活基地。今年11月4日,中石油關閉了大馬基地的最後壹項主導產業——馬家灘煉油廠,壹個曾經被當地人稱為“小香港”的繁華小鎮,重新又回到了起點。“空了,都走光了,這對當地的經濟發展的打擊是巨大的。”盡管提前就有心理準備,可突然的現實,還是讓鎮長孫吉廣有點喘不過氣來。 看著自己已經住了3年的房子,馬文章感到自己有點吃虧。3年前,馬家灘石油技校搬遷之後,原技校教師住的小院開始向當地居民出售。馬文章就是在那時花3000多元錢賣下了現在住的3間房子,開了個小診所兼商店,“當時買的時候還覺得便宜,才3000塊錢,僅僅3年啊,房子都開始白送給居民住了。”瞬息間的變化才讓老馬感到有點吃驚。
技校家屬院後面的壹幢幢樓房,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機,樓門全部堵上黑黑的水泥構件,窗戶上的玻璃已經看不見有幾塊完整的了。
這幾年,馬玉章眼睜睜地看著這座繁華的小鎮怎樣被肢解、生活怎樣變化、熟悉的人群四散而去。
先是壹車壹車地搬家,以前石油職工住的房子,許多很便宜地賣給了當地居民,但更多的房子成了廢墟。很快,馬路上的路燈便壹盞接壹盞地停止了工作,壹到晚上黑乎乎壹片,再也沒有了從前的燈火通明的模樣,男女老少仿佛壹夜之間消失殆盡,馬路上不再有人行走,空房裏不再有人的笑聲。
整個馬家灘鎮,幾年之前有近3萬人,相當於寧夏壹個縣城的人口,馬家灘是牧區,可羊肉就是比別的地方貴個壹塊兩塊的,石油職工有錢啊,這兒的水果、蔬菜永遠都是最新鮮的,小販們知道能賣上價錢,就拿看電影來說,銀川壹演完,拷貝馬上就能到馬家灘,然後才能到靈武。壹位本地長大的鎮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過去石油職工在的時候,每年中秋和春節,基地都會放焰火,街道上總會圍個水泄不通,連外鄉鎮的人都會來看熱鬧,現在就是全鎮的5000多人全部來到街上,也不可能‘水泄不通’了。”馬家灘鎮副書記馬學明說。
從80年代起就非常繁華的小鎮,經過了20年後,如今突然的就從繁華歸於蕭條。
鎮子的蕭條,從交通上就能體現。過去,除了石油單位接送職工的專用車輛,僅每天開往銀川的車,40分鐘就有壹趟,去吳忠的車每隔壹小時就準時發車。壹個小小的鎮子,每天有近30輛出租車穿梭往來,每天100多輛貨車,在馬家灘煉油廠的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期待著能早點裝油出發。
到吳忠的車現在只剩下3趟,並且早上的那兩趟還不定時,“有人就走,人如果太少,幹脆就不走了,鎮上家住吳忠的幹部,有時從早上出發,甚至能走上壹天才能到鎮上,原因就是人太少,車主覺得劃不來就不走,坐車的人只能等下午的車。”鎮長孫吉廣顯得有點無奈地說。
然而,最讓居民憂心的不是鎮子是否繁華或者生活品質的下降,水,才是癥結。
得益於石油單位的入駐而吃上自來水的當地居民,由於水廠即將關閉,將面臨回到以前吃苦鹹水的日子。
而這,無疑又讓孫吉廣憂心重重,“報告已經打上去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解決起來很難。”
消息顯示,靈武市政府已就此事積極和有關部門協調。 10月13日,石油單位的遺留設施正式移交地方管轄。
帶來的管護壓力,超出了鎮政府工作人員的想象。石油派出所的十幾個警察隨著大部隊的搬遷已經撤走,鎮上的派出所只有2個警察,突然間要保證移交的產業以及全鎮600平方公裏的地盤安全,讓鎮上的幹部們吃盡了苦頭。“鎮上的43名幹部組成了巡邏隊,晝夜巡邏,就怕出現哄搶物資的事件,鎮上的幹部沒有壹個人完整地過上壹個雙休日。”孫吉廣說。
對鎮政府的壓力還不僅僅是巡邏那麽簡單。
資金的壓力在石油單位撤走之後,已經成了壹個實實在在的難題。“過去光鎮上環境的維護,采三就有壹個60多人的隊伍,包括治安、垃圾清運、花木養護等等,現在鎮上在財力和人力方面都無法保證,尤其是資金,小城鎮建設的步伐也由此放慢了腳步。”
而馬家灘煉油廠11月4日的正式關閉,給靈武市政府也帶來了不大不小的困難。
