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濰坊古代傳說

濰坊古代傳說

1.城隍廟:在城隍廟小區,具體的位置在城隍廟街以北,北門大街的東面,倉巷子的西面,現仍存舊址,鄭板橋曾重修,刻有《重修城隍廟碑記》被人譽為珍品,曾有演劇樓壹所,演劇樓上掛鄭板橋書“神之聽之”匾額壹塊,題對聯“儀鳳簫韶,遙想當年節奏;文衣康樂,休誇後代淫哇”。其實每個治所都有城隍廟,“城隍”即為護城河,但是民間把它演繹成是保佑州、縣城池安危的神,設城隍廟以供世人祭祀。濰坊的城隍廟的雕像最神,在後殿城隍爺的雕像裏設了機關,只要壹拍他的膝蓋,城隍爺就會站起來。民國年間神像被砸毀,鄭板橋在1752年主持重修城隍廟後,立三絕碑《新修城隍廟碑記》(現存於濰坊博物館),我去過十笏園看過這塊碑,封在玻璃櫥裏,是塊頂級的文物,但是碑身已經塗滿黑墨,想來是經常做拓片的原因吧。

2. 九曲巷:在濰坊亞星橋東,東風街北,原來此處壹片都可以叫北下河,大約在陽光外灘附近,據說,若是外人進入,裏面九曲十八彎,東折西拐,轉半天也無法出來,實在是絕好的古巷。另外現在從魚市街那邊往南還有壹條九曲巷,不過它已經是原來的分支了。

3. 狀元胡同:在今愛國路東,模擬南,黨家灣小區西,柳樹行子北,原來叫新巷子,東西方向,清末民初,就是這條短短的長不過百米、寬不過三米的小巷,先後出過曹鴻勛、王壽彭兩位狀元。曹鴻勛的高中也破了濰縣自古以來不出狀元的尷尬,要知道從隋朝開始到民國結束,全中國壹千年來全國不過700來位狀元(武狀元不算),而小小的濰縣城在三十年間而且在同壹條巷子裏就出了兩名,在整個中國歷史、地理上絕無僅有。後來文革中有人曾在此地下挖出寶貝、瓷器、古玩等物壹宗。

4. 大十字口:在今向陽路與東風街交叉口,離濰坊縣衙舊址不過百米,古濰縣城最繁華的集市所在,店鋪林立,壹派繁榮景勝,曾經雲集了張三包子,時麻子肉火燒,等等好吃的餐飲大店。呵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CBD了。另外如今大十字口也是濰坊市區海拔最高的所在(我們說的是當時的濰縣城,現在濰坊市區內最高海拔在倉南街馬良冢子附近)。

5.小十字口:在大十字口以南,布政司街與向陽路交叉口附近。6. 十笏園:是如今保存最好的古宅園林,在今胡家牌坊街中段。關於它的介紹不必冗述。魯東明珠,江北第壹私家園林。

7. 郭宅街:郭宅街其實是壹個籠統地說法,郭氏是濰縣的豪紳大族,其中郭蕓亭是乾隆五十五年的欽賜翰林院檢討,郭壹璐是饒州知府,郭尚友是戶部尚書,現在的郭宅街多少有些偏移,原先的郭宅街與布政司街正沖,曾為濰縣四大家族(丁、郭、陳、張)的郭氏家族世代院落所在,《濰縣誌》曾記:郭宅街“甲第連雲”,可見其房屋之多,其勢之雄,同時郭宅緊連郭氏園,即南園,郭宅建築橫跨三條街,所以成片。如今古宅不見,郭宅街物是人非,全部改為了小吃壹條街。

8.田宅街:大十字口往南,現在的向陽路東風街至法院壹段,再往南就叫做“南門大街”了,當初田氏巨富,他沿著這條路蓋了好多大宅,櫛次鱗比。所以老百姓就叫這條路為田宅街,當時的南小於河村的自怡園也是他們田家的。

9.胡家牌坊街:知道城隍廟肉火燒的人都知道這條街,去過十笏園的人也都知道這條街。濰坊現在以石坊命名的街巷現在只有這壹條,其實濰縣城裏***有二百多座牌坊,造型美觀,其形狀各有不同。但是保存下來的牌坊壹座也沒有,這些東西大多在1928年拆除,所以我們無法見其雄姿。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受了電視裏節目的影響認為是不是濰縣胡家出了壹位貞節烈女?不是這樣的,濰縣胡氏雖然不是四大家族之壹,但仍然是名聲顯赫:胡家住的這個地方屬東北鎮,住在這裏的有個叫胡璉的,胡璉是明朝奉直大夫刑部山西清吏司員外郎,他的兒子是胡邦佐,也就是十笏園早期的主人,胡邦佐是刑部郎中,胡璉的孫子叫作胡紹第是北直隸的知縣,胡璉的曾孫子是胡行知是永年縣知縣(在河北,屬於邯鄲)。這胡家四世連續做官,而且政績都很昭著,所以在明朝萬歷37年(公元1609年)的時候,朝廷就恩賜“四世坊”的牌坊立在了胡氏居宅的街東頭,所以這條街就喚作“胡家牌坊街”。想象當時能夠連續四世做官都出政績的,恐怕中國從政歷史上為數也不多吧!

