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選擇坐通宵的火車奔赴春末的揚州,火車晚點3個小時,通知我們的列車員說這種情況壹年多沒有出現過了。壹路肚子很餓,卻仍舊堅持到東關街放肆吃壹場。
早午飯選擇了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四喜湯圓,豆沙、黑芝麻、豬肉、薺菜。小店面,需要和陌生人拼桌,當地的老太太拍拍身邊的椅子對我說,這裏沒人,坐這裏。
鹹味的湯圓是很奇妙的味蕾體驗,雖有心理準備,但與想象中的滋味完全不同。想來想去,也只能用好吃來形容了。
能看見沒有安裝門的廚房裏有些年紀大的阿姨在手工包湯圓,不是純圓形的,有的揉出小角來區別口味。糯米皮厚厚的,擔心不好消化,只能剩余壹半。
出門繼續往前走著,到永遠需要排隊的粗茶淡飯買藕粉圓,屋裏的座位和站立的空間都擠滿了人,用塑料碗打包帶走,繞到後面的小巷子裏,找了個石凳坐下來慢慢吃。大大的湯圓,用藕粉揉了半透明的皮,咬上去不粘連,彈性十足。餡料是貨真價實的五仁餡,醇香,不甜膩。底湯裏有桂花醬和白糖,吃壹顆喝壹口,額頭上就冒出了細細的汗珠,卻有種滿足的幸福感。
很多售賣黃橋燒餅的攤位,小小的燒餅比手掌都還要小壹圈,有甜味和鹹味的可選擇。遇到壹些遊客,買了各種口味都涵蓋的禮盒,我只買了壹個剛出爐的肉松燒餅,小小的,幾口就吃完。酥脆的外殼夾著軟綿綿的鹹味肉松,表面的白芝麻入口香噴噴,壹小個也吃的飽飽的。
看到賣花生芝麻蛋黃酥的,買了半斤放在包裏,準備邊走邊吃。
景點觀光的第壹站是個園,花園假山與豪宅的精巧設定。此前不曾遊覽過江南風景,只有置身其中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多年來在書中讀到過的壹步壹景的真實感受。長期生活在密密麻麻的寫字樓之中,看到大片翠綠竹林與盛開花朵,心情也變得愉悅很多。
建築使用灰白色的磚石,窄窄的巷道,潮濕的石頭路面生著苔蘚,好像壹步壹步就跨越了時光。
沿著瘦長的院子逛了壹圈,出來品嘗當地著名的蟹黃湯包。點單之後老板才上鍋蒸,等了很長的時間。
皮子很薄,夾起來能看到裏面漾著的湯汁。放到小碟子裏,吹涼了,咬開小口喝湯,真是奇妙的享受。這時在碟子裏倒上陳醋和油潑辣子,解除肉餡的腥味,大口肉餡吃的過癮。喜歡包子皮和餡料連接的部分,面皮吸飽湯汁,柔軟又滋味豐富。
因為個園和何園距離不遠,選擇步行前往。穿過窄窄的道路,走過壹條小河流,河的沿岸都是古舊的小平房,暗沈沈的,卻帶著江南的壹種沈靜。
途徑了汪氏小苑,也是舊時鹽商遺留的豪宅。門廊之上都有文雅的書法牌匾,透著儒雅的情懷。陽光透過木窗子照進房間,光柱裏看得到紛飛的灰塵。
走進了皮市街,看到壹個夫妻攤位,在大鐵鍋上制作大油燒餅。聽說這是全揚州最好吃的蔥油燒餅,壹個難求。夫妻檔的攤位,老板起初跟我說已經買不到了,要等壹個半小時之後才可以。老板娘問我買幾個,剛好這壹鍋即將出爐的還剩余壹個。?
