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外婆家長大的,記憶中的飯菜總是有外婆的味道。
奶奶有壹個廚具,她說她五十多歲時買的,已經用了二十多年了。鍋的底面由三條腿支撐,鍋面呈拱形,可用於煎炸各種食物。絲瓜提前過濾成細絲,辣椒磨碎,取細泡沫與面粉混合,然後打兩個雞蛋,加水和鹽,攪拌成糊狀,或在玉米粉中加入水和糖精。將其放在高溫的地方,通過氧氣和微生物的作用發酵壹晚,第二天就可以聞到酵母的酸味。用勺子舀壹勺,沿著鍋表面的頂部倒下去。拱形結構使糊狀意大利面均勻地鋪滿整個鍋面,兩面煎,肯定比現在用電餅鐺做的好吃多了。
辣椒鹹味,蘸醋吃五個。剛出鍋的卷餅熱氣騰騰,趁熱在上面撒上壹層白糖。白糖融化成糖水,卷起來吃,甜甜的。或者等煎餅幹了,想吃的時候就放在火上烤。加熱後自然卷曲,中間包裹壹些配菜,酥脆可口。
此外,奶奶喜歡煮粥。奶奶總是指著家裏煮粥的老砂鍋告訴我:這鍋跟妳壹樣老。然後慢慢給我講砂鍋的故事。
我媽養我的時候,我是剖腹產。手術後,傷口無法愈合。每天都咬牙切齒吃不下飯。奶奶每天去買砂鍋給媽媽煮粥。就這樣,靠著外婆煮的粥,我媽才有力氣養活自己,傷口慢慢愈合,白白被餵胖了。
可能因為從小喝粥長大,後來特別喜歡,尤其是外婆煮的粥。我每年寒暑假住在外婆家期間,外婆每天下午都會給我煮粥。
奶奶做的粥和別人不壹樣。其他人總是洗壹些大豆放在鍋裏煮。奶奶去慢慢煮壹鍋粥。
下壹桶米,壹點紅豆,放入砂鍋中,加入半勺水,大火煮開。水沸騰時,加入半勺水,冷卻後繼續大火煮沸。這樣壹直重復,壹直熬制五六次,直到紅豆的精華全部被融化到湯裏。最後,加入幾顆紅棗,蓋緊蓋子,將鍋煮沸。掀開蓋子,顏色誘人,紅棗的香氣撲面而來。喝在嘴裏,湯汁濃郁,暖氣流遍全身。
小時候吃奶奶做的煎餅,喝奶奶煮的粥,坐在青石瓦的長椅上。空氣中充滿了食物的香味。夕陽灑滿庭院,也照在我們的臉上,相視而笑,想想總是暖暖的。
後來在國外讀書的時候,吃慣了各種美食,才發現自己的飲食習慣漸漸跟著外婆走了。我不忌口,但我不喜歡吃大魚大肉。我喜歡甜食和粥。不管在外面喝各種花裏胡哨的養生粥,我總是對奶奶簡單的壹碗小米粥情有獨鐘。
時間給了我挑剔的胃和無可替代的愛。
2
可能是從小吃慣了外婆菜的味道,以至於喜歡拿媽媽和奶奶的廚藝作比較,然後就不滿意了。
奶奶可以用很少的油炒出美味的菜肴,媽媽用再多的油也很難再現奶奶的味道。奶奶做的油餅比媽媽做的更酥脆,蒸出來的包子更香更軟。不像她媽媽,她總是不控制堿的量,讓饅頭又硬又黃。在很長壹段時間裏,我取笑我媽媽的烹飪技術,她媽媽總是保持沈默,繼續為我做壹切事情,沒有任何抱怨。
我高中的時候學習壓力很大,媽媽開始明顯改善我的夥食。父親是陜西人,老家愛吃燉湯和臘肉飯。我母親從那裏的壹個老鄉那裏學到了煮湯的秘訣。買排骨,加山藥,枸杞,板栗,加去年冬天的豆幹,用高壓鍋煮幾個小時等我回來。
剛開始做不好的時候,湯看起來總是黑乎乎的,我就沒胃口了。我媽媽總是強迫我喝它,所以我很反感。每次我喝完酒後,我都會說我還有很多作業要做,然後馬上跑開。
高三時,為了保證學習質量,學校開始實行半封閉式管理。早晚的飯都在學校解決,省去了路上折騰的時間,美其名曰提高學習效率。起初,我習慣了壹段時間。結果食堂的飯菜實在難吃,學生們紛紛抱怨。於是父母開始給孩子送飯。當他們到達用餐點時,他們在學校門口舉著保溫桶,讓孩子們吃到熱飯。
母親加入了送飯大軍,早晚提著保溫桶在門口等候。有時是鹹肉米飯,有時是煎蛋,有時是盛在樓上小碗裏的那碗黑排骨湯。
冬天寒風凜冽,我總是帶著飯桶去食堂。坐在角落裏看著其他同學排隊打飯,我突然笑了。原來能吃到媽媽做的飯是壹件超級幸福的事。我突然不排斥媽媽的廚藝差了,期間媽媽的認真努力已經超過了壹切。然後我會安慰我媽醋太多了,喝起來不太酸。
後來上了大學,武漢菜口味重,食堂賣的瓦罐湯也不太註意選肉。我吃的大部分食物都是骨頭,所以我很少喝。我的胃不太好。每當我感到不舒服的時候,我就會想,如果能喝上壹口熱湯暖暖身子該有多舒服。然後我就會想起我媽煲的補湯。
曾經有壹種溫暖而不自知,我又壹次明白溫暖已經溢出了我的心。
