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方小年吃什麽食物

南方小年吃什麽食物

南方小年吃什麽食物1

  南方小年的美食1、廿四團

 “廿四夜吃團子”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寓意著壹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蘇州,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做團子、送團子、吃團子是必備的壹道年味。

 蘇州人祭竈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團子,過去叫做“廿四團”。“廿四團”用糯米粉制作,餡兒有鮮肉、豆沙、蘿蔔絲等多種。蒸制好的團子上都要點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區別不同的餡兒。

  南方小年的美2、竈糖

 竈王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過小年前後才上市的糖果。用這種糖祭竈,意在用竈糖粘性,粘住竈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南方小年的美食3、甘蔗

 小年這天的甘蔗特別好賣。甘蔗因為“節節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竈的必備。甘蔗是竈王爺登天的梯子,壹節壹節向上攀登,而甘蔗帶尾梢有壹種無止境的意思。

 相傳宋朝福州有個窮書生,祭竈日買不起供品,只好撿別人丟掉的甘蔗頭供奉竈公竈婆,還剪了個紙馬,寫道:“壹匹烏騅壹條鞭,送妳竈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那日,竈公上天把此事告訴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讓書生中了狀元。所以,在福州傳統的祭竈日裏,至今還有吃甘蔗壹定要完整保留甘蔗頭的講究,這樣才有“節節高”和“金榜題名”之意。

  南方小年的美食4、元宵

 惠州民間稱“送竈君”,也稱為“送竈主阿公上天”、“祭竈君”等。在送竈君這壹天,大家都要燒香燭、備元宵、柑桔、紅蘿蔔、茶水,外加兩條帶尾梢的甘蔗。元宵、柑桔、茶水自然是給竈君吃的,而元宵是必備品,意思是用來糊竈君的嘴,讓他不要亂說凡人是非。

  南方小年的美5、荸薺

 老福州祭竈,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壹直延續到年尾”。

  南方小年的美食6、年糕

 年糕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農歷小年又叫辭竈,就是吃了糕送竈王爺上天上去匯報工作。蒸了糕,放上棗,蘸上糖給他甜住嘴,叫他到玉皇大帝那裏去說說民間的好事。

 相傳伍子胥在建姑蘇城時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後做成的“磚”,百姓曾用“糯米城磚”解決了壹時的危機。蘇州人為紀念伍子胥,此後每到寒冬臘月,就準備年糕。蘇州年糕的造型與城磚相似,而且煮後不膩,幹後不裂,久藏不壞。

  南方小年的美7、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壹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南方小年的美8、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南方小年吃什麽:南方小年夜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壹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竈供竈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竈爺的嘴巴。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南方小年吃什麽:南方小年夜吃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壹壹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南方小年吃什麽:南方小年夜吃餃子

 祭竈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壹壹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墻上,供奉竈王爺的尊像,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竈王爺奉為神明,由它來主宰壹家興衰禍福,由於四季常住竈間,察看壹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壹家之主”。

  南方小年吃什麽:南方小年夜吃竈糖

 竈糖是壹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壹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壹些。

  南方小年吃什麽:南方小年夜吃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竈王糖、大塊糖。壹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竈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竈,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壹般有三寸長,壹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壹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壹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壹種糖。它已從竈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南方小年吃什麽食物2

  南方小年吃什麽

 1、年糕

 小年,壹般北方講究包餃子,而南方更習慣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取吉祥如意的好兆頭。每年小年,在南方都是家家戶戶蒸年糕吃年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竈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制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2、米餅

 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做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3、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壹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4、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壹杯酒,邀請親朋好友***享年豬宰殺後的第壹頓鮮肉——庖湯。

 5、湯圓

 南方人冬至、小年、新年、元宵節都要吃湯圓,而且品種齊全,花樣繁多。

 6、荸薺

 老福州祭竈,甘蔗和荸薺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義。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壹直延續到年尾”。

