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去旅遊怎麽找當地美食美食攻略怎麽做

去旅遊怎麽找當地美食美食攻略怎麽做

在旅遊的過程中壹定要去體驗的,肯定是當地的美食了。但是當地的美食在哪裏?應該怎麽樣選,就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畢竟現在很多網紅餐廳味道都不怎麽樣,當地地道的美食很多人可能也找不到。

刷APP和網站

壹說到找餐廳,很多人的第壹反應都是大眾點評吧,看點評的時候除了好評以外,壹般也會看壹下中差評,畢竟好評可以刷,差評除了惡意詆毀的其他還是相對客觀的,自己判斷壹下基本可以避雷。

不得不說國內的餐廳大眾點評上的評價都還比較有參考價值,而出了國就不壹定了。

有壹個容易被忽略的APP是Instagram,之前去高雄,有不少好吃的就是在ins上搜帶美食的tag找到的。

壹般的歐美大城市,比較推薦用TripAdvisor,也就是貓途鷹,排名靠前的餐廳都還不錯。還有壹點,老外拍美食壹般不愛用濾鏡,照片都很真實。

亞洲地區更推薦本土的美食APP,第壹個是OpenRice,壹般去馬來西亞、新加坡或者港澳地區用這個,點評基本都是中文,對華人也很友好。

在這個APP裏,每壹位用戶都是“食家”,“食家”壹***分6個等級,可以重點關註那些“資深食家”點贊的餐廳,基本都很值得嘗試。

如果去臺灣的話用愛食記了,之前問臺灣朋友有什麽美食APP,她推薦了這個,說是本地人都會用它來找吃的,在臺北試過幾次也確實很靠譜。

韓國本地美食點評網站裏最推薦MangoPlate,這個網站不以廣告盈利,也不向用戶和商戶收費,保證平臺上的所有點評都是來自用戶的真實體驗,所以非常客觀。它有移動端APP,還可以切換成英文,不會韓語也沒關系。

再來說說日本,說起日本本土的美食攻略網站,那必須是Tabelog了。Tabelog專註在美食領域,沒有刷分系統,全靠日本普通百姓壹口壹口吃出來,權威性和參考性不用多說。

既然講到APP了,那也順帶提兩個城市指南APP吧,分別是LV城市指南和LUXE,裏面的美食推薦也可以follow。

LV城市指南嬉遊君之前還專門寫文講過,含金量很高。

除了餐廳,這兩個APP裏面的酒店和景點推薦都比較靠譜,還會有書店、美術館、博物館等生活方式類的目的地推薦,適合文藝青年。

找當地人

城市最地道的美食,本地人自然是最有發言權的,大部分美食攻略都是向當地朋友討教來的,而且壹推薦壹個準。

現在網絡世界這麽發達,微博、知乎、豆瓣...隨便哪個都能成為妳認識新朋友的平臺。自來熟的朋友出門旅行,不如找坐在路邊曬太陽的老人,水果攤的老板,或者飛機上鄰座的當地人聊聊。

比起出租車司機和酒店前臺,他們更有可能成為妳的本地美食指路人。講真出租車司機、酒店前臺並沒太多耐心和時間陪妳閑聊,所以總不免帶有敷衍成分,並不推薦。

不喜歡和陌生人聊天的怎麽辦,推薦妳兩個比較實用的辦法,壹是去知乎上提問並且邀請當地美食家回答。另壹個就是在豆瓣找當地人寫的美食攻略,親測效果都還不錯。

還有壹個渠道,平時比較喜歡看vlog,可以關註了來自世界各地的youtuber,其實他們也可以是妳的美食指路人啊。

比如韓國有名的美妝生活博主KINDACOOL,她的視頻雖然以美妝和穿搭為主,偶爾也會有逛街和旅行主題的視頻,在看她視頻的同時,也會經常種草壹些餐廳,記在小本本上,那下次出門的時候就可以安排上了。

