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旅遊發展大會召開前夕,在這個初夏的周末早晨,我們壹行人從銅鼓縣驅車壹個半小時,抵達千年鄰縣。在這個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縣城。在南街上,妳可以看到三山九嶺的雄姿,古色古香的青磚古瓦,鱗次櫛比的古祠堂。青石巷道縱橫交錯,龍江壹彎之水穿城而過。不經意間將古城分割成壹幅自然風光和古建築的美麗畫卷。
天氣不好,下著毛毛雨。在李金華女士的陪同下,我撐著傘沿著這條古道行走。我壹半在千年歷史中漫步,壹半在現代夢中漫步。站在時間的觸點,歲月的痕跡,歷史的烙印。它在滄桑中褪去繁華後,依然清新獨特。這樣的美景呈現在眼前的不僅僅是沈澱,更是當地歷史文化的培育和厚重凝聚。
萬載古城是贛西的標桿文化項目。其核心景區是古祠堂,總面積約654.38+0.3萬平方米。目前已保存修復明清、民國古建築27處,涉及姓氏13。還有許多古民居、古街、古巷、糧倉、水井等古建築和不可移動文物。它是江西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具有贛西文化底蘊。
萬載古城建築群是極具代表性的中國贛派古建築群。門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之壹。作為壹個家族財富的象征,所謂的“家族等級”就是這個意思。
門樓是壹個家庭的主要過道,也是主人的“門面”。門樓的高度,磚瓦的材質,彩繪的人物,鄰裏之間的關系都是有講究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
萬載古城的祠堂門樓無聲地展示著這個家族的社會地位、職業和經濟水平。這對所有中國人來說是最重要的事情。因此,無論貧富,他們都會盡力在門樓裏保持優雅。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上掛著格子窗。馬頭墻是漢族傳統民居建築流派中江西建築的壹大特色,因其形狀酷似馬頭而被稱為“馬頭墻”。
萬載古城景區古祠堂的墻體多采用馬頭墻,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消防。在古代街區,宗祠、民居、街巷等建築密度較高,不利於防火。當火災發生時,很容易沿著房子蔓延。馬頭墻高於兩側屋頂的墻體,可以起到壹定的阻止火勢蔓延的作用。因此,馬頭墻又稱風火墻、防火墻。
當妳來到萬載古城,即使妳不知道江西學校的建築,妳也會被這個景區的青磚小瓦所吸引,這些青磚小瓦錯落有致,古色古香。
古城內的祠堂不僅僅是壹個院落,而是沿著中軸線壹步壹步排列的多個院落,形成具有縱深感的空間。所謂“庭院有多深”,是指幾次進出的庭院結構。
繪畫和木雕在這些古建築中栩栩如生。木雕善於處理原材料的本色,既與整個建築相協調,又像江南水墨畫壹樣清新淡雅。
建築繪畫是壹種圖像藝術,在建築裝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獨特的作用。它具有生動的可觀察性和實用性,並包含內在吸引力和視覺沖擊力。它不僅可以通過油漆的顏色使其免受雨水,陽光和潮濕的影響,還可以延長建築物的生命周期,同時它可以捕捉物體並喚起人們的心靈。
飛檐是我國傳統的塔形建築形式,飛檐是我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體現之壹。古城內這些古建築的屋頂邊角向上翹起,形似展翅的小鳥,輕盈活潑。
古城江西派建築中的開合天井根據當地的風俗、氣候特點和生活習慣演變和改進成獨特的建築形式,提高了建築中的通風、采光和安全功能,並暴露了建築中的天空和地面,發揮了天地的作用。
萬載古城的這些古建築在空間上融合了天地與建築,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
