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重慶企業界名人簡介

重慶企業界名人簡介

人物檔案

何永智,女,重慶小天鵝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1982年,何永智和丈夫廖長光用賣房子的3000元錢在解放碑八壹路上購買了壹間16平方米臨街的商鋪,辦起了只有三張桌子、三口鍋和三個打工仔的"小天鵝"火鍋店。如今,小天鵝火鍋連鎖店已超過了300家,資產數億元。何永智也被譽為"火鍋皇後"。

獲獎理由

今年,投資3.6億元的洪崖洞成功開街開市,洪崖洞無論從投資規模、美食匯聚還是對千古巴渝文化的傳承,都最具影響力和吸引力,也是對全市人文景觀的壹大貢獻。

為了洪崖洞的成功開街,市委市府領導曾多次現場辦公,由此,引發民營經濟發展大討論,洪崖洞也成為重慶市政府大力扶持民營經濟的發源地,何永智功不可沒。

何永智在家裏排行老七,人們都叫她"七妹"。何氏七姊妹,其中6個都嫁得"如意郎君",只有何永智的丈夫廖長光身份"低微",而何永智又是七姊妹中"長得最乖的壹個",因此廖長光境況難堪。

三口火鍋起家

轉眼夫妻倆結婚三年了。壹天,廖長光對妻子說:"妳知道嗎,我們住的房子,現在可以賣到3000元錢。"於是,何永智夫婦把房子賣了,用這筆錢開起了壹個只有三張桌子、三只鍋、三個打工仔的火鍋店,名叫"小天鵝"。那年,何永智29歲。

火鍋店的生意十分紅火。兩口子將第壹天的營業款倒在床上,硬幣、毛票壹大堆。兩人開始清點,居然有兩百多元,除去成本賺了80多元。80多元在當時可是上班人壹個月的工資。壹個月的工資讓他們壹天就賺回來了,這太讓人吃驚了。當時他們兩人互相望著,驚得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

到1988年的時候,何永智用了六年的時間賺到了10萬元錢,店面也擴大到了100多個平方,成了酒樓而不再是街邊排擋了。

何永智是個喜歡求新求變的女人。許多外地人慕名而來,也想嘗嘗重慶火鍋,可實在麻辣得受不了。何永智思來想去,想出壹個把火鍋壹分為二的辦法--在鍋中間隔壹塊S型鐵板,將紅湯和清湯分開。這就是 "鴛鴦火鍋"的由來。後來,她又發明了"子母火鍋"、"回轉鍋",正是這些發明,讓火鍋走向高檔化、走向全國、風靡世界。

坐著輪椅開分店

麻辣的重慶火鍋遍布全國。在這眾多火鍋店中,重慶小天鵝的火鍋酒樓已達300多家,這其中包括美國加州和希爾頓的4家。在相當壹段時間何永智穿梭於每個火鍋城,飛機的座位成了她暫時休息的躺椅,手機成了她和家人溝通的惟壹渠道。

1992年,何永智夫婦已擁有了上千萬資產。1994年6月8日,小天鵝第壹家加盟店--天津店正式開業,僅僅用了8個月便收回全部投資。何永智成了中國最早應用特許經營模式進行品牌擴張的人。

那時候,幾乎每個星期要開壹家店,飛機上的座椅成了何永智睡覺的地方。她常年住在賓館的壹個小套間裏,有兩年時間沒有回過家,有壹次回家,保安甚至不讓她進門。

天有不測風雲,何永智在北京開分店時遭遇了車禍,造成股骨骨折。在此後的兩三年內,何永智坐在輪椅上在全國各地跑,以至於現在很多人還以為小天鵝的老板是殘疾人。由於她不停地四處奔忙,骨折後沒有好好休息,壹直不能愈合,先後住了三次院,做了三次手術。

