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寧波走書的發展變遷

寧波走書的發展變遷

解放前夕專業從事走書演唱藝人僅二、三十人。1950年寧波成立戲曲改進協會,對曲調、書目、表演各方面進行了研究,並組織藝人參加政治文化學習,提高素質和水平。1958年,市戲曲訓練班中又專門培訓了壹批新生力量,寧波走書出現了壹片嶄新面貌,當時著名藝人有應蘭芳、許斌章、朱桂英師承三代,另有邱伯揚、範秀英等,樂師劉仁福獨擅二胡,有“活胡琴”譽稱。1958年,由應毅執筆、許斌章和朱桂英雙檔演唱的《四明紅霞壹壹李敏》,參加了省會書,並得了獎;後又出現了壹批創作和改編的新長篇書目,如陳白楓執筆、朱桂英演唱的《三鬥六老虎》,唐小毛整理、許斌章演唱的《白鶴圖》等。

雖是城裏人,可四十出頭的沈健麗老愛往鄉下跑,她和丈夫壹起唱了20多年的寧波走書,他們在寧波甚至舟山的鄉鎮已蠻有名氣。

“我們就以唱走書為生,跟民間藝人差不多吧!”沈健麗說,她12歲就會唱越劇,18歲跟了進村唱走書的師傅2個多月,又學會了走書。在其後幾年間,這對夫婦親身感受到了寧波走書耀眼的壹頁。

“那時,城裏聽走書的地方多。彩虹北路邊那時有個書場,200多人的座位場場客滿,不少人硬擠在門外看。旁邊還有個菜場,菜農們早上來賣菜時都帶著盒飯,菜賣完了也要捱到下午,把走書聽完了再回去。在鄉下,幾乎村村都有搭臺唱走書的,我們也趕場,下午在這村唱,晚上又到那村,人們聽得有味,我們唱得也有勁。”

在市群藝館研究員陳炳堯腦海裏,那時走書可用“多”字形容:書場多,不算鄉間的,光城區就有20多個;唱走書的人多,光鄞縣就有50多組演員,愛聽的人則更多。這時期,走書走出了寧波,北跨錢塘、南達雁蕩、東到舟山海島。在鄞縣,20多組走書藝人走鎮串鄉演出,有人形容是“鄉鄉走書聲,村村聽書人”。

收入對比或許也能反映當時走書熱的程度。在春節期間,沈健麗夫婦可唱到400多元的收入,而當時壹般人月工資僅40多元。幾年前,這對夫婦就買了房子,孩子也正在讀大學。

寧波走書已有兩次發展小高潮。解放初期,成立有曲藝改進會,創作了大量作品。1964年,由傳統書改唱現代書,把走書唱上了電臺。

上世紀80年代末,在新文化的沖擊下,寧波走書逐漸走向衰退。

“人都忙了,空閑時也被精彩的電視節目吸引去了。書場都被改作了商店、餐館等,很多走書演員也下海經商,寧波走書好像壹下掉進了冰窟窿裏。”鄞州曲協主席王建剛說起這些時很無奈。全寧波只有鄞州五鄉文化中心壹家固定書場,其余只有農村壹些老年活動室兼作演出場所。另壹個嚴峻的現實是,在民間演出的走書藝人也只剩20余名。

“這20多人大多數是老藝人,最年輕的也有40多歲,而且後繼乏人,有天賦又肯學的年輕人幾乎沒有。這個寧波最有特色的地方曲藝就承載在這20多人身上,真的讓人覺得沈重無比!”市群藝館研究員陳炳堯憂慮地說。

“以往是人家爭著請我們去唱,以後我們只能到處找地方唱啦。”這是沈健麗對走書衰退最直觀的感受。因為喜歡唱走書,在其他藝人紛紛轉業時,她和丈夫卻堅持了下來。他們背著行囊出去就是幾個月,去過臺州偏遠的山村,上過舟山的海島,只要有人聽,再少的錢他們也願意唱。