壹份資料顯示,11月、12月兩個月,靈武市減少財政收入650.84萬元,對於全市每年僅8023萬元的財政盤子,顯然不是壹個小數目,真正的打擊明年才能顯現出威力:馬煉關閉後,靈武市每年從該廠入庫的1820.6萬元稅收收入不知從何處彌補。 位於街到中心地帶的菜市場,已經空蕩蕩的毫無生氣,變成了壹個自發形成的大型垃圾場,市場門口的墻上用黑漆噴寫的“快速搬家”四個字以及壹長串電話號碼,顯示著這裏曾經輝煌的壹個行業。市場門外的街道上,稀稀拉拉地散布著四五家菜攤和理發店,小老板們悠閑地串門、聊天,打發著他們已經逐漸適應的日子,而更多的原市場的經營戶,早已遠走他鄉去尋找新的市場。
王占江是菜市場的老經營戶了,現在,在市場外租了壹間低矮的門臉,和妻子壹起經營著壹家小菜店。“壹天掙個20塊錢就不錯了,”王占江臉上寫滿了失望,他壹邊整理已經明顯變得有點蔫巴的蔬菜,壹邊向記者訴說,“石油職工在的時候,我每天都要去拉壹趟菜,至少煉油廠沒有關閉的時候,日子還是比較好過,現在,四五天才能去拉壹趟,還不敢拉多了,害怕賣不出去,本來掙的就不多。”
對於以後的日子,王占江甚至不敢去過多地設想。“邊走邊看吧!”顯然,突然的落差還讓他感到壹時難以適應。
小老板們內心體驗的落差,同樣在別的行業發生。
沿著鎮上唯壹的主要街道走過去,小歌廳、酒吧、飯館以及壹溜七八家招待所,大多數都已經關了門,只有街道兩旁營業房墻上和門頭的店面廣告顯示著這裏曾經的繁華。
在煉油廠對面,當地人馬明霞開著壹家有十幾個床位的名叫紅東方的小招待所,平日裏為拉油的司機提供暫時的憩息之地,“煉油廠招待所住滿的時候,司機們就會到小旅館來住下等油,偶爾還能住滿,來拉油的司機很多。”馬明霞說。屋子裏的溫度和外面沒有什麽區別,在將我們讓進唯壹生著火的壹間屋子後,馬明霞拉開了話匣子:“誰還會來住啊,煉油廠壹關閉,我們就斷了生意,已經整整兩個月沒有接待過壹個客人,往後的日子可咋過,3個孩子都在上大學,壹年光學費就是壹筆不小的數目,現在還欠著3萬多元的債,以前每年還能賺個五六千元補貼家用,就現在這光景,不要說還債,日子都過不了了,這個小招待所,想賣都賣不出去。” 孫吉廣表示,資源的優勢,使馬家灘有很大的發展機會。
孫吉廣所說的資源,指的是馬家灘600平方公裏範圍內廣闊的草原。
也許,馬家灘的復興之路,要從草原上奔跑覓食的草原雞和著力管護下日益茂盛的甘草上打開突破口了。
在馬家灘廣闊的草甸子上,壹座座白色的小房子顯得很突兀,“是移動雞舍。”馬學明介紹,“冬天都閑下來,因為沒有草,夏天,妳就可以看見滿草原的雞。”
草原雞,馬家灘2004年推出的品牌。馬家灘的農村人口,幾乎每家都養著壹些,“現在也打出了名氣,遠近的人都知道這兒的雞肉好吃,銷路很好。”馬學明對草原雞產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推動草原雞的發展,使其盡快地上規模,走上企業化運作模式,是每個鎮領導都關註的事情。
2004年,借助於金伯爵公司的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草原雞的產業化向前大大邁進了壹步:順利申請“有機食品”認證、成為了金伯爵公司的養殖基地、建立了嚴格的質量保證體系、在靈武市扶貧辦的幫助下開設了5家草原雞專賣。
“2005年,鎮上要力爭使千只養殖大戶達到150戶。”孫吉廣透露了明年的構想。
甘草,同樣承載著馬家灘人致富的壹個夢想。
“過去的濫采濫挖,草原遭到毀滅性打擊不說,農民也沒有得到什麽實惠,通過這幾年的管護和美康公司的介入,甘草又恢復了以往的生機。”孫吉廣說。
有序采挖,是在甘草的管護過程中摸索出的辦法。每年的清明節前後,在美康公司的10萬畝基地內,鎮上組織農民進行10天左右的采挖,秋天的白露節氣,農民又可以得到10天的時間,“壹個好勞力,壹天的收入可以達到100元左右。”
今年,日本的壹家公司又有了建立甘草基地的意向,目前正在洽談之中。
孫吉廣告訴記者,今後兩年的目標是建成40萬畝甘草基地,既有利於環境保護,也促進農民增收。
保證傳統產業——畜牧業的大發展,是馬家灘鎮的又壹個目標。目前,全鎮3萬只左右的羊只存欄,可以為老百姓人均增收500元。
2005年,20公裏的林草產業帶建成,又可以促進畜牧也更進壹步的發展,“有了草,養殖業就有了保證。”孫吉廣說,“我想,困難應該是暫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