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近代愛國將領及其事跡(急)

近代愛國將領及其事跡(急)

戚繼光資料

戚繼光(1528-11-12-1588-01-05) 漢族,明代著名抗倭將領、民族英雄、軍事家、武術家。字元敬,號南塘,又號孟渚。山東登州(今山東蓬萊)人。原籍河南衛輝。壹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於閩、浙、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少時好讀書,通經史大義。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三十四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旋進參將。分守寧波、紹興、臺州(今浙江臨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復官,改守臺州、金華、嚴州(今浙江建德東北)三府。時浙江多被倭患,而舊軍素質不良。戚繼光招募農民和礦徒,組成新軍。嚴明紀律,賞罰必信,並配以精良戰船和兵械,精心訓練;他還針對南方多湖澤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的特點,審情度勢,創造了攻防兼宜的“鴛鴦陣”戰術,以十壹人為壹隊,配以盾、矛、槍、狼筅、刀等長短兵器,因敵因地變換隊形,靈活作戰。每戰多捷,世人譽為“戚家軍”。

戚繼光故事

戚繼光生平簡介

戚繼光(1528~1588)明朝名將,民族英雄,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蓬萊人。其七世祖為河南衛輝府人,六世祖戚祥年幼時與母親為避戰亂,隨舅父壹家遷居安徽定遠昌義鄉(“從外氏避亂濠梁,居定遠之昌義鄉”)。五世祖戚斌襲世職登州衛指揮僉事,經六世至戚繼光。

嘉靖七年閏十月初壹(1528年11月12日)生於魯橋(今山東濟寧東南)。出身將門,自幼喜讀兵書,勤奮習武,立誌效國。17歲襲父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二十五年,分管屯田。

二十七年起,連續五年率衛所士卒戍守薊門(今北京昌平西北),春去秋歸。

二十八年十月,中武舉。

二十九年,赴京師(今北京)會試,時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首領俺答率軍威逼都城,上陳守禦方略,臨時任總旗牌,督防京城九門。

三十二年,實授都指揮僉事,領山東登州、文登、即墨三營24衛所兵馬,操練水軍,整頓軍備,抗擊入侵山東沿海的倭寇。他賦詩言誌:“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止止堂集》)。

三十四年七月,調任浙江都指揮使司僉書,司理屯田。次年,以足智幹練升都司參將,鎮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在龍山(今屬寧波)、縉雲、桐嶺與倭寇三戰三捷。乘勝追擊逃倭遇伏,沈著應戰,果斷指揮,迫倭寇遁逃入海。實戰中,察知明軍作戰能力較低,難以抗倭,多次上書請求訓練新軍。

三十七年,在岑港(今屬舟山)作戰失利,免職,抗倭自效。

次年三月,在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譚綸節制下,領兵救援臺州。五月,殲滅入侵桃渚(今臨海東)倭寇。九月,往義烏招募農民、礦工4000名(壹說3000名),按年齡和身材配發兵器,編組訓練。

三十九年,針對明軍兵器裝備種類繁多、沿海地形多沮澤、倭寇小股分散的特點,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以12人為1隊,長短兵器叠用,刺衛兼顧,因敵因地變換陣形,屢敗倭寇。利用作戰訓練間隙,撰成《紀效新書》,闡述選兵、編伍、操練、出征等理論和方法,並以此訓練戚家軍,使戚家軍聞名於世。改任臺州、金華、嚴州(今建德東)三府參將,整頓衛所武備,督造戰船,嚴守海防。

四十年,倭寇萬余、船數百艘蜂擁浙東象山、寧海、桃渚諸地,戚繼光確立“大創盡殲”的滅倭戰策,集中水陸軍先至寧海,而後依次剿除,九戰皆捷,擒斬倭寇 1400余,焚死、溺死倭寇4000余,史稱“臺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解除。升都指揮使。又募義烏兵3000,參加鎮壓進入江西的閩粵起義流民。

