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國各地都有哪些「立秋貼秋膘」的習俗呢?

中國各地都有哪些「立秋貼秋膘」的習俗呢?

夏季炎熱,影響食欲,民間習慣在立秋這天稱體重,並和立夏的體重對比。如果體重有減少,那便是過了“苦夏”,要在立秋吃點好的,把體重補回來。這就是貼秋膘。

山東:吃”三渣”

山東半島部分地區流行立秋吃“渣”(有的地方叫小豆腐、豆沫子),就是壹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新鮮小豆腐加點蔥花壹炒即可.在山東,人們立秋確實要吃“渣”。但是青島周邊地區的“渣”有三種,俗稱“三渣”。

“壹渣”是肉渣,主要指得是脂渣。勞動人民嘛,在酷熱難耐的“苦夏”之後,只有吃肉渣補充能量,才能迎接繁忙勞作的秋日。咳,貼秋膘嘛,不胖怎麽行。

“二渣”是豆渣,像高票那種就可以歸為此類,主要指的是小豆腐之類。“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PS:在山東,老人基本都會做小豆腐,家裏也會有那種小小的石磨。把黃豆泡壹夜然後用小石磨加水磨成豆渣,隨便炒壹炒或者蒸壹下,小豆腐就做好了。)

這“三渣”啊,是菜渣。壹般指把蔬菜切碎做餡所包的餃子。至於為什麽菜渣要包在餃子裏…妳們想像壹下壹坨綠油油的蔬菜泥的樣子…想吃嘛?咳,其實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中國人的餃子情節.

東北:餃子

東北立秋吃紅燒肉,吃餃子。好吃不過餃子,葷素搭配,營養全面,壹口壹個,容易吸收。

北京:燉肉

北京立秋講究吃肉,回民買牛羊肉、漢民買豬肉,而且多以燉肉為主,加以各種調味料和中草藥,既解饞又滋補。熟食店呢,就數肘子賣的最好。我們家呢,就以各種肉類和帶餡類食物來解饞了,菜品也是川菜什麽菜都有了

廣東:秋風起,食臘味

何為臘味?

臘味就是在肉類以鹽漬經風幹或熏幹制成品。壹般廣東比較多的是,臘肉,臘腸,臘鴨。它們的***通點是鹹,甘,香。但其口感各有不同。

臘味不是廣東獨有,四川湖北等地區也有。我吃過四川的臘肉臘腸,跟廣東的差別挺大,廣東的沒有那麽辣,鹹,而且也沒那麽硬。

做法簡單:鍋內放細苗米和清水,水份快幹時,放入臘肉、臘腸、臘鴨,再加上姜蔥絲,燜10分鐘,上桌前澆入生抽即成。

臺灣:龍眼肉

《臺灣通史·風俗誌》中記載,臺灣舊時“立秋之前壹日,有司豫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

立秋節氣也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江蘇鹽城:摸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

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

相傳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壹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壹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饑餓難忍,在田間摘了壹些瓜果充饑。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準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脫戰士的過錯,有壹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秋天是成熟的季節,各種瓜果在田野裏飄香,早誘得人垂涎三尺,大家早巴望摸秋時好好過壹把癮。許多人家都要留上壹些成熟的瓜果在地裏供人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