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愛稱自己是“吃貨”,言辭中有調侃炫耀意。但成為壹枚合格“吃貨”,卻並非易事。古往今來,愛吃的文人數不勝數,卻很少會大談心得。
豪放如詩仙李白,也只肯寫“玉盤珍饈直萬錢”這類含糊羞赧的文字。唯有蘇軾,對吃並不諱言,甚至自覺有趣。溫婉時,他吟“正是河豚欲上時”;來勁了,他喊“日啖荔枝三百顆”。
蘇東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學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相傳與蘇東坡有直接關系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
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
詩中有食,食中有詩
蘇軾是喜歡羊湯的,在冬至壹日吃羊肉時,他寫道:“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
有日,他還專門寫了《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雖然是些豬食,但詩詞中不免少些懷才不遇的落寞之感呢。
在壹次美食派對上,蘇東坡用其情有獨鐘的竹筍和豬肉壹起煮,壹嘗味道不錯,於是信手寫下了壹首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與前文的《豬肉頌》同理,也是暗藏玄機。
野菜、燒餅
“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我與何憎同壹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在他看來,這些蔬菜比那雞鴨魚肉還要味美。
豐湖是蘇東坡最喜歡野炊的地方,他把這裏湖邊長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蒓菜:“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蒓羹”。
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野菜:"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
雨和筍:“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蘇東坡吃到了壹位老婦人做的環餅,不由得題詩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
寥寥28字,勾畫出環餅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果然,壹個吃貨會寫詩,連食物都變得文藝了。
荔
枝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59歲時貶惠州,蘇公迎來了仕途最低潮的時期。他將精力轉移到美食上,很快,他發現惠州其實是個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
這裏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他自己耕種了品種繁多的菜園子,有美味堪比蒓菜的藤菜和百吃不厭的荔枝。
有壹天他的兒子蘇過捧著壹盤鮮荔枝給父親,蘇東坡嘗過以後非常喜歡,荔枝又喚起了他的創作靈感,寫下了,《荔枝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也愛好品茗,詩作中也常見對茗茶的贊美,“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園景色。
“從來佳茗似佳人”更是與另壹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們輯成了茶館茶莊的名聯。
蘇東坡的詩詞書稿,其中有很多與美食有關的佳文,《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賦》。
舌尖上的“東坡”
東坡肉
世人皆知“東坡肉”,殊不知這道美食橫空出世,全仰賴蘇公堅定地走群眾路線,才得到了境界的升華。宋人周紫芝《竹坡詩話》說,蘇東坡最喜歡吃豬肉。
“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壹件趣事。?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
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
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
蘇東坡收到那麽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壹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
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
後農歷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制作東坡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甙的懷念之情。現在成為杭州壹道傳統名菜。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烤羊蠍子、宏誌雞
而他的大家風範,充分體現在不拘程式,銳意創新。比如當地有鹽場,蘇東坡就發明了鹽煽的吃法。做出來的鹽焗雞皮酥,肉爛,骨香,味濃。
更令他得意的創造則是烤羊蠍子。惠州商業落後,市集零落,好歹肉鋪每天宰壹只羊。蘇東坡暗中囑咐屠戶“留點大梁骨給我。”大梁骨就是我們今天吃的羊蠍子。
蘇公烹羊蠍子可謂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壹層酒和鹽,在火上烤至微焦。羊蠍子上的絲絲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來仿佛有蟹肉香味。
今日,羊蠍子火鍋熱遍全國,其實在壹千年前,蘇東坡便已憑著他天才的創造力,發掘出羊蠍子這美味。當時是自願也罷,無奈也好,把凡物變得不平凡,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區別。
他與夫人王朝雲壹起研制的炸雞外脆裏嫩,色澤金黃,被冠以“宏誌雞”美名,比KFC早了八百多年,是我們可愛的“東坡叔叔”。
因當地有鹽場,在煎炒烹炸之外,開創了壹種新的廚藝—鹽焗,他做的鹽焗雞皮脆、肉滑、骨香、味濃。
蘇軾在廣東期間,制出了著名的宏誌雞,美味的烤羊脊,將東坡肉壹番改良後,因當地盛產梅幹菜,蘇東坡將其與東坡肉壹起烹制。
成為了廣東引以為傲的梅菜扣肉,還為我們帶來了流傳各地的“羊蠍子”,蘇軾可謂是為後世美食帶來了巨大的貢獻。
東坡的養生之道
蘇軾對美食的熱愛源於他對生活的熱情,食之道乃是人生存之道,只有口腹的調理到位,才能有良好的身體狀態。
因此蘇軾認為飲食之道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於是他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形成了自己的壹套“養生”理論。
他還給朋友寫過壹個養生方子,說是從戰國流傳下來的,但“吾服之有效”。《東坡誌林》裏記載了這則逸事。
話說蘇軾的好友張鶚,求問東坡先生在養生方面的秘笈:“壹曰無事以當貴,二曰早寢以當富,三曰安步以當車,四曰晚食以當肉。”
無事以當貴
人活在世上,不要去追逐功名利祿,不要留戀官場富貴,也不要將榮辱得失看得太重。成書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就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觀。
因此應將精神從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欲中退出來,用於維護自身健康,以淡泊名利為“貴”。
早寢以當富
指的是良好的起居習慣,比金銀珠寶更為寶貴。古人雲“睡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能睡者,能食,能長壽。
”如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日久便會耗氣傷血,進而損及五臟,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安步以當車
指人莫貪圖安逸,肢體不勞,而應多以步行來替代騎馬或乘車。多運動可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身健體、益壽延年。
著名養生家華佗也提倡人體應該多活動,他說:“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湧,病不得生。”
晚食以當肉
意思是人應該用已饑方食、未飽先止代替對美味佳肴的貪吃無厭。進壹步解釋,餓了以後才進食。
雖然是粗茶淡飯,但其香甜可口會勝過山珍;如果飽了還要勉強吃,即使美味佳肴擺在眼前也難以下咽。
感覺到饑餓方可進食,不要吃得太飽。《壽世保元》提倡:“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
這也是古人關於“飲食有節”的經驗之談,言之有據,施之有效,若過饑過飽、過熱過冷、肥甘厚味、暴飲暴食,則形壞而壽夭。
蘇東坡的四味“長壽藥”,實際上是強調了情誌、睡眠、運動、飲食四個方面對養生長壽的重要性,這種養生觀點即使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鑒。
歷史賜給了蘇軾壹生的磨難,蘇軾卻笑著還給了歷史壹段傳奇。
“人生便是壹頓美食,或許是鴻門之宴,或許是賓客之肴;或許是山珍海味,也或許是菜根粗糧;更或許貧而無食,也有時開懷飽嘗。”
“每頓飯都有著不同的口味,但人生多是平淡。真正的美食家,不在規格檔次,不在珍饈美饈,怎麽去品味也不可厚此薄彼。”
“想吃出滋味,是應該用心去品嘗。用心去品,再普通的飯也洋溢著香味;若不用心,在美味的佳肴也是寡淡無味。”
像蘇軾那樣,用心做人,用心生活,我們所走的每壹步都是趣味。珍惜每壹口食物帶來的心情,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