四十壹年,福建倭患日趨嚴重,戚繼光奉命率精兵6000入閩抗倭。至寧德,乘退潮率將士攜稻草蓋淤泥,涉海進攻橫嶼島(今寧德東)倭巢,斬倭2600余。轉兵福清,深夜攻占牛田(今福清東南),被倭寇稱為“戚虎”。乘勝進至興化府城莆田,偃旗息鼓,出敵不意,奪占林墩(莆田南),先後搗毀福建三大倭巢。班師浙江,升都督僉事,任副總兵,守衛閩、浙海防。

四十二年,新倭日增,圍興化,據平海衛(莆田東南)為巢。戚繼光第三次赴義烏募兵萬人,奉命率中路軍與右路福建總兵俞大猷和左路廣東總兵劉顯協力作戰,攻克平海衛,斬倭2200余,繳獲器械3900余件,救出被掠男女3000余。不久,升福建總兵,鎮守福建及浙江溫州、金華兩府,督理水陸軍務。同年冬,倭寇萬余圍仙遊(今屬福建),戚繼光領兵僅6000,遂行緩兵計,等待援兵,各個擊破,解仙遊之圍。次年,乘勝追至同安縣王倉坪、漳浦縣蔡坡嶺,殲逃倭數千。

四十四年,率水陸軍至梅嶺(在今詔安境),圍剿勾結倭寇的海盜首領吳平,迫其逃至南澳島(今閩粵交界海域)。旋與廣東總兵俞大猷合攻南澳島,俘斬吳平部 1200余人,焚死、溺死逾5000人,毀船近百只,吳平遁逃(壹說投海死)。奉命兼管廣東潮州(今潮安)、惠州及駐江西的伸威營軍務,擔負保衛自浙江溫州至廣東惠州數千裏的海防重任。與譚綸、俞大猷等抗倭名將浴血奮戰十余年,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隆慶元年(1567)十二月,戚繼光奉調京師訓練士馬。次年,以都督同知任神機營副將。建策用三年時間訓練10萬車步騎精銳邊軍,用戰車拒敵、步兵應敵、騎兵逐敵之法,加強北邊防衛。受命總理薊州鎮(治三屯營,今河北遷西縣西北)、昌平、保定練兵事務,節制三鎮總兵以下將士。後改任總兵。考察邊關形勝和敵我軍情,將轄區數千裏防線分為12路,設東西協守,分統諸路。同年冬,率兵至青山口(今河北遷西東北),擊敗蒙古朵顏部董狐貍、長昂。三年,升右都督兼督薊州、永平、山海關軍務。

次年,請設武學。於帥府止止堂向所部將校講授韜略、將藝和治軍練兵之道。五年前後,寫成《練兵實紀》,主張練兵之要在先練將,強調將官必須進行德、才、識、藝修養,倡辦武庠(軍校),從實踐中鍛煉、造就精通韜略的良將。六年,建輜重營三座,又創車戰營六座,造戰車1109輛,分置密雲、建昌(今遷安東北)、遵化等地。同年冬,集車步騎軍約10萬人於長城邊進行實兵對抗演習七天,又校閱多日,為古代練兵史上之壯舉。萬歷元年(1573)至三年,建禦敵臺1337座,多次率兵出塞擊敗擾邊的董狐率兵出山海關,援助遼東總兵李成梁大敗蒙古插漢部首領土蠻(圖們劄薩克圖汗),錄功加少保。次年,創制自犯鋼輪火,埋於沿邊禦敵臺下,以殺傷敵軍人馬。在鎮 16年,加強邊備,薊門安然。

十壹年,受排擠,調鎮廣東。

十三年,遭誣陷罷歸登州。十五年十二月初八(1588年1月5 日)病卒,終年61歲。有《止止堂集》留世。戚繼光戎馬壹生,抗倭戰功卓著。註重練兵,尤善育將,嚴明軍紀,賞罰分明。抗倭作戰中,創立攻守兼備的鴛鴦陣,靈活巧妙地打擊倭寇。鎮守薊州,修城築堡,分路設防,有力地抵禦蒙古騎兵。

戚繼光戰爭故事

1.戚繼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正處在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 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歷史 上稱為“倭寇”。明初,國力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倭寇未能釀成大患。