何永智第壹次手術,醫生在她股骨上上了五根鋼針。第二次手術從何永智腿上取出鋼針時,驚異地發現第二根鋼針折斷了,受傷的股骨已經壞死。醫生對壹個女人有如此頑強的毅力感到驚訝。

重建連鎖模式

錢是賺到了,但隱患也留下了,由於開店過多,管理等跟不上,她就像個消防隊員壹樣到處去滅火。現在回憶起來,她仍然後怕,"如果不及時調整,小天鵝將隨時面臨蹦盤的危險"。

何永智迅速做出決定,出巨資請專家培訓和模式重建。小天鵝新的加盟連鎖系統是FDS(世界特許經營服務發展組織)中國公司度身訂造的。現在,他們的核心技術--火鍋底料已經實現了工廠化生產,輻射全國的配送中心也已經建成。總裁何永智終於可以說,小天鵝已經沖破了中餐連鎖的幾大障礙。

經過壹段時期的調整,何永智嘗試著將現代的管理應用到自己的企業中,獲得了成功,如今資產數億元。

今年,何永智壹直夢想著打造的洪崖洞終於成功開街並投入使用。在洪崖洞的建設期間,何永智原本受傷的腿再次折斷,但她仍然挺了過來。

人物檔案

吳亞軍,女,1964年出生於重慶合川,1984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曾從事過機械工程師、記者、編輯等工作。重慶龍湖地產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獲獎理由

十年來吳亞軍帶給重慶的不只是壹系列樓盤,可以說,龍湖的產品代表著重慶人未來主流居住的生活夢想,在重慶地產的每壹個時代,壹次又壹次標刻下重慶地產的全新高度。2006年,龍湖銷售額達38億,成為西部首家年銷售額突破30億元的地產企業,再次確立了龍湖在重慶地產界的標桿地位。

在重慶樓市,龍湖很有名。2005年,《新周刊》曾將龍湖與雄起、解放碑、摩幫、長安等並列成為重慶十大名片之壹。

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卻未必知道龍湖的老板吳亞軍。如果光從名字看,說不定很多人還會誤認為她是壹名男性。

由於從不接受媒體的專訪,很多人只知道她曾經做過《中國市容報》的記者。為此,記者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並通過采訪地產圈熟悉和接觸過她的人,以及曾在龍湖供職的人士,大致勾勒了她的財富軌跡和人物性格。

壹個項目樹起品牌

1993年,吳亞軍成立了重慶佳辰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並任董事長。1995年6月,她創建重慶中建科置業有限公司,註冊資金1000萬。不久,重慶中建科置業有限公司更名為重慶龍湖地產發展有限公司。

1995年開發的龍湖南苑是吳亞軍的第壹個項目。盡管當時她沒有成熟的開發經驗,也沒有品牌,但由於她善於學習和創新,所以,龍湖南苑很快成為當時重慶樓市的標桿。隨著龍湖南苑項目開發的成功,吳亞軍也初步樹立起了龍湖的品牌。

賣房比賣菜還快

1999年,龍湖西苑項目啟動。由於吳亞軍首創了重慶樓市板式圍合、樣板景觀,該項目壹出世便成為搶手貨,為了能買到房子,不少市民甚至熬通宵排隊等著放號。業界人士回憶當時的情景稱,"那房子賣得簡直比菜還快"。

西苑項目成功後,龍湖的資金也由此充裕起來。但吳亞軍並沒有盲目擴張。直到2000年,吳亞軍才開始大手筆開發龍湖的系列品牌。

到2005年底,龍湖銷售額已達21.2億元,成為重慶乃至整個西南地區首家銷售額突破20億元的房地產開發企業。

與世界500強跳舞

2004年10月,龍湖聯姻世界500強香港置地,合作投資40億元,開發"大竹林"時尚生活社區。吳亞軍當時在合作儀式上對媒體稱:龍湖的理想是做百年老店,通過與置地的合作,可以學到壹個屹立100多年的國際化房企精微的東西。有了置地這樣的夥伴,更容易得到國際社會的信任,這將龍湖進入國際舞臺的時間表提前了幾年。