古城景區以永恒的非物質文化和贛派建築風格為核心,註入當地的民俗風情和生活方式。觀花燈、聽儺戲、打鼓、織夏布,體驗當地歷史文化氛圍,打造融合江西的文化展覽、文化表演、互動體驗、民俗工藝、精品客棧等文化特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表演、勝利大鼓、夏布編織、煙花制作等舞蹈在這裏上演。再加上國學文化體驗、美術館、濱水休閑和古民居體驗,萬載古城栩栩如生。
走在古道上,我遇到了中共宜春市委書記嚴等市縣領導冒雨前來檢查指導會前籌備工作。在迎面遇到他的那壹刻,嚴書記也向我們打了個招呼,互相揮揮手就離開了。
南街是萬載古城15條古街中保存最完好的壹條街。據當地史料記載,南宋時期就有城墻,而有城墻的地方,就壹定有門。位於龍河西側的南大街門叫南浦門。可以看出,元末明初開始修建南街,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現在的南街。
這條街道只有500多米長,寬不超過兩三英尺,從南浦橋頭的小南門進入,直奔河西街,與萬載古縣相望。因與龍河東街遙相呼應,故又稱南街。
除了主街,街道兩端還有小巷。東邊是淡水巷,那裏有教堂和商店。巷子裏有壹座規模宏大的歐陽修祠,街西有壹條通往考棚的巷道,南街的商業文化氛圍得以升華。
從南街中段向西是壹條更寬的天下路。剛進入路口,壹座六足進士牌樓巍然矗立在面前。後面是郭氏大宗祠。更令人驚訝的是,郭氏家族周圍矗立著令人驚嘆的宗祠建築。天下街區的歷史尤為沈重。
相傳,民國前後,南大街上擠滿了商戶。盡管商店的大小不同,但它們都又寬又高。
南大街98號是保存相對完整的商鋪之壹。建於清末,為帶閣樓的單層建築。五間店面,閣樓在車庫旁邊,後街壹側有壹間帶蓋的房間,與後面的住房相連。在這種形式下,商店壹個接著壹個,而且有很多商店。有40多家店鋪有店名。在街上,除了街上不斷的聲音之外,還有木制車輪和鐵環的獨輪車在綠色花崗巖路面上碾壓的吱嘎聲。在車體上,還有壹名隨車搬運貨物的農民工。是他們把當地的土特產運出去,然後從外面的百貨商店把布料運回來。由此,成就了萬載古城璀璨奪目的人文魅力,就像街邊釀酒坊釀造的水酒,甘甜可口,香氣四溢。
“釀清明冬至日酒,醉東南西北人”。南大街前店後廠米酒作坊釀造的酒色澤淡黃,味道甘甜,濃郁粘稠。
還有聚秀齋的傳統名稱,如如意餅、金桔餅、卷餅和脆皮餃子。
街上的豌豆油勺,是用壹鍋木頭和果肉做成的,吃完香脆可口的味道還想吃。還有不盡人意的李記酒店。為了多賺錢,李先生有時會在酒裏滲出水來,不勝其煩的酒友不好直說,便編了壹個故事,邊喝邊講。據說有壹年冬天,皇帝心血來潮,號召有才能的人進宮堆雪人。申請這份工作的李家的壹個兒子在樹蔭下塑造了壹個栩栩如生的雪人。皇帝觀察了很多天,非常不高興。他得到了壹千美元的獎勵。第二年,朝廷命令李家的兒子去北京堆雪人。然而,黎姿出去了,所以李父不得不為兒子去北京。李福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堆了幾個雪人,雪人活靈活現的,皇帝很高興。幾天後,太陽沒了,雪人完全融化了。結果,李父受到了潑雪水的懲罰。李的父親被雪水驚呆了,說:“這真是給千葉喝的!從那以後,李家餐館不再擅長在酒中摻水。
南街有許多夏布店、紙店和爆竹店。久負盛名的夏布、土紙和煙花,對當地歷史和經濟的繁榮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據傳說,萬載當地的壹位老板參加了在江西省舉行的壹次外國展覽。當他去澡堂洗澡時,壹位朝鮮商人悄悄地把他的白色紡夏倩襯衫換成了他的杭州方大衣,這成了中外商人的美談。
萬載土陶紙(面芯紙)是當地三大土特產之壹,而萬載的財富正是建立在土特產的基礎上。那些用土特產做土貨,過長江的人,不過是流於表面的紙。除生活需要外,表芯紙還生產白貢紙、重磅紙和毛刺紙,它們僅比練習書寫的蔚州宣紙稍差。任何練習書法的人都必須首先購買它進行臨摹和書寫,只有達到壹定程度後才能在宣紙上書寫。
無論是印在頭上還是剪下來,紙棚工人都有“三年只睡兩年,兩年吃三年飯”的艱辛。安靜的時候,似乎能聽到紙棚山微弱的歌聲。