正統以後,隨著明朝政治的腐敗,海防松弛,倭寇禍害越來越嚴重。嘉靖年間,倭患尤甚。其原因壹是明世宗昏庸腐朽以及嚴嵩的奸貪狠毒,庇護、縱容通倭官吏,打擊、陷害抗倭將領。二是嘉靖年間,由於商品經濟的進壹步發展,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沿海 壹帶私人經營的海上貿易也十分活躍。

這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 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各 島的倭寇,於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愈演愈 烈。

倭寇的滔天罪行,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嚴重的災難。被激憤的中國人民紛紛組織起來,進行抗倭的自衛鬥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五月,由漢、壯、苗、瑤等族人民組成的抗倭軍隊,在明愛國將領張經領導下,於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大破倭寇,斬敵 2000。這是抗倭戰爭以來最大的壹次勝利,被稱為“自有倭患來,此為戰功第壹”。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長樂,時城崩二十余丈,居民自動列柵抵禦, “少壯守陣,老稚婦女運磚石”,迫使倭寇敗退。次年,倭寇劫掠福建福安等地,遭到 當地畬族人民的奮起抗擊。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敗走福建的倭寇,竄犯臺灣雞籠(基隆)壹帶,被高山 族人民趕走。而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與其他明軍配合,多次打敗倭寇,最 終取得了抗倭戰爭的最後勝利。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秋天,戚繼光從山東調到浙江禦倭前線,任浙江都司金書。次年被推薦為參將,鎮守寧波、紹興、臺州三府,不久又改守臺州、金華、嚴州三府。這些地區是倭寇時常出沒、遭受倭患最嚴重的地方。戚繼光到任後,針對“衛所軍不習 戰”的弱點,多次上書請求招募新軍。

經過幾個月的嚴密組織和艱苦訓練,他建立起壹支以義烏農民和礦夫為主的3000新 軍,並創造了“鴛鴦陣”的戰術,用以訓練士兵。這支軍隊英勇善戰,屢立戰功,被譽 為“戚家軍”。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50余艘船2000余人聚集於寧波、紹興海面伺機入侵。戚繼光立即督舟師出巡海上。倭寇遂離開臺州防區騷擾奉化、寧海,以吸引明軍,而後乘機進犯臺州。戚繼光將軍隊壹部守臺州,壹部守海門,自率主力赴寧海。倭寇偵知戚軍主力去寧海,臺州空虛,遂分兵三路分別進攻臺州桃渚、新河、沂頭。戚繼光部署兵 力,與敵人展開了臺州大戰。臺州大戰,由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和長沙之戰組成。

四月二十四日,倭寇大肆搶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內精壯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惶惶。戚繼光夫人挺身而出,發動婦女守城,迫使倭寇不敢貿然逼近。二十五日,在寧海的戚繼光令胡守仁、樓楠二部馳援新河。二十六日,倭寇逼進新河城下。這時,援軍趕到,雙方展開激戰。入夜,戚軍打敗倭寇,殘倭從鐵嶺方向逃走。次日,乘勝追擊, 將殘倭打得落花流水。此戰殺敵約200人,保住了新河。

戚繼光擊敗寧海之倭後,聽說進犯桃渚之敵焚舟南流,改進精進寺。他認為敵人這 樣做,是想乘虛侵犯臺州府城,於是揮師南下,決定急行軍先敵到達府城。二十七日中午,雙方於離城僅1公裏的花街展開激戰。戚軍前鋒以火器進攻,殺死敵人前鋒頭目,並連斬7倭。敵人主力大敗退逃。戚軍即分兵兩路猛追,將壹股敵人沈於江水中,另壹股被殲滅於新橋。只壹頓午飯的工夫就結束了戰鬥,***殺敵300余,奪回被擄民眾5000 余。