刷新成都樓市三項記錄

龍湖在成立之初吳亞軍就預言,5年後成為重慶最好的房地產企業之壹,十年後成為全國最好的企業之壹,在今天看來龍湖的預言壹壹得到實現。2006年吳亞軍邁開全國擴張的步伐,其首次跨出重慶邁向成都的第壹個項目晶藍半島,更取得了刷新成都樓市壹次性推出數量最大、開盤銷售套數最多、開盤銷售金額最高三大紀錄。而龍湖在北京1號作品--灩瀾山連排別墅項目即將亮相。

同樣在2006年,龍湖集團重慶成都兩地銷售總額突破38億元,成為西部地區首家銷售額突破30億的房地產企業,成為全國最好的開發商之壹。

細節成就龍湖

關於吳亞軍的成功秘訣,業內有許多說法,但其中有壹點大家是公認的:細節成就龍湖。

據說龍湖的新項目在開盤前,除了要做產品宣傳推廣外,還要制訂詳細的客戶接待方案,比如客戶來了坐什麽地方,中午客戶餓了該為他們準備什麽樣的午餐,甚至連口味都要考慮到。

每年春天龍湖都會組織老人去登山,為了確保老人的安全,出行前的半個月內,負責活動的小組至少要到現場踩點三次,並制訂詳細的方案。方案包括:路途中有多少個陡坡,預測老人走多長時間會覺得累等等……

壹個更廣為流傳的故事是:深圳萬科高層林少洲參觀龍湖樣板房,脫下皮鞋換上拖鞋進屋,當他出門再穿自己的皮鞋時,發現自己的皮鞋掉了個方向:以前朝房間裏的,現在有人將鞋擺放成向外。林少洲感嘆:龍湖這個企業可怕!

人物檔案

吳長江,41歲,重慶銅梁人。廣東省重慶商會副會長,惠州雷士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1988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飛機制造系,1992年下海,1998年創建雷士工業公司。2005年公司銷售收入超過8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照明企業,2006年產值達到15億元。

獲獎理由

改革開放20余年,百萬重慶人南下打工。飛機制造專業畢業的吳長江在廣東幹過保安,當過技術工人,憑借重慶人的闖勁,最終成為中國照明行業的龍頭,成為飛利浦在中國的頭號對手。

2006年5月,吳長江去了趟歐洲,據說世界某著名照明企業將為雷士貼牌。吳的豪言是:"我的目標太大,不僅是中國第壹,還要做世界第壹。"

提拔前走上"絕路"

吳長江出身在銅梁農村,家庭條件差,據說周末回家經常要步行30裏路。高中畢業那年,盡管是四川省優秀學生幹部,但高考發揮失常,吳長江被西北工業大學錄取,與心儀的清華大學失之交臂。

1988年,吳長江畢業來到漢中航空公司。"當時的確有雄心,想做事,但國營企業局限太多,直是要把自己的性格磨平為止。那時候就堅信,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自己占有生產資料。"

盡管廠裏壹心壹意要培養吳長江,並送他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貿專業進修,但在即將被提拔為副處長前夕,吳長江還是選擇了辭職。

"當時廠裏有些人辦的停薪留職,而我是自動離職,不要工作了。"吳長江說下海前,自己先把自己逼上絕路。

第壹份工作當保安

吳長江從漢中到了深圳。吳長江來到壹家工廠應聘,保安硬是攔著不讓進,吳長江掏出大學畢業證,誰知保安漫不經心地瞟了壹眼說:"對不起,我們這裏不造飛機。"

吳長江並沒有惱怒,後來在壹家廠裏當了名"儲備幹部"。所謂儲備幹部就是沒有固定崗位,只是在廠裏實習,任何壹個崗位缺人都要隨時頂上。"當時廠區周圍治安不好,老板便安排我去門崗幹段時間。"同事聽說後,憤憤地說老板是在侮辱吳長江,而吳本人並不這樣看,而是很認真地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幹好。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吳長江總能專註工作。