心中慶幸剛好。
在等待的過程裏,許多當地人騎著電動車過來詢問,壹買就是十幾個。老板抱歉的說要預訂得等壹個多小時啦,黝黑的皮膚,憨憨的笑。手裏熟練的揉捏面團,把蔥花、豬肉的餡料混合到面餅裏。
做好的面餅先是放在鐵盤上用油煎的金黃,刺啦啦的發出誘人聲音。老板娘負責翻面,待到煎的都熟了,把面餅放到鍋底下的泥爐中烘著。讓餅面變得酥脆,而內裏軟綿。
老板把新出爐的遞給我壹個,高興的道了謝。第壹口險些燙到嘴唇,層層螺旋的面餅裏夾了蔥花,入口極香,偶爾吃到零星的肉沫,舌頭有像是中獎的驚喜感。聽說火燒裏的濃香是因為抹了豬油的緣故,可壹旦吃起來,也顧不得那些熱量的限制。
何園的風格顯得頗為現代壹些,中式的庭院,西式的豪宅洋房,裏面的布局也是中西結合的樣子,歐風的壁爐對著中式的古典茶幾,卻並不顯得突兀。舊時富商的家族歷史顯赫,引入新式潮流,貢獻亦是良多。
從何園出來,恰巧路過丁家灣,看上去是壹個很舊的路標牌坊,白色的石柱和灰色的頂,寫著楷體的丁家灣三個字。走進去就是傳統的江南弄堂,比北京的胡同道路更緊湊壹些。路過被丟棄的舊沙發,有木椅子側躺著,竹墊上放著在晾曬的成團的幹面條,窗戶外晾曬著的床單和衣裳,偶爾身後的自行車駛過來,響起清脆的鈴聲提醒我註意。房子外的墻都是塗了灰色,夕陽的光照下來,屋檐的輪廓有古典的美。我拿出包裏的酥糖坐在水泥臺階上吃,有路過的來拍舊巷子的背包客,舉著相機對著我。
繞了個大圈子,走到甘泉路上。具有濃濃生活氣氛的小商業街,兩邊開著小商店和熟食店,正是傍晚時分,陸陸續續的下了班的人來這裏買主食和蔬菜,也有的人來采購生活用品。包子、燒餅、麻油撒子,都是看上去就讓人覺得溫暖的面食,帶著童年裏熟悉的味道。記得以前在壹個電視節目看到當地人排隊在小推車前買鹽水鵝的樣子,當真大街小巷可輕易見到如此場面。
進到壹家冷飲店坐下休息,因為沒有客人,店員趴在桌上打盹。點了杯檸檬沙冰,拿出包裏隨身帶的書來讀。走了太多路,休息壹會覺得腿很酸。
從店裏出來時天已經完全黑了,又根據地圖的指引壹直走,繞到了國慶路上。從壹個巷子拐彎,碰到壹家熱鬧的小餐館。舊舊的門臉,很多年的樣子。胖胖的老板年在門外招呼我,用當地方言問我吃什麽,我聽不懂。她磕磕絆絆的說起普通話,最後問我,來旅遊的?
點了揚州炒飯和大煮幹絲,想嘗壹嘗尋常店家的淮揚菜。看著菜單覺得不適應,大多在10元錢上下,端上來都是滿滿的壹個大盤子。?