四月二十五日,泊於健跳沂頭海面的倭寇,二十八日登陸,五月壹日進至臺州府城東北的大田鎮,妄圖劫掠府城。戚繼光率1500余人在大田嶺設伏,與倭寇對峙。敵人聞有備,於初三日沿間道逃至大田,欲竄犯仙居,劫掠處州(今浙江麗水)。大田至仙居必經上峰山,山南是壹狹長谷地,便於伏擊敵人。戚繼光先敵人到達上峰嶺,令每人執松枝壹束隱蔽身體,嚴陣待敵。五月四日,倭寇列10公裏長隊向仙居方向行進。五日經上峰嶺南側,遠望嶺上滿山叢松,未見有兵,毫無戒備。待倭寇進入伏擊圈,鳥銃齊發,戚軍列壹頭兩翼壹尾陣,居高臨下,勇猛沖殺。倭寇措手不及,倉皇應戰,當即有數百人繳械投降。余倭被迫退至白水洋朱家大院,被戚軍圍攻,全部被殲。這次戰鬥,戚家軍以少勝多,***斬殺300余人,繳獲兵器近1500件,奪回被擄民眾1000余。六日,戚軍 凱旋臺州府城。五月十五日,戚家軍又取得了藤嶺戰鬥的勝利。五月二十日,消滅了竄犯寧海以北團前、團後占據長沙之倭寇。從四月下旬開始,戚家軍以少敵眾,在壹個多月的時間裏連續取得了新河、花街、上峰嶺、藤嶺、長沙等戰鬥的勝利,消滅倭寇數千人,使侵犯臺州的倭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次年,倭寇竄犯寧波、溫州,戚家軍和其他明軍配合, 全殲倭賊,此後,倭寇未再大規模進犯臺州地區,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浙江倭患平息後,倭寇紛紛南下騷擾福建,福建成為倭患中心。嘉靖四十壹年 (1562年)七月,戚繼光被派往福建剿倭。

戚繼光入閩碰到的第壹個倭巢是橫嶼,這是福建寧德縣城東北海中的壹個小島,島 上倭寇有數千人,盤踞數年,明軍無可奈何。戚繼光決心攻拔這壹據點。他讓士兵每人 拿壹束草,隨進隨用草填泥,士兵擺成鴛鴦陣,戚親自擊鼓,士兵在戰鼓聲中踏草前進。

上岸後,兵士奮勇當先,與倭寇展開激戰。後續部隊也涉過泥灘,雙方夾擊,亂了敵倭的陣勢,很快占領了倭巢,並將其焚毀。此戰生擒倭寇近36人,斬300余,解救被擄男 女800余人,取得了入閩抗倭的第壹次勝利。橫嶼之戰後,戚家軍在寧德稍作休整,便向福清挺進,相繼攻拔福清境內的數個倭穴。八月二十九日抵達福清城,九月二日於牛田(今福清東南)大敗倭寇,大部殲滅,救出被擄男女900余人;九月十三日,乘機奇襲盤踞林墩的倭賊,殲滅倭寇4000余人,救出被擄男女2100多人,消滅了興化(今莆田)壹帶的倭賊。十月間,戚家軍班師回浙 江,從事休整和補充兵員,以俟再戰。

戚繼光回浙後,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嘉靖四十壹年底攻陷興化府城,在城中燒殺奸淫掠奪,無惡不作,盤踞兩個多月才棄空城退出,經岐頭攻陷平海衛(今莆田縣平海),以此為巢,四出騷擾。福建再次面臨倭患的威脅。明朝調新任福建總兵俞大猷 和先期援閩的廣東總兵劉顯與戚繼光壹道抗擊閩倭。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戚繼光抵達福建,立即察看倭巢地形。在攻擊平海衛倭寇的戰鬥中,戚家軍為中軍,擔任正面進攻,俞大猷為右軍,劉顯為左軍,從兩翼配合攻擊。二十壹日,戚家軍以胡守仁部為前導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亂了倭賊前鋒騎兵,乘勢發動猛攻,俞、劉二部從兩翼投入戰鬥。倭寇三面受敵,狼狽竄回老巢。三路明軍乘勝追擊,將敵人圍困於巢中,並借風火攻,蕩平了倭巢。此戰只用了四五個小時,殲 倭2000多人,解救被擄男女3000多人,明軍收復興化城。