愛好這門曲藝的人們有著壹種勢單力薄、孤掌難鳴的感傷。鄞州區曲協老編劇陳少康老師曾作詞感嘆:

說古今,道古今,書唱英雄滅鼠精,滿堂喝彩聲。翁篤情,翁篤情,握別愁後無繼人,依依老淚盈。

近些年,寧波走書在鄉間有所“轉暖”。沈健麗覺得,這與農村生活好了,老年人念舊等有關。

對寧波走書壹蹶不振的原因,業內人士其實看得很清楚。“原因不外乎兩點,壹是它所處的社會條件變化,二是它本身不能適應這種變化而顯現出來的諸多不足。”市群藝館研究員陳炳堯這樣歸納說。

在電視等多種娛樂文化的沖擊下,寧波走書跟不上時代步伐;在快節奏生活下,人們無暇坐下品茶聽書,有限的業余時間只會花在更為精彩的娛樂上;商鋪更值錢了,誰也不會再把房子便宜租給書場。

在這種條件下,走書更顯出自身的不足。藝人表演仍以傳統劇居多,壹場唱下來要幾小時,全劇唱完要幾十天,人即使想聽也沒時間聽。內容脫離時代,與現實格格不入。王建剛記得有年春節演出,有幾個青年進去聽了壹會就出來了,問他們怎麽了,壹個回答說“聽不懂”,另壹個則說“唱書先生亂講,哪有這種事情!”

可這個特色也成了其步履維艱的壹個原因。陳炳堯研究員說,走書的唱詞中,非常多使用俚語和土話,還要求平仄聲律,不要說在甬的外地人,就是年紀稍輕的本地人也聽不懂。

聽不懂,就更別說有興趣唱了。沈健麗告訴記者,學唱走書要能吃苦,還要有興趣和天賦,這些年也曾有幾個青年跟他們學走書,可因種種原因,學不到多久就打起了退堂鼓。

在走書創作和演出上的經費投入十分有限。把走書搬上舞臺,除了創作費,場地、燈光、道具、服裝等也要投入,對曲藝人來說,這些僅靠熱情是解決不了的。

“紹興有蓮花落,蘇州有評彈,我們不能眼看著寧波的特色曲藝走向敗落。”陳炳堯說:“重振走書,華山壹條路,只有創新。”

鄞州區曲協的陳少康早有“創新”的想法。他提出,走書音樂也要汲取民歌和戲曲的旋律,使其既有小橋流水,亦有大江東去,讓聽者會唱、肯學;避免用純土話鋪敘情節,不用俚語,讓外地人也聽得懂;表演要融入凈、末、旦、生、醜等戲劇動作,增強觀賞性等。

走書藝人已經在摸索中創新。沈健麗說,幾年前她就開始學說杭州話、紹興話,壹些老土的寧波話也不用了,還編排進好多表演動作。據鄞州區曲協介紹,他們曾嘗試用普通話唱走書、用鋼管樂隊伴奏等,還有意識地把走書表演與旅遊景點結合在壹起,拓展走書表演空間。

與此同時,發掘、創新工作也在進行,市曲協完成了《寧波傳統曲藝精選》集稿工作,搜集了經典走書作品。民間曲藝活動也豐富多彩,鄞州區組織了“文化進百村”曲藝展演,全部為寧波走書表演,讓群眾過了把走書癮。

走書人才培養也有了好的開始。奉化曲協在2002年初就建起寧波走書培訓班,先後在三所小學挑選了50多名學生進行培養,這給寧波走書的傳承和振興帶來了希望。

“十五貫壹出戲救活了壹個劇種,紹興藝人胡尚海壹個開篇救活了紹興蓮花落,走書作為寧波最具特色的曲藝,我們絕不能看著它的失傳。”鄞州區曲協陳少康堅定地說:“事在人為,只要大家肯努力,我相信辦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