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東鴨粥,電白名菜。據說最遲在民國後期,水東鎮就有人開始經營鴨粥生意。改革開放後,水東鴨肉粥壹舉成名。上世紀90年代,鴨肉粥成了當地頗具“煙火氣”的特色美食。如果妳去電白不嘗嘗水東鴨肉粥,那真是太可惜了!
看似簡單的水東鴨粥,其實很考驗廚師的水平。從選鴨、煮鴨、煮粥到制醬,我們都極為講究。
本地貓頭鷹鴨
對於四個月大左右的當地鄉村鴨來說,它無疑是最佳選擇。與其他品種相比,貓頭鷹鴨的肉質更緊實光滑,皮薄而不膩。鴨子的品種要好,煮鴨子的技術要高。用清水在大鍋內煮沸,然後加入黃芪和黨參進行等溫滋補,並加入生姜,胡椒和其他調味料。經常進廚房的人可能不會意識到溫度和時間對烹飪的重要性。要想煮好鴨子,如何掌握烹飪時間恰到好處,就要看功夫了。大火煮開後,改用文火,鴨肉慢慢浸泡。煮鴨子的時間要控制在40分鐘左右,不能煮過頭,肉質松爛,口感不好。在烹飪過程中,小心地壹只壹只地夾住鴨子,讓鴨子肚子裏的水可以流出來,這樣鴨肉就完全煮熟了。煮好的鴨子撈起後,這壹大鍋鴨湯就成了煮粥的湯底。水東鴨粥選用優質珍珠米、鴨湯等食材熬制而成。整個過程都是慢燉,廚師要不停地用大勺子攪拌,直到停火。
幾年前,我聽說過壹個故事:老幹媽陶華碧在貴陽開了壹家涼粉店,她專門做了辣醬佐餐。壹天早上,沒有做辣醬的時候,顧客來吃涼粉。當他聽說沒有辣醬時,他轉過頭就走了。可見,最好的調味料對於改善吃的味道確實是不可或缺的。水東鴨粥的調料當然是極其重要的。鴨粥的醬料有兩種:糖醋汁和醬油(當地人也叫“調料”)。糖醋材料由當地的生姜、醋和糖制成。生姜必須切碎以去除水分,以消除其澀味。醬油是用姜炒大蒜,然後混合芝麻、香油和秘制醬油制成的。壹些食客曾稱贊鴨粥調料:“這種奇妙的醬料真的將鴨肉的獨特風味發揮到了極致!”
鴨內臟
醬油
傳統的鴨粥店主要經營“鴨粥、鴨、芥菜豆芽、粉撈”四種。擠進店裏,環顧四周,沒有菜單可尋。怎麽點?沒有去過那裏的人可能會感到不知所措。煮熟的鴨子掛在商店門口,遊客只需告知主人有多少份。不久後,經驗豐富的師傅已經迅速切好並為您端上來了。
和往常壹樣,習慣吃鴨肉粥的美食家應該點四樣東西才滿意,否則他們似乎總是缺少點什麽。會吃的人,除了剁壹盤鴨肉,都要叫它菜鴨雜。在桌子上撒壹些花生和芝麻粉,再加幾顆新鮮的香菜,就大功告成了。這鴨肉和鴨雜看起來很普通,但在嘗試下,不得不稱贊。鴨肉緊實微韌,香而不油,嚼起來回味無窮。鴨雜爽滑可口,尤其是香脆的鴨腸,好吃到吃貨壹上桌就停不下來。吃鴨肉和鴨雜,然後喝壹碗鴨粥,真的很愜意!粥看起來像米和湯的分離,米粒很飽滿。味道濃厚,入口即化。
韭菜油漁粉
電白人愛吃鴨肉粥。每當外地朋友來訪時,他們都會盡最大努力招待並邀請朋友吃鴨肉粥。為什麽鴨肉粥在電白人心中占據如此不可撼動的地位?大概鴨粥符合電白人對食物的要求。當人們吃飯時,他們說的是實話。只要好吃又實惠,沒必要擺桌子。除了鴨粥,電白的很多食物都是這樣的。如果妳去電白,不妨走街串巷,親自探索妳的“美食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