在這家廠幹了4、5個月,吳長江又到番禺壹家燈飾廠打工。先是做技工,做設計,然後是做管理,他拼命積累,直到10個月後的壹天,他徑直來到老板面前,告訴他準備辭職自己辦廠。"我到廣東的目的就是要當老板。在廣東打工期間,我壹直在觀察,什麽樣的人能做生意:首先要能吃苦,其次是膽子大,有風險意識,第三是具有商業意識,這些我都具備,而且我的文化程度比大部分老板都強。"

周圍有3000對手

1994年年初,吳長江來到惠州準備創業。他當時只有1.5萬元,另外找了5個股東,籌資10萬元成立了惠州明輝電器公司,由吳長江全面負責經營。

剛起步時,壹間民房,十來個人加上壹些簡陋的工具,然而就是這個小作坊,卻創造了驚人的利潤。"第壹張訂單是香港客商要2萬只變壓器,要求兩周交貨。"熟悉這壹行的都清楚,單是開壹個模具就要1個月,吳長江卻毫不猶豫地接單。壹周時間畫圖、開模,10多人連續幹了兩個通宵,最終交了訂單,這筆生意賺了20多萬。

第壹年6個股東分了38萬。不過明輝1995年卻被壹家香港企業收購。又經過幾年準備,1998年,吳長江聯合兩個重慶的中學同學成立了雷士工業,註冊資金100萬元。

此時,飛利浦、歐斯朗、松下等跨國照明行業巨頭已進入中國。在珠三角壹帶的照明企業已超過3000家,在這個市場整體容量達到1千多億的行業裏,剛成立的雷士並無任何優勢,而最初的運營模式也毫無特色,和大多數珠三角地區小企業壹樣,雷士在很長壹段時間也是靠為國外的企業貼牌生產過活。但吳深知,要想生存下去,只有建立自已的品牌。

7年銷售增長30倍

經過壹系列技術改造及員工培訓之後,雷士走過了創業初期的艱難,1999年,雷士銷售收入2700萬元,2000年達到6000萬元,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

此後,吳長江顯示出了對銷售強大的把控能力。雷士在全國首家推出專賣店,目前雷士在全國專賣店超過800家,為雷士在業內占據絕對優勢打造了壹張主力營銷網。2003年雷士銷售額達3.2億元,從珠三角3000多家照明企業中脫穎而出。2005年銷售額超過8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燈具企業。2005年,雷士在"中國成長企業100強"中,位列第25位。

事實上,雷士每年銷售業績80%的遞增速度早就引起了跨國巨頭的關註。飛利浦總裁訪華時,曾詳細了解雷士情況,並有意收購雷士。吳長江另外向記者介紹,雷士有望明年在美國直接上市。

人物檔案

黃紅雲,男,40歲,重慶市金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涪陵區義和鎮人。在建築工地當過學徒,做過鄉鎮企業總經理,1998年開始進軍主城房地產市場,因在當時還屬"不毛之地"的黃泥塝建起金科花園而壹舉成名。

獲獎理由

全球房地產的最新理念,不出幾個月就會體現在金科的樓盤中,而且還在原有的基礎上突破創新。不斷地突破創新使金科在短短的8年間,成長為壹家國內壹線開發企業。總資產達到20多億元,綜合實力排全國房地產百強企業第37位,年開發竣工能力100萬平方米。

盡管被媒體譽為重慶財富黑馬,但黃紅雲談到自己的創富歷程時,首先回憶起的卻是21年前每天拿5角錢工錢的日子。

1984年,20歲的黃紅雲從家鄉涪陵區義和鎮,來到涪陵城區的壹家建築公司當學徒。"說是學徒,其實就是在建築工地上邊幹邊學,當時我拿最低的工資標準,5角錢壹天。"

