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秋的由來是什麽

中秋的由來是什麽

中秋思鄉

中秋節,農歷的“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壹個古老節日,因為八月十五這壹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稱為中秋節。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中秋節和農歷新年壹樣,是壹個家人大團圓的日子。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壹家人壹面賞月壹面吃月餅,正是“天上壹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麽美好的圖景。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壹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壹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五種說法

中秋月圓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壹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壹書中,已有“中秋”壹詞的記載。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壹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壹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壹。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

中秋月圓

《西湖遊覽誌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壹種象征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壹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壹份,表示合家團圓。

說法壹:中秋源於帝王祭拜活動

中秋的由來,據說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後來達官文士也效仿,此風逐漸傳到民間。形成壹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

說法二: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八月十五中秋節,江南又稱八月節,八月節的起源與興盛都和南京有關。

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這舉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節佳節。

牛渚(今采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郡國誌》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壹千六百年前,東晉於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於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壹見如故,吟詩暢敘直

中秋月圓

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將軍,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於對才能的尊重,他們之間打破了身份的地位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於前,文人雅士亦趨之於後,於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遊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泳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遊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八月十五,時屆三秋之中,故謂中秋。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為玩月最佳時令,人們多愛此時玩月,自唐以下漸演為節令,這就是中秋節的由來。

說法三:中秋與時令

農歷八月十五這壹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它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壹天,“秋分”這個季節在八月內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壹天不壹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恰如古詩所雲:“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說法四:“中秋”的得名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中秋壹詞始見於《周禮》:“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據歐陽詹《長安玩月詩序》記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園。”這就是說,舊歷八月十五日,是壹年秋季八月的中間,故謂之中秋。

據說中秋節在兩漢時已初具雛形,其時在立秋日。至唐代已出現登臺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始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節日裏有祭月、拜丹、賞月、吃月餅之俗。明清以來的京師,此風壹直未衰。

說法五:中秋吃月餅的由來

中國很早就有在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那天吃月餅的習俗,這種習俗的來源說法不壹。

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

月餅

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

“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壹說始於宋朝。在北宋時的京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每逢中秋之夜,人們均登高樓、爬高山,待月亮升起時開始進行祭月活動,所用供品有月餅、瓜果、雞冠花之類,但以月餅為主。宋代詩人蘇東坡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那時的月餅與現在的月餅已很相似了。

今天,我們在中秋節吃月餅,不僅為了慶祝豐收,而且也是對親人團圓的壹種期盼。

慶祝方式中秋節在新加坡是相當熱鬧的。節日降臨前的壹個月,月餅燈籠就開始上市了。月餅,不僅滿足人們的口福也用來祭祖拜月,更是親戚朋友互相饋贈的節日佳品。除了月餅,中秋節的另壹種節日佳品是“柚”。

對年輕人而言,令他們感到興趣的是各式各樣制作精美的燈籠,他們也趁著節日的機會,展露制作燈籠的才華,大人們也可以在壹年壹度的燈籠制作比賽及花燈展覽會上盡情娛樂。

新加坡人也可以參加由民眾聯絡所或會館主辦的中秋晚會。壹家人壹起賞月也是壹件美事,在家中擺上瓜果、月餅,再添上孩子們的燈籠,就是壹個溫馨、和諧的中秋夜。

為了使中秋佳節的氣氛更濃,慶祝活動更普遍,我們建議在公***場所張掛燈籠,同時主辦猜燈謎等活動。

中秋節傳說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壹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壹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誌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壹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壹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壹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壹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壹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壹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詩詞 《月下獨酌》(唐)李白

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數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唐)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壹輪滿,長伴雲衢千裏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壹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宋)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中秋月》(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宋)辛棄疾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裏,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彩雲追月/中秋》(當代)劉周

花在此時落,月在此時圓

人間天上,歌起舞飛旋

鳳鳥還巢,更無狼煙

寂寞了美嬋娟。

波湧萬種纏綿,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雲將月蔽,心想太平萬萬年

我有霓裳風吹動,水起漣漪歌撫平

雲藏潛龍,月隱寒宮

雲須染彩,月灑光暈

彩雲追月,雲掩秋空

月沾涼意,雲載清風

才現歡欣,又惹愁生

此憂誰解?誰是知音?

且飲此杯,***語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夢。

——根據《彩雲追月》樂曲填詞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壹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欲下星鬥動,天樂壹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全唐詩》)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壹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全唐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全唐詩》)

《中秋見月和子由》(宋)蘇軾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壹杯未盡銀闕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註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壹夢瑤臺客。--(《宋詩鈔》)

《中秋登樓望月》(宋)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宋詩鈔》)

《中秋》 (宋)戴石屏

把酒冰壺接勝遊,今年喜不負中秋。

故人心似中秋月,肯為狂夫照白頭。

《壹剪梅》(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春江花月夜(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壹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嫦娥(唐·李商隱)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江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節傳統食品的吃法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大家都知道吃月餅的習俗,除了吃月餅,許多地方都會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生活習俗吃壹些土特產和時令水果。比如廣東人過中秋,在吃月餅的同時,還有吃芋頭、菱角、田螺和柚子的傳統習俗,雖然這些傳統食品吃的含義不同,但都有祈福求神保佑、辟邪消災的意思。這些中秋傳統食品怎樣吃呢?

品清茶 嘗月餅

吃甜味月餅飲花茶最好,有香甜兼收之妙;吃鹹味月餅飲烏龍茶或綠茶為佳,有清香爽口之感。濃茶和咖啡中含較高的咖啡因,汽水、可樂或果汁等含有大量熱量和糖份,與月餅搭配吃無助於健康,而且更油膩。

酸味水果配月餅

月餅搭配時令水果食用也是有講究的。可多選擇橙色、酸味、富含維生素C的品種,如奇異果、番石榴、橙子、西瓜和香蕉等。這些水果能對高脂肪、高蛋白物質的代謝起到抗氧化作用,從而保護心腦血管。但像桃、李、杏、梨和蘋果等水果含糖份太高,榴蓮含高蛋白和高熱量,應節制食用。

吮田螺 喝啤酒

廣州人很喜歡在中秋節的晚上邊賞月邊吃田螺,據說有“明眼”的作用。故有許多廣州人都喜歡在晚飯之後,邀約三五知己,又或是心儀之人,圍坐壹起,壹邊欣賞月色,壹邊聊天吮田螺,吃時,還伴兩三瓶啤酒,低嘗淺酌,把酒談心,敘述人生樂事。

炒田螺的做法是:在田螺下鍋前先用水撈壹下,然後再下紫蘇葉炒,這樣能帶出田螺的鮮味。於是乎,和味炒田螺逐漸成為了廣州人中秋節時所喜愛的壹道特色美食。

清煮芋頭蘸糖吃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芋頭的吃法是將整個芋頭(壹般是小芋頭)煮熟裝在碟上,剝了芋皮就茶吃,或蘸白砂糖、蜜糖吃,抑或蘸甜蜜醬(略鹹的那種)吃。也可以將熟芋頭剝了皮切粒,用蝦米、臘腸、叉燒加青蔥炒來吃。有老人說,中秋節吃了芋頭,福氣就會向妳沖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