10.楊家牌坊街:在東關,南北向,位置大約在奎文門街以北,呂家老槐樹以南,安丘巷的東邊。當時的街上有楊姓的牌坊。

11.附:城裏牌坊略表:據《濰縣誌稿》,從東進了城裏朝陽門往西走到迎恩門,壹***兩華裏路程,依次就有:步天衢坊,龍章重錫坊,鳴鳳坊,都諫坊,兄弟同登坊,天垣掌諫坊,節孝坊,黃門世寵坊,青鎖綸恩坊,總督坊,喬梓清班坊,皇因世錫坊。

12.芙蓉街:明代的時候就有這條街了,當時,這條街上有壹座劉氏家廟,在這裏面栽有壹棵木芙蓉樹,人人喜愛,故名。

13.羅家巷:芙蓉街當時可不是通到東風街,而是到布政司街。從布政司街往北到東風街的現在的芙蓉街那段,原先就叫做羅家巷。

14.八仙巷:它的位置在這條巷子只有三米寬,非常狹窄,為了形容它的細,人們就叫它麻線巷,後來取了諧音,演變成了“八仙巷”,這裏可沒有供著八位神仙。

15.四合頭:四合頭街這個地名也是非常有趣,本來這是條從南馬道到太平街的壹條路,可惜後來走不通,是條死胡同,老百姓叫它“死葫蘆頭”,後來發現叫起來不雅,取了個近似的音“四合頭”。看看,這樣壹來,斯文多了。在太平街南,東西向。

16.忍和街:取鄰裏之間忍讓和睦的意思,可不是“仁和”。它的位置在現在的芙蓉街西面,是條東西巷子,太平街的南面,水巷子的稍微偏北邊,這條街很短,大約有八九十米長。西邊就是四合頭街。

17.宋家門樓:芙蓉街南頭,東邊,位置基本上在現在的南門濰坊口腔醫院附近,東西向,明朝的時候街上有壹座宋家的大門樓子。

18. 布政司街:在濰坊三中東,向陽路西東西向。以前設置行政劃分是在元朝的時候出現行省制,明初的時候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後來將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所以當時的山東省就稱為“山東布政使司”,但是老百姓仍然稱作山東省。直隸布政吏郭熊飛曾在十笏園住過(在丁善寶購得之前)。明朝的時候,濟南的布政史司來到濰縣視察公務時,濰縣官員們將他的行署設在這裏。

19. 海道司街:“海道司”也是壹種官職名,明朝嘉靖三十九年始設,是為了解除當時的海禁加強對外貿易而設的。當時的海道司就設在這裏。在今星光國際和泛海大廈西,萬基大廈東,此處曾有三賢祠,裏面供奉著對濰縣有功的三位知縣,周亮工(守城有功)、賴光表、鄭燮(即鄭板橋),所以叫做三賢祠,後來又加上了壹位,叫做林士俊,原先的時候只供奉周亮工,所以叫做周公祠。曾為濰坊小餐館壹條街,如今因施工影響,海道司去了壹半,現在還有壹民國四合院,已不再是原樣。

20. 李家街:既是村名又是街名,街成南北走向,從四平路佳樂家倉庫門往北走,壹直通到福壽街,現在早上還有早市,多是附近居民買菜和雜物之類的活動。

21.東關西馬道:好多人都知道它,彎彎的石頭拱門,都快成了濰坊的形象代言了,上面還有壹棵榆樹。最近聽說在這座拱門上要重建綠瓦閣,實在是壹件大好事。西馬道就在閣前,沿著城墻的南北的壹溜,是當時起馬巡城的道路。

22. 三元閣:位於奎文區東關魚店街西首,亦稱“綠瓦閣”、“魚店閣”,即關侯廟,它始建於明朝萬歷三十壹年,清乾隆年間重修,迄今為止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我市2000年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3.木市街:在今南關南園小區中間有壹條,南門菜市場附近。其實還有兩條木市街,叫做木市上街和木市下街,都在現在白浪河西岸,槐香小區內,也就是福壽街,漢江料理的後邊。南北走向。

24.窯貨市街:從木市下街往南就是,南北方向,和平路附近。賣燒窯燒出的窯貨的地方。

25.炭市街:在窯貨市街的西南方,東西向,很短。

26.老驢市街:從福壽街白浪河橋往西,大約從現在的糧食局大樓開始壹直往北通到北宮街上,大部分在槐香小區裏,南北向。

27. 米市街:在亞星橋東,白浪河東岸,圖書館門前即是,南北走向。曾為東關米類交易的地方,如今變成了酒吧壹條街。註意:那個時候老百姓吃的是小米,可不是大米,也就是說這裏當時小米的交易市場。

28. 魚市街:在北下河李家街村中,東西走向,曾為東關賣魚的集市,也就是魚店閣,老濰縣的譚姓居民多居住於此。稱之為“魚店譚”。

29. 水巷子:在向陽路老商校南,芙蓉小區以東,東西走向,多靈韻的名字啊,因為當時雨水從此向西分流,所以叫做此名。

30. 針巷子:在電信大樓東,銀海恒基對面,哈雷西側,南北走向,其實當時是壹條東西方的巷子,壹聽這條巷子就窄的很,猶以它的和樂聞名濰坊。其實針巷子的地名由來可不是形容的形狀粗窄,而是在清朝的時候在這條巷子裏有幾戶制針的作坊。

31.豆腐巷:從泰華那棵老槐樹往南50米就是,東西向。不過街名跟形狀沒關系,而是清朝時在這裏有豆腐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