不過,黃紅雲卻把這份工作看作人生的起點。"那個時候我有個很簡單的想法,蓋樓修房肯定可以大有作為。因為中國要趕上外國,最起碼是要把城裏的房子都變成高樓大廈。"就這樣,他紮根在工地上拜師學藝--為弄懂工程上的問題,他不但把微薄的薪水拿來請客求教,而且還經常借來建築書籍苦讀鉆研。

4年後,黃紅雲成為了這家建築公司的工程處處長,並考上了工程師。

第壹桶金從8000元起

由於肯幹和節省,到1988年時,黃紅雲已攢下近8000元資金。憑借這8000元,他當年就與朋友合作接手壹些小工程。5年過後,黃紅雲賺到了人生的"第壹桶金"--20余萬元。

1993年,原涪陵地區鄉鎮企業局為了振興局直屬國有企業,實施了壹個"從社會上招聘幹部任企業領導"的政策。已在行業內小有名氣的黃紅雲,通過應聘成了該局直屬的壹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這家長期虧損的企業,當時面臨著償還銀行貸款和業務短缺兩大困境。黃紅雲帶著幾位建築精英上任後不久,就做了兩件事:壹是自掏腰包拿出6萬元,幫企業還了銀行貸款利息;二是接了壹單"肯定不賺錢"的農村小學危房改造工程。

不到壹年,企業就開始贏利。此後,根據國家政策,該公司實行了股份制改造。在註入自有資金後,黃紅雲成為董事長。而隨著公司業務由以前單壹的建築承包向房地產開發轉型,黃紅雲的個人財富也有了巨大增長。

8年擠進全國50強

1998年,黃紅雲邁出了成就億萬富翁的關鍵壹步--自涪陵西進重慶。這壹年,他開著壹輛普桑,帶了三個合夥人進入重慶主城區,金科集團就誕生在江北區的壹間租用房辦公室裏。

在經過壹番考察後,黃紅雲看上了壹塊當時誰也不感興趣的"不毛之地"--五黃路片區。"這是我平生最大的壹次'賭博'。那時剛來重慶,人生地不熟,也沒有任何關系。"黃紅雲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心境。

但正是因為沒有先入為主的觀點,黃紅雲才把當時的五黃路看作是與解放碑僅壹橋之隔的"鬧市區",並與幾位合夥人砸下近3000萬元,在這裏開創出了金科花園。不久以後,黃花園大橋通車了,路橋年票制實施了,重慶房產市場向好了……這壹次"賭博"讓黃紅雲大獲全勝。

此後,同樣在幾塊"不毛之地"上,金科集團又修建了金砂水岸、天籟城等壹批高檔居住小區。隨著金科品牌的迅速壯大,黃紅雲也由此獲得了驚人的財富。2005年,金科集團經營收入突破22億元,年納稅總額達1.5億元。綜合實力也躍居全國37位。

兵分三路劍指全國

在重慶市場取得成功後,黃紅雲並不滿足。2004年以來,金科集團陸續收到來自昆明、大連、蘇州等城市的地方黨政領導發出的邀請,邀請金科去當地開發類似中華坊、能顯著提升城市形象的高品質項目。

2006年8月,金科集團分別在湖南長沙、四川成都等地設立辦事處,逆市擴張,劍指全國,確立了以成都、西安為中心的西部地帶,以長沙、武漢為中心的中部地帶,以南通、無錫為中心的東部地帶的三大開發區域重點推進的異地開發戰略。預計在今年金科的異地項目就會上市。

累計捐款7000萬

黃紅雲用壹句話概括自己的行為標準:社會價值大於企業價值;人的價值大於物的價值;社會價值大於個人價值。

黃紅雲竭盡所能積極為社會廣獻愛心:捐資十余萬元為貧困地區修建排水工程;捐資2000萬元支持重慶市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捐資100萬元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率先與三峽庫區***建勞動力轉移就業基地……截止到目前為止金科已經累計捐出7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