“學萬藝,莫學仰臥”。是關於理發的。民國初年,南街的理發店大多是壹人壹把的椅子,再來的人都在附近等候,或抽煙,或拉著掛在地板下的孔明風扇,壹邊聊天壹邊扇風納涼。對於壹個著名的大師來說,他當然精通工藝。刀功、切功都很嫻熟。重量和速度都特別合適。邊推邊剪,打在剪好的發型上,光滑順滑沒有疙瘩。刀法精湛,手輕刀利,剃須幹凈,不傷皮膚。再來幾樣出色的東西會讓妳擊掌慶祝。
比如刮胡子時,他會用刀背輕輕抖動妳的睫毛。讓妳感到麻木和舒適。他還會用刀片在妳的後頸周圍有節奏地振動幾次。然後從脖子沿著後背偷偷溜回背心坑,讓妳覺得又癢又白。然後他會用壹把特制的刀沿著耳壁繞著妳的耳朵轉幾圈,這樣妳不僅可以體會到從外到內的舒適,還可以從內耳到外耳,並且還可以順便取出耳屎。可見“背爬技”的可貴。
古城後街是雨傘行業的聚集地,有彭金娥的周正祥雨傘店和龍茂興的興泰雨傘店。
有10家公司,比如唐元時的合盛和,他們生產油紙和油釘,生意當然很好。但也有例外。南大街上有壹家獨家“單傘店”。例如,在雨天,尤其是突然下雨時,行人躲在屋檐下避雨。著急回家的人肯定會進店買把傘盡快回家。在這個時候,雨傘被出售,壹些人以更高的價格購買。然而,善記雨傘店卻反其道而行之。每當下雨時,它就給顧客打折。那些急著回家的人當然會立即購買雨傘。那些不急著回家的人即使家裏有傘,也會很高興地買壹把。
壹天,壹位焦急的老人來到雨傘店,告訴老板他在街上丟了壹把雨傘。傘把裏有壹份律師簽署的遺囑。問老板怎麽拿回雨傘,老板動了動腦子,立馬在店門口掛上了“以舊換新”的信息。三天後,丟傘的老人終於找到了他的舊傘。此後,雨傘店又增加了壹項“以舊換新”業務。油紙傘也可以換成新的,生意自然會興隆起來。
獨特新穎的管理模式提升和改善了南街的商業文化和商業品位。
萬載古城不僅商業繁榮,而且人流如織。在這裏,我聽到了壹個“失去教訓”的故事。是關於生於清朝乾隆元年的醫生辛玉占的。辛家祖宅也屬於前店後屋的形態,附近有31店面。商店後,老房子坐西向東,面對龍河,有39個房間。辛玉占公務回家,在壹家街邊小店下海經商,成為南街商業首富。他通常警告他的孩子和店員做生意要誠實,不要欺行霸市。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幫助窮人。
傳說有壹天晚上,當壹家人正準備吃團圓飯時,他們突然闖入了幾個依靠“大吃貨”的團夥。領導開始喊:“辛老板,妳上次欠我們多少錢?”?這時,辛老板的兒子知道他是來騙錢的,正要發作開車離開時,辛玉占立即阻止了他:“妳不用說話,我欠他們壹點“數額”,付給他們每人12兩銀子。”乞丐團夥拿了銀子就走了。
然而,離辛的商店不遠的另壹家商店由於擔心賠錢而得罪了他們。當乞丐團夥打開大門時,不僅被騙走了很多錢,還敗壞了自己的名聲。
春節過後,辛玉占請工匠制作了壹塊牌匾,上面刻著“學患”四個字,掛在辛家祖家的門楣上。辛家的生意蒸蒸日上。“學患”壹時甚囂塵上,傳遍了南大街、河西大街乃至縣城的所有街道。“學會失去”的豐富內涵無形中已經進入了家規的範疇。據辛洪安先生介紹,不久,辛氏宗祠內懸掛了“苦難堂”牌匾。由於其嚴格的家法,即使是其他姓氏的人也說:“我不怕辛家公祠的鞭炮聲,但我怕辛家公祠的木板聲。”
南街無論是商人還是居民,不僅不遺余力地追求商業利潤,而且使古城的發展更加繁榮和繁榮,也知道如何品味休閑和娛樂。
“柳暗花明又壹村”。在夏天,晚上,家家戶戶的商店門前經常有人把凳子甚至竹床搬到路邊,以享受涼爽的夏天。我壹邊拿著扇子,壹邊無所不談。有爭議就有更多的笑聲。他們用萬載方言談論天空,引得路人哈哈大笑。肩並肩,談笑風生。更重要的是,還有青梅竹馬,兩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壹個有童心的老人,壹個有著美好生活和小家庭的男人。
在這樣壹個陰雨綿綿的周末,站在時間的節點上,我仿佛聽到壹個蒼老而淳樸的聲音在向我講述千年來發生在萬載古城的人和事。
這個周末,我來到了萬載古城!
本文素材來源於畢萬載發布的《智慧萬載客戶端》。微信公眾號和易定國先生的稿件由李金華女士拍攝。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