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乳豬
是傣族待客的壹道壹等菜。燒乳豬要選用德宏小耳豬,皮薄肉質細嫩,最好半年左右的小豬,去內臟,塞入調料後用竹篾縫合,用文火燒烤,燒到焦黃冒油時,邊燒邊用尖刀將皮刺破,灑上濕稻草灰,再用火烘烤,待散發肉香時即可切片入席。食時要配傣味蘸水碟。
香竹飯
又稱竹筒飯,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裏,用水浸泡15分鐘後,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時,捶打竹筒使之變軟,竹筒內壁的竹膜便貼在飯上,用刀壹剖兩半,香竹飯便脫竹而出,香氣濃郁,飯軟而細膩。
香茅草烤魚
不去魚鱗片,從魚背剖開,去掉肚雜,將蔥、辣椒、鹽等佐料,放進魚肚裏,用香芭草捆好,放到炭火上烘烤,並抹上適量豬油,烤熟即可食用。
炸牛皮
將刮洗幹凈的水牛皮放進鍋裏煮熟,用刀切成小塊曬幹備用。食時,把牛皮放進油鍋裏炸,待牛皮炸泡、變黃,即可取出食用。
番茄喃咪
"喃咪"是傣語,漢譯為醬。制作時將番茄放在炭火上燒熟,撕去皮,放在碗裏,將蔥、蒜、芫菜、香蓼草、野花椒、小米辣洗凈,切細剁茸,加鹽與番茄攔勻即可食用。其味酸辣清香可口。
酸筍煮雞
將腌制的酸筍與雞肉放入鍋裏同煮,待雞肉煮爛後起鍋。隨後將辣椒、姜、蔥放入油鍋裏炒熱,再把酸筍煮雞倒入鍋裏回壹下鍋,即可食用,其味酸辣爽口。酸筍傣家還用來煮肉、煮魚,制法與酸筍煮雞相同。
羅嗦
羅嗦是傣語,漢譯為年糕。制作時將糯米浸泡2小時,磨成漿,濾水成吊漿面。將花生、芝麻炒香,研細加紅糖放入吊漿面拌勻。將芭蕉葉切成主塊洗凈,放入凈水中燙後撈起,將吊漿面分成若幹份,用兩層芭蕉葉包成方塊,上蒸蘢蒸熟即可。
江南四月烏米飯
在中國浙江、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們仍保留著農歷四月吃烏米飯這壹古老的習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節吃,而更多的則是在四月初八這天吃。
關於烏米飯的來歷,各地有許多傳說。在杭州壹帶,人們傳說,戰國時期,孫臏被龐涓陷害,被關進豬舍,為瞞過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用烏飯樹葉煮糯米,捏成壹個個呈烏褐色的極像豬糞的飯團子,偷偷送給孫臏吃。孫臏吃了這種飯團,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身體更加強壯了。終於逃出了監獄,報了仇。因為孫臏第壹次吃烏米飯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壹帶流傳立夏吃烏米飯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食俗大約出現在唐代,其做法各個時代不盡相同,唐代“取南燭莖葉搗碎,漬汁浸粳米,九浸九蒸九曝……”到了宋朝,“其作飯法:以生米白粳米壹斛五鬥舂治,淅取壹斛二鬥。用南燭木……雜莖皮煮取汁,極令清冷,以溲米,米釋炊之……”
烏米飯是壹種紫黑色的糯米飯,是采集野生植物烏桕樹的葉子煮湯,用所煮的湯將糯米浸泡半天,然後撈出放入木甑裏蒸熟而成。
麗江特色飲食
麗江粑粑
麗江粑粑是納西族傳統食品,它是壹種香脆爽口,油而不膩的美食,它薄如白紙,層次多,故又稱“千層餅”,其特點是色美味鮮,不易變質。
窨酒
麗江窨酒是當地出產的壹種名酒,相傳已有數百年歷史,窨酒選用大麥、小麥、高梁作為原料,用玉龍雪山泉水釀制,甜香適度,清涼可口,是低度數、高營養飲酒。
雞豌豆涼粉
雞豌豆涼粉是納西族喜愛的壹種傳統食品,用麗江特產雞豌豆經碾磨制成粉條,顏色呈灰綠色,煎炸、涼拌都很入味,清香可口,是納西族餐桌上的佳肴。
酥油茶
酥油茶是麗江藏族、納西族喜愛的壹種日常飲品,這種茶制作簡單,先用土茶罐把茶葉熬煮成清茶,再把清茶倒入茶桶中,加入酥油和鹽,在桶內經過攪拌,使其成交融狀即可飲用。酥油茶色香味美,回味無窮,能產生較高的熱量,既可禦寒又能生津止渴。
雲南風味——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源於滇南蒙自。傳說蒙自縣城的南湖舊的風景優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涼菜,身體日漸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付之余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癡如呆在壹旁看書。只好將飯菜取回重熱,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壹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侍,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壹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後來不少都仿效她的這種創新烹制,烹調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於楊秀才從家到湖心亭要經過壹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經過歷代滇味廚師不斷改進創新,"過橋米線"聲譽日著,享譽海內外,成為滇南的壹道著名小吃。
不過大家還是先學學怎麽吃過橋米線吧:
1、當油湯大碗上來後,首先將肉片盤裏的肉片放入湯碗裏,用筷子將肉片在湯碗中攪動片刻,看肉片熟時,依次把剩余配料盤中的配料倒入湯碗中,之後放入米線。
2、完成上面的步驟之後,妳就可以吃了,不過註意這時的湯碗還是很燙,不要看沒有冒熱氣,只是因為有油在上面,熱氣無法出來罷了。好了,別太急,慢慢的開始吃吧!
3、這個吃法和上面的吃法有差別,是現在進化了的吃法,也是現在正常吃法喲!
中秋食俗風尚
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正是春華秋實,壹年辛勤勞動結出豐碩果實的季節。屆時家家都要置辦佳肴美酒,懷著豐收的喜悅,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中秋佳節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風俗。每當風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際,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
月餅作為壹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詩人兼品味家的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壹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於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日美點。
吃鴨子我國雲南的仫佬族鄉親都要在八月十五這天買餅子,殺鴨子,歡度這個傳統節日。
傳說從前仫佬人居住的地方,山好水好,四季如春。村村六畜興旺,年年五谷豐登。可是有壹年,突然來了“番鬼佬”,到處殺人放火,搶劫奸淫,害得仫佬日夜不寧。村中有個賣糖佬夫婦和兒子三人,決心帶頭反抗。他們想了壹個計謀:以遊村賣糖來串聯村民,在八月十五晚上壹齊動手殺番鬼佬。果然大部分“番鬼佬”被打死,壹部分跳到河裏,都變成了鴨子。仫佬人就把鴨子捉回村,殺掉當作慶祝勝利的美餐。從此,仫佬人為了紀念賣糖佬壹家三人,每年八月十五,家家戶戶都要買餅子、殺鴨子,以此教育後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鬥爭。
吃田螺至於中秋食田螺,則在清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分析,螺肉營養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麽壹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食之吃。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吃芋頭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誌》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鐘馗驅鬼的氣概,可敬。
飲桂花酒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壹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壹堂,已成為節日的壹種美的享受。
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物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