三
奶奶從60歲開始就身患重病,出院後更是成了嚴格的素食主義者。近年來,有壹種走得太遠的趨勢。起初,我只是不吃肉。後來,家裏的器具不允許用來盛肉。近年來,我不再吃雞蛋和茄子。
相反,爺爺是另壹個極端。他不僅吃素,而且胃口很好,從不挑食。舊社會的貧困生活養成了他節約糧食的好習慣。我印象深刻。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喜歡吃米飯。每次我爺爺都會把它們撿起來,在吃之前象征性地吹壹吹。
我們都為爺爺感到惋惜,因為奶奶的緣故,爺爺的飲食水平長期處於匱乏狀態——不僅壹日三餐吃不上肉,而且連油水都少得可憐,淡而無味。因此,每次爺爺去幾個孩子家裏,我們都盡力給爺爺買些肉來進行罕見的牙齒祭祀。我們離開時還會給爺爺帶壹些零食、香腸和牛肉粒,通常我們會帶著美味的食物給爺爺送去,努力使爺爺的飲食達到初級小康水平。
我最喜歡給爺爺吃的零食之壹是中國漢堡包。爺爺愛吃肉,但是嘴不太好,比如牛肉和排骨,基本上都是嚼不爛的,總是咽不下去。相反,肉夾在包子中間,肉切得很細,這樣爺爺就不會那麽難吃了。也註意到了這壹點,我開始習慣給爺爺買這種零食。每次我去鎮上購物,我總是買壹個。我爺爺在家拿的時候總是先遞給我,我總是騙他說他已經在鎮上吃過了。然後我看著我爺爺用滾燙的力氣吃得滿嘴都是油。他羞辱我,我欺騙他,就像兩個孩子壹樣。
我最後壹次給他買漢堡包是在暑假我離家上學的那天。那時候我爺爺還精神矍鑠,站在路口等我春節回來。不到兩個月後,他不小心倒在門前,坐在家裏的深情顯得孤獨而平淡。因為壹些身體原因,我暫時回家了半個月。臨走時,爺爺臥床不起,不能出來送行。我哭得停不下來,用老辦法答應他:明年我會去北京,到時候我會給妳帶更多新鮮美味的食物。爺爺終究沒有遵守諾言,在去年寒冷的冬天離開了我們。從此以後,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卑微和欺騙對方了。
我突然明白,食物有時就像生命的美麗契約。我想用美食鎖住妳的離開,妳也想用美食來對抗衰老的身體。盡管我們所有人最終都無法逃脫,盡管我們最終可能會站起來,但食物永遠是最好的指數,它會在未來很長壹段時間內讓我想起妳。生活有時是無奈的,而食物總是忠誠的。
四
現在爺爺吃不下我給他買的肉夾饃了;我知道,總有壹天,我將再也吃不到奶奶煮的新鮮點心和她煮的粥;母親壹天天老去,總有壹天我會繼續為她熬湯。也許壹開始,她會不喜歡我的糟糕工作。我錯過了也沒關系。
花開花落,年復壹年,有些人會離開,有些人會變老,有些人會長大。我懷念過去,但我再也回不去了。這就是生活,我們最終要習慣它。
然而幸運的是,這裏有日復壹日的三餐,還有每個人群獨特的味蕾,它們構成了我們最忠誠的記憶,也連接著彼此最溫暖的時光。
我們不禁安慰自己:只要舌尖上的“羈絆”還在,所有的愛和回憶都會在。無論是家常菜還是街頭小吃,幸福的味道壹直屬於妳。咬壹口,嘗壹點,回憶自然會湧上心頭。當然,只有我能理解我唇邊的微笑或眼中的淚水。
我以前從未遠離過我的家鄉,壹菜壹湯總是熟悉的,我從未感受過壹種食物所包裹的感情。後來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我漸漸明白了那種味道的獨特和奢侈。每次吃家鄉飯,都覺得家從來沒有遠離過或者離家的距離更近了。《舌尖上的中國》中說:總有壹種氣味,以其獨特的方式壹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我們,認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天的來路。
在遙遠的地方有壹個家,也會有家人做的愛吃的飯菜。回家暖暖的吃壹口,我們所有的漂泊都有了去處,所有的情感都有了安放。
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愛情和美食都不能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