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道姑同尼姑有什麽分別?

道姑同尼姑有什麽分別?

1、佛教稱謂亦稱為“尼”。例:出家為尼,落發為尼同時也是比丘尼的俗稱。女子出家後受過具足戒者。比丘尼是指歸入佛門,受持具足戒的女子。

五眾、七眾之壹。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比丘尼為印度梵文Bhikssuni的音譯,亦譯作比呼尼、苾芻尼、備芻尼等。意譯為乞士女、除女、除饉女或薰女;亦稱沙門尼或簡稱尼、尼僧。

道教沒有道姑。正統道教的稱呼為坤道。坤道可以蓄發。

2、信仰不同。尼姑信仰佛教,坤道信仰道教。

3、尼姑不能結婚,有些坤道可以結婚。

擴展資料:

在古代為何尼姑多逸聞趣事,而道姑則高貴冷艷。

修行文化是中華文明瑰寶之壹。它體現了人類對自己思想和言行的反思,是推動文明傳承的重要因素。在古代,人們的修行主要借助於佛教、道教以及其他非主流的宗教組織。

但大多數人的信仰還是集中在佛、道兩家。其中,信仰佛教者稱為“出家人”,女子信仰佛教則稱之為“尼姑”。信仰道教的女性則稱為“道姑”。

尼姑和道姑這兩種角色,除了修行方向不壹樣外,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尼姑”在很多書籍裏都有些疑問趣事,比如在明代《拍案驚奇》小說裏記載的少年誤入尼姑庵,最後因為沈迷溫柔鄉而夭亡。

又如《金瓶梅》裏大膽描述尼姑為世俗男女牽線搭橋,並提供禪房作為幽會地點而成就不倫之事的記載,都向我們展示出了尼姑豪放的壹面。而道姑的形象則大不壹樣了,比如她們往往都是以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的冷艷形象示人。

那麽,是何種原因造成尼姑和道姑的形象分野呢。以下幾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真相。

第壹。尼姑和道姑的來源不大壹樣。

雖然同為修行中人,但尼姑和道姑的來源不大壹樣。在古代,有這幾類人有可能會削發為尼。比如喪偶的寡婦、在宮廷裏鬥爭失敗的宮女、嬪妃。著名的女帝武則天貴為才人,但在太宗西去後仍然擺脫不了送到寺裏的命運。

所以,“肖發為尼”並不等於“心如止水”。而道姑則多是在年幼時因為長輩原因被送到道觀修行,這就決定了道姑們的成長環境基本都是在道觀裏,因此,她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度完全被道家教義所覆蓋,少了很多人世間的風塵氣息。這也是為何在文學作品看到的道姑都是高冷範兒的原由。

第二、尼姑和道姑的生活條件不壹樣。

在古代,特別是在佛教興盛的朝代,佛寺會得到政府的資助,同時,還有眾多的香客前來奉送“香油錢”,這就確保了僧尼們的生活條件是相對優渥的。

而道教在影響力方面差佛教太遠,各大道觀基本上也是修築在深山老林裏,道姑們每天還需要勞作來確保生活所需。生活條件好了,人都會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這也是尼姑的花花心思多過道姑的原因。

第三、佛道教義不壹樣。

尼姑們遵循佛家思想。而佛家思想的重要觀點就是“普渡眾生”。所以,尼姑們會接觸到大量的香客,並為他們解除困惑。很多年輕貌美的尼姑在遇到心懷不軌的香客時,很容易產生壹種“自我犧牲”的心態而去滿足香客們的非分之想,畢竟按照佛家的說法,身體也不過是壹幅皮囊。

所以會經常發生壹種尼姑和強迫者之間“半推半就”的場面。而道姑們就不壹樣了,道家強調“與世無爭”,所以道姑們整體來說是不陷入滾滾紅塵的,她們都在深山老林裏過招近乎於隱居的生活,這種狀態,基本不大可能於男人們產生瓜葛。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尼姑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道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