平海衛之戰後,戚繼光又率部消滅了原侵擾政和、壽寧的倭寇。嘉靖四十三年 (1564年),又相繼大敗倭寇於仙遊城下、同安王倉坪和漳浦蔡不嶺,斬獲頗多。余倭 逃往廣東。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繼光與俞大猷配合,殲滅了廣東的倭寇。至此,明東 南沿海抗倭之戰取得了最後勝利。

2.滅吳平之戰

吳平,福建詔安梅嶺人,早年從倭後自立山頭,發展至萬人,與倭寇互相勾結,橫行閩粵交界處。四十三年夏,戚繼光、俞大猷基本殲滅閩、廣倭寇後,吳平孤立,降而復叛,招集亡命及海盜修造戰船百余艘,四、出掠劫,並攻擊明軍。戚繼光與俞大猷決定兩面夾擊,水陸並進,剿滅吳平。四十四年春,戚繼光令傅應嘉率水師自浯嶼(今金門東)至梅嶺外海,自率陸軍自漳浦向梅嶺疾進。吳平從海上向廣東流竄。傅應嘉和廣東參將湯克寬率水師合擊吳平於大潭澳,擊沈賊船20余艘。吳平逃入閩粵交界的南澳島,築城立營,不斷出掠沿海。八月,戚家軍進至詔安地區。時俞大猷之廣東軍尚未到達。戚繼光征用大批漁船,載石沈塞港口,調戰船環列烈嶼、宰豬、大沙等澳,對南澳島實行封鎖,切斷吳平海上逃路,準備獨立進攻。戚繼光選擇離吳平老營約30裏,海灘平坦,容易登陸的龍眼沙為突破點,分兵3 路,同時登陸,每路又分沖鋒正兵和策應奇兵,另設“老營”以督後陣。九月二十二日,戚家軍在龍眼沙登島成功。立即樹柵立營,建立灘頭據點。吳平乘明軍登岸立足未穩,遣兵2000人設伏,以小股誘戰。戚繼光深知海盜擅於伏擊,擊退小股之敵後並未追擊。二十五日,吳平主動進攻龍眼沙。戚家軍壹面迎戰,壹面撒散預制的勸降檄文。吳平黨羽紛紛棄械投降,部隊陷入混亂,戚家軍乘勢猛攻。時俞大猷、湯克寬等分乘戰船300余艘及時趕至南澳島。兩軍會師,聲威更振。吳平退隱深林,伺機遁逃。十月初四,戚、俞兩軍水、陸夾擊南澳島。戚家軍在宰豬澳登陸後,以3路分進合擊,直搗敵營,吳平倉卒奪船人海,又遭俞大猷水師打擊,僅有800殘寇駕舟40艘出海而逃。俞大猷、湯克寬、傅應嘉跟蹤追擊,直至廣東雷州(今康海)、廣西廉州(今合浦)壹帶。四十五年四月,吳平率殘部輾轉至安南(今越南)萬橋山,終於被戚、俞所部殲滅。至此,東南沿海倭患基本蕩平。

嶽飛(生於1103年3月13日[農歷2月15日]卒於1142年1月27日[農歷

12月29日]),字鵬舉。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湯陰縣境內),孝悌裏

(今程崗村)人,父親嶽和,母親姚氏。

嶽飛童年時,家境清貧,年少時便同父母壹起下地耕作,當過地主家

的佃客。他有著超人的體力,還未成年,就能拉開三百斤(約合180公斤)

的勁弓,能引發八石(約合440公斤)的腰弩。嶽飛生性剛直,深沈寬厚,

勤奮好學,苦練武功,曾求師於本地箭師周侗和槍手陳廣,成為“壹縣無

敵”。他還特別愛讀《左氏春秋傳》和孫、吳兵法,讀起來常通宵不寐。

嶽飛生平

宋高宗趙構即位以後,嶽飛經人介紹參加了趙構統帥的軍隊,因作戰勇敢,升為秉義郎(從八品的武

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嶽飛在澶州(河南濮陽附近)和曹州山東曹縣西北兩次小勝金軍。因趙構重