去對地方

首先明確壹點,在景區基本找不到什麽會給妳驚喜的美食。比如王府井大街、寬窄巷子、河坊街的地方找美食,概率太小。其次,那些裝修很好,特別適合拍照的網紅店也不壹定好吃,很多都是做的壹次性生意。

在旅途中經常會偶遇壹些意想不到的美味,挑壹天完全不安排任何行程,純粹瞎溜達或者坐公交車隨便轉轉,試著像當地人壹樣生活,而不是把自己當成遊客,碰到好吃的幾率也特別高。

尋找美食店的過程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觀察力也很重要,這些店雖然沒有高檔的裝修,卻往往味道壹流。最好在飯點過去,看哪家人最多,進去準沒錯。

最推薦吃貨們去的是城中老舊居民區周邊,這些地方做的基本是回頭客生意,價格不貴而且口味有保障,非常推薦,成都的蒼蠅館子就是壹個典型代表。

還有壹個就是學校附近,不知道妳們有沒發現,不少大學門口都是美食林立,畢竟學生不像遊客,店家肯定更傾向於做長期生意。

另外非常推薦大家去逛逛當地的特色市場,比如延吉的早市、臺灣的夜市、新加坡的熟食中心以及歐洲的周末市集,也都是美食的聚集地。

看榜單

相比高大上的米其林,其實必比登榜單更有參考性,它的評選目的是旨在表彰那些“美味且物有所值”的餐廳。

必比登的評選標準是在壹個固定相對大眾的價格範圍內(比如歐洲是36歐元,美國是40美金,香港是300港幣,上海是200人民幣,東京是5000日元,如果能保證高品質的餐點就可以得到推薦,所以必比登榜上的餐廳性價比都超級高。

上面提到的壹些APP上,除了日常的美食點評,也會定期發布餐廳的榜單。比如我們熟悉的大眾點評黑珍珠榜單,上榜的餐廳都是相對比較有競爭力的。

日本的Tabelog每年也會發布TheTabelogAward和Tabelog百名店,相較於百名店,TheTabelogAward的含金量和影響力會更高,它相當於日本美食界的奧斯卡。

還有韓國的MangoPlate上,建議大家多看看網站編輯整理推薦的“TopList”榜單,西餐廳、烤肉店這些都有精選合集,隨便挑壹家都不會踩雷。

紀錄片+綜藝節目

如果妳覺得自己做美食攻略太麻煩的話,美食綜藝節目和紀錄片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些節目的拍攝團隊等於提前幫妳做好攻略了,它們選擇的餐廳也多有講究,妳完全可以跟著打卡。

近年來,國內美食紀錄片是越拍越好了,比如《舌尖》系列、《尋味順德》、《新疆味道》、《風味人間》、《風味原產地》和《人生壹串》質量都不錯,之前跟著《尋味順德》去順德吃了壹趟,也沒怎麽踩雷。

海外的推薦《舌尖上的英國》、《BBC:地中海飲食之旅》以及《貪嘴意大利》,除了看看誘人的美食,從中還能了解不少國外的飲食文化。

綜藝方面,例如專做街頭美食的《食尚玩家》,跟著它幾乎“吃”遍了全臺灣。另外《康熙來了》和《大學生了沒》也有幾期關於臺灣美食的,可以找來看看。

日本的就更不用說了,強推《孤獨的美食家》,看五郎叔吃飯都好治愈。推薦壹個網站:www.abachibi.com/kodoku,裏面綜合了《孤獨的美食家》每壹集主角吃過的餐廳,有興趣的童鞋可以看看。

還有壹個比較古早的節目叫《小夢幫倒忙》,有好幾期去的都是日本比較小眾的目的地,主持人小夢算是吃播界的鼻祖了,吃起飯來超香。

白老師的另壹個綜藝——《街頭美食鬥士》,現在已經拍到第二季了,每集專講壹個目的地的美食。選的城市都很棒,像檳城、曼谷、東京還有福岡,還有咱們中國的成都、香港、哈爾濱、西安和武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