揚州炒飯的味道和以往吃的完全不同,米粒口感偏硬,嚼勁十足,緩緩吃上壹口,在咀嚼裏品味其中紅紅綠綠配菜的豐富滋味。大煮幹絲的底湯入口醇厚,想必不是使用佐料勾兌出的味道,添了充足的蘑菇和豆腐絲,每壹勺都盛的滿滿,用小碗端著吃,
返回酒店的時候不到九點,沿途路過的小店都已經陸續關門,街上的路人也少起來。
感覺是個安靜的小城,早早的就休息了。
2
這是個很早蘇醒的城市,人們騎著電動車,到喜歡的餐廳裏吃早點或者為家人購買剛出爐的燒餅和包子,售賣早茶的餐廳早早就準備開張迎客。
去住處附近的蔣家橋,點了三丁包和千層油糕。都是未曾品嘗過的味道,三丁包中有筍丁、香菇和瘦豬肉,個頭很大,吃到壹半刻意停手,以免過量。那壹頓的包子,如今念起都回味無窮。
沿著東關街壹路向西前進,彩衣街是條老街,看到梅幹菜燒餅,又買了壹個來品嘗。燒餅的個頭比臉還要大,搟的很薄,裏面夾了梅幹菜和肉末的餡料,在爐中烘烤而成,非常酥脆又不油膩。據說是浙江的特色面食。
乘車去瘦西湖,壹路下著大雨,遊客卻仍然很多。瘦西湖的植物在雨中顯得更為翠綠,大雨停後的花朵被洗的幹凈,大朵的芍藥把花枝壓彎,每壹個都沈沈的垂下來。
由南門轉到北門,已臨近中午。從大明寺出來,又回到蔣家橋,吃了招牌的餃面,壹個大碗,壹半的面條,壹半的餃子模樣的小餛飩,分量十足,只要五元錢就吃的很飽。大概是實惠的店家,頗多當地的老年人和學生前來解決午飯。
天氣陰沈沈的,雨還要繼續下的樣子。路過皮市街路口的時候,壹個面食店有剛出爐的蟹殼黃燒餅,特別小巧的壹個,烤的金黃的表面撒滿了白芝麻,裏面是好吃的梅幹菜。
進到壹家文藝範濃郁的小店,與整條街古樸的風格顯得有些不搭調。
半是書店半是咖啡店,年輕的男老板和朋友在店裏聊天,我坐進裏面的房間裏,各式的書很多,老板說可以隨便選了拿來看。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面的院子,不壹會雨就下的大了起來。
我拿了本《浮生六記》隨手來看。
等雨下的小了些,想要到廣陵路去逛逛。
再次回到那家面食店,已經臨近晚飯時間,不少人排隊來買炸糍粑。我買了壹塊來吃,原來這裏的炸糍粑是鹹味的,作為壹個北方人,吃的驚喜。
在街上閑逛壹直到晚飯時間,尋了家小店,點了燉臭大元和獅子頭。臭大元看起來是普通家常豆腐的樣子,吃起來卻是臭豆腐的味道,燉過的湯汁濃郁,拌著米飯吃很是過癮,揚州的米飯大多煮的硬硬的,和菜湯攪拌也不會糊成壹團。獅子頭和香菇、鮮味菇還有油菜壹起煮了湯,非常鮮美的滋味搭配。配了壹道涼菜來吃,如此豐富的壹頓,結賬時不足30元。想想若是來這裏生活,也定是安逸滿足。
看時間還早,不想在酒店浪費時間,又找了壹家咖啡館。開在美食街背後的小巷子裏,租了壹家酒店的壹層。整個都是被原木色覆蓋的裝修,寬敞的木桌子是我喜歡的感覺。有壹整面墻的書架,是老板的私人藏書,我仔細端詳了很久,很合我的胃口。
書架旁邊是老板到世界各地旅行拍攝的照片,黝黑的皮膚,在荒涼的山間露出牙齒大笑著。
微微覺得冷,要了壹杯熱巧克力,老板給做了好看的拉花,跟我閑聊了壹會。
沒有別的客人,輕輕翻書的聲音也聽的清楚。
後來老板的壹個朋友過來,兩個人坐在旁邊談文學、談旅行,他們拿出煙來抽,我擡頭問他要了煙缸。老板笑說,等我們抽煙等了很久了吧。
我不懷好意的點點頭。
3?
早早的烈日已經出來,從酒店出來走了十多分鐘的路,到東大門橋的早點攤。壹對年紀很大的夫婦的店,擺著破舊的木條凳子。價目表是紅漆寫在白色門面上,被風吹日曬的斑斑駁駁,整個店面滿滿的都是時間的滄桑感。我坐在離他們最近的壹個桌子上,要了壹碗幹拌面、豆漿、三丁包和豆腐皮包。老太太上了年紀,前前後後總***問了我三遍豆漿要不要放糖。
我那桌子的壹角還擺了很舊的半導體收音機,不清不楚的在放著戲曲。老板邊炸著油條邊跟著哼唱,看起來是個有意思的老頭。
幹拌面端上來看著只是普通的白煮面條,底下壓著蝦籽醬油、豬油、香蔥等作料,用筷子攪拌均勻,吃起來別有壹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