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鎮原風味佳,九碗還有十三花。
漢朝宮廷傳玉宴,皆因原州人之華。
黃花菜香開皇花,明清貢品鎮原芽。
若教彭祖持公論,隴東廚師鎮原娃。
張維的壹首《品鎮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贊慶陽美食鎮原老席。在我市,鎮原老席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格,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和禮儀。如今,鎮原老席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慶陽文化中壹抹獨特的風景。
淵源:源於漢魏宮廷菜肴
據說,鎮原傳統筵席源於漢魏宮廷菜肴,明代大臣許理(慶陽市鎮原人)從朝廷帶回了宴席的操作技術,傳授給當地群眾,進壹步影響和改變了這裏的飲食習慣,形成了鎮原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飲食文化。鎮原老席是中國儒家文化在“食”與“行”中的集中反映,主要形式有“十七國赴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在壹般“過事”場合比較多見,以十三個大菜為主,佐以八個小菜,饅頭上四回,端菜十七趟。先單上菜,每上壹道大菜,接著上壹道小菜,各上八次,俗稱“風攪雪”。
坐席的過程也有講究,桌椅為八仙桌,壹席八人,上設壹對太師椅,這是最尊貴的兩個位置,桌後懸匾、幛、字畫,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齊了,尊者先動筷,其他人再跟著動筷子,倒酒時,不是壹溜圈斟下來,而是先左後右、再左再右。
整個坐席的過程就是中華文化在餐飲禮儀上的完成體現,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我國的飲食禮儀已形成壹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發展至今,雖已改進了壹些繁文縟節,但鎮原老席所體現的禮儀和文化仍然是見證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壹扇窗口。
做法:尊重食材本身的味道
多年前,人們的生活內容比較簡單,物質也不像現在這樣豐富,特別是農村,要想做壹頓豐盛的飯菜,可選用的食材很有限,蔬菜尤為缺少。因而鎮原老席的菜樣以肉類為主,豬肉是其中絕對的主角,輔以少量雞肉,排骨、旋肉、肝子、酥肉、條子肉、蹄花、丸子,僅豬肉就能做出各種花樣,壹道席往往要用完壹頭豬,豬肉的不同部位往往就能做成壹盤盤“硬菜”。
看似只是壹盤肉,但廚師“道行”的深淺往往就在這幾片肉上體現,軟肉怎麽切得又薄又完整最考驗廚師的刀工,旋肉怎麽壹片挨壹片旋得立起來,沒有幾年的工夫也做不到,看是肥肉片,其實經過了煮、蒸、炒等幾個環節,吃起來肥而不膩。由於只是壹樣豬肉,廚師們變著花樣、費盡心思做成十幾樣肉食——這正是鎮原老席加工的復雜之處。
每種食材都有它獨特的性格和脾氣,比如鹿角,它是壹種藻類沙菜,吃的時候佐以黃酒,鹿角就能變軟。在調味品上,鎮原老席的廚師選用的多為姜粉、大香、醋、鹽等簡單調料,很多菜品簡單加工甚至不加工,更能體現出食物的本味,越是刻意求新求變,離平易、純樸、自然的飲食之道就越遠。鎮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難忘,恰恰在於它的返璞歸真。
傳承:鎮原老席傳人日漸稀少
李會林是鎮原人,今年58歲,退伍後就學起了做老席這門手藝。三十多年來,他的廚藝日漸精湛,還帶出了幾百名徒弟。但很多人只是初學時熱心,半途而廢者多,即使學成後卻不壹定從事這壹行。現在,李會林在西峰壹家飯店做老席,他說:“壹般人吃飯時不會點老席,現代人越來越不接受這個老傳統了。”