 7、廿四團

 “廿四夜吃團子”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寓意著壹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蘇州,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做團子、送團子、吃團子是必備的壹道年味。

 蘇州人祭竈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團子,過去叫做“廿四團”。“廿四團”用糯米粉制作,餡兒有鮮肉、豆沙、蘿蔔絲等多種。蒸制好的團子上都要點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區別不同的餡兒。

 8、甘蔗

 小年這天的甘蔗特別好賣。甘蔗因為“節節高”的美好寓意,是祭竈的必備。甘蔗是竈王爺登天的梯子,壹節壹節向上攀登,而甘蔗帶尾梢有壹種無止境的意思。

 9、竈糖

 竈王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售期最短,只有過小年前後才上市的糖果。用這種糖祭竈,意在用竈糖粘性,粘住竈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吃竈糖的來歷

 傳說竈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竈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竈用竈糖,並非粘竈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竈君奶奶的嘴。

 由於中國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壹般不易保存,必須隨時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壹次烘烤許多保存食用。所以對中國人來說,“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裏第壹位重要的,沒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糧食也沒有辦法食用。西方壹般壹個村莊只有壹個面包爐就足夠了,在中國必須每家都有壹個爐竈。

 由於每家都有爐竈,所以由此產生壹個傳說,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駐壹位監督員—竈神(司命竈君、竈君、竈王爺、竈王),以監督考察這壹家壹年的所作所為,到了臘月二十三日這壹天,竈神將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玉皇大帝根據匯報來決定下壹年對這家是獎勵還是處罰,第二年新年竈神再回來繼續監督這家的作為。祭竈節這壹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竈神上天的節日。

南方小年吃什麽食物3

 另據傳說,北宋時期的宰相呂蒙正從小家境貧窮、四處流浪。後來,他和母親棲身於彰德府東北永和縣境內的壹座寺院內,即現在的安陽縣曹馬村洪元寺。寺內的長老,滿腹經綸,且有壹手做風味小吃的絕技——制作芝麻糖。

 呂蒙正雖壹貧如洗,但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所以深得長老器重。長老不僅每天教他讀書識字、吟詩作賦,還常賞些芝麻糖讓他母子品嘗。公元976年的臘月二十三“祭竈”這日,人們都在忙著送竈王爺上天。呂蒙正見百姓用食物供奉竈王爺,而他沒有東西可供奉竈王爺,便用寺院裏的芝麻糖粘到竈王爺畫上。

 待竈王爺返回天宮,大帝詢問時,他欲說但張不開口,只是壹味點頭。玉皇大帝以為“竈火之神”連連稱贊呂蒙正人品,於是就頒旨降福,賜官呂蒙正。第二年,呂蒙正果然居天下數百名舉子之冠,考中狀元。

 為報答長老教育接濟之恩,他擴修寺院,並撥黃米、小麥各500擔,芝麻100擔,讓長老廣授芝麻糖制作技藝,作為當地百姓謀生之本。以後,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竈之日,百姓也紛紛效仿呂蒙正用芝麻糖供奉“竈火之神”,祈求玉皇大帝降瑞賜福。這樣,世代沿襲,流傳至今。

  小年壹般做什麽

 祭竈王

 祭竈,是小年這壹天重要的活動,除了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竈神畫像。把舊的竈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壹幀新的竈王像。

 掃塵土

 臘月二十四,掃房子:從二十四開始壹直到除夕,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這天都要打掃環境,清理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氣氛。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過了小年,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

 吃竈糖

 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過小年時,人們會買糖瓜、關東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竈王爺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吃餃子

 小年那天除了要祭竈,民間還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壹鍋倒”的說法。

 做米餅

 農歷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吃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壹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吃年糕

 在南方,小年這壹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傳統。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提高。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幹凈,不留壹點汙穢。民間傳有“臘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腳。壹個不洗腳,流膿害水七個月”的俗語。

 婚嫁

 過了小年,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