用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企圖避地東南,嶽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上書趙構,反對南逃,力請趙構返回終

京,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觸怒了趙構及黃、汪等人,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職。三個月

後,嶽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不久升為統制,隨都統制王彥渡河收復新鄉,在太行山刺殺金將。旋歸

宗澤,為留守司統制。宗澤死後,從杜充南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牙術率軍大舉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建炎四年,嶽飛率軍北進,在

清水亭、靜安等地襲擊北撤金軍,連連獲勝,金幾術險被活捉。並壹舉收復建康,升為通泰鎮撫使兼知泰

州。接著,他受命領兵救援楚州(今江蘇淮安),在承州三次大敗金軍。嶽飛的部隊軍紀嚴明,英勇善戰,

稱“嶽家軍”,深得百姓愛戴。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嶽家軍大破偽齊劉豫軍隊,收復了襄陽府及唐、

鄧、隨、郢州、信陽六郡,嶽飛被提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陽府路,不久進

封武展郡開國候,時年三十二歲。是年冬,金齊聯軍攻陷滁州,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廬州告急,嶽飛

接旨率軍東下,又壹次大敗金軍。

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秦檜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議和詔書,向金稱臣,每年進貢銀子二十五萬

兩、絹二十五萬匹。嶽飛向朝廷再次申述他壹貫反對“和議”堅持抗敵的主張,堅決表示願制定方略,收

復河東、河北,直搗燕雲,為國復仇。趙構為了取得武臣對和議的支持,授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

將新的封號和官爵,提升嶽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嶽飛連上四奏,表示不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只可引以

為危而不可引以為安,只足以使人憂慮而不足以使人祝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要求朝廷追回成

命,以便“保全臣節”。嶽飛屢次反對“議和”,引起趙構的不滿和秦檜的痛恨。

紹興十年,金撕毀“和議”,大舉伐宋。嶽飛接到趙構“乘機取勝”的親筆詔書,立刻調兵遣將,挺

進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兀術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金軍全線崩潰。此後,又乘勝進軍朱仙鎮,

以猛將帶領背嵬軍騎兵五百名出擊,殺敵金軍。朱仙鎮之捷,更增強了嶽飛乘勝渡河收復河北的決心,他

再次上書趙構,要求深入敵境,復取舊疆,報亡國之恥。北方忠義軍紛紛來歸,士氣高漲,以“直抵黃龍

府”相激勵。趙構、秦檜壹天之內用金字牌發出十二道詔書,催嶽飛班師。嶽飛明憤地說“十年之力,廢

於壹旦”,“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被迫下令撤軍。嶽飛在撤軍前,故意放出風

聲,說明天渡河,幾術害怕城內百姓作嶽家軍內應,連夜棄城,北逃壹百余裏。嶽家軍班師後,金兵乘機

奪占了鄭州、顧昌、陳州、蔡州等地。

嶽飛回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後,兵權被奪。紹興十壹年(公元1141年)七月,秦繪竣使右滿議大夫萬侯

桌首先發難,上書指責嶽飛“爵高祿厚,誌滿意得,平昔功名的誌向,日漸頹情”。這年八月,嶽飛的樞

密副使之職被免,改任萬壽觀使的閑職。之後,秦忙唆使嶽飛手下的副統制王俊出面誣告,說嶽飛部將張

憲準備謀反。十月,朝廷張榜,說張憲壹案“其謀牽連嶽飛,遂逮捕歸案,設召獄審問”,並將嶽飛及兒

子嶽雲逮捕入獄。十二月,趙構下旨:“嶽飛特賜死,張憲、嶽雲並依軍法施行。”當天,大理寺執法官

遵旨作最後處決,逼嶽飛在供狀上畫押。壹生光明磊落的嶽飛在供狀上寫下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

昭!”即服毒酒身亡,時年僅三十九歲。

嶽飛壹生出入疆場,英勇抗擊侵掠,堅決反對國族壓迫,其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為歷

代人們所敬仰,值得我們永遠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