在今年的政協會議上,政協委員董小龍就提出了《關於保護和開發隴東老筵席》的提案,董小龍在提案中說,由於傳統老筵席的制作繁瑣、老壹輩筵席師傅因年齡原因逐漸減少,隴東地區的傳統筵席面臨失傳和消失的危險。為了將這種古老的飲食文化保護和傳承下來,董小龍建議,要對這種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進行整理編撰,相關部門要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扶持,同時,如果能將這種老筵席和旅遊、服務等相關產業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隴東老席將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2013年,鎮原老席就被市政府評選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李會林來說是莫大的安慰。將來,他希望鎮原老席能被省上、甚至國家認可,將這門手藝傳承、保護下來。
明正德賢臣許理
許理,字伯溫,號潛山,鎮原人。明正德年間進士,官居兵科給事中。據鎮原縣海豐行政村許溝自然村許氏家族長輩回憶:許理從朝廷辭官回家後,請工匠做牛皮榜壹張,用刀子在牛皮上雕刻許氏家族主要人物及世系關系,作為家族歷史,保存多年。許理死後,因後輩互爭親疏,無人評判,牛皮榜於民國18年被毀。後人又陳設家影壹部,保存至今。據家影記載:許理有壹子名曰鳳磐,字子沂。孫子六人,許進德、許進良、許進道、許進明、許進科、許西樓。現在城關鎮海豐行政村許溝姓許人皆為許西樓後裔。
許理,初為觀政都察院,後為丹陽知縣。他在丹陽縣時,適遇群0橫征暴斂,盤剝百姓,對上應付討好,對下毫不憐恤。許理詳細督察,凡公用油濁魚鹽等細節,都定下制度,不準毒害人民。有壹豪紳,隱瞞公款數千貫,歷任縣令受其賄賂,沒有處治,許理依法秉公懲處,將其家產全部收歸官府。不久,連年水災,麥田被淹,許理用豪紳所瞞千貫,代交百姓賦稅,百姓安居樂業。
距城20裏的練湖,常有水患,許理率百姓,挖湖築堤,在湖周圍,栽種果樹,水淺處植蒲,水深處養魚,百姓獲利極大。
許理反對奢侈,獎勵守法,寬刑緩賦,除強扶弱。革除弊政,不到壹年遊手好閑之人不敢前來,境內安定,人民富足。
時過三年,許理升遷兵科給事中,離別丹陽時,百姓哭泣送行百裏,所贈之物,壹概不受。民不忍離,爭相將許理穿的靴子換走,懸在城門樓上,聊表愛戴之情誼。
許理進入兵科,壹心報國,1都指揮並都禦史三人,奏詞懇切合理,皇上稱善。朝野沒有不害怕的。許理還經常查點京營將士,所有將士不敢怠慢。有壹年,甘肅發生旱災,驕陽似火,禾苗枯死,莊稼顆粒無收,餓殍遍道。許理知道後心急如焚,多次向朝廷提出減免賦稅。許多1不服,認為他偏袒壹方,徇私舞弊。皇上決定派幾名朝廷要員隨許理實地調查,許理壹行壹到鎮原,便被知縣帶到了大小方山壹帶考察莊稼。他們看見溝壑縱橫,梁峁疊起,草木稀少,土地裸露。遠遠聽見山窪耕作的農夫在唱牛老老山歌,要員問:“他們在說什麽呀?”許理說:“坡陡牛爬不住滾到溝底了,他在哭牛呀!”要員問:“那他們怎麽種莊稼呢?”許理說:“割壹捆谷子釘壹個撅,要不谷子就滾下山了”。吃飯時,農夫端上了粘面饃和蜂糖水,許理面前放著蜂糖水,其它1面前放著醋,各碟中湯水顏色差不多壹樣,分辨不清是糖是醋,他們都拿上饃蘸著吃。1們壹嘗,難以下咽,個個眉頭緊鎖,唯許理壹人吃得津津有味。1員問他時,他說:“就這都是百姓給咱們特別做的,怎麽敢嫌棄呢!百姓還得摻和野菜那才更不好吃呢!”
回到朝廷,許理壹行向皇上反映,甘肅旱災屬實,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那是個摔死老鼠絆死蛇的地方,無法交納賦稅。皇上便將甘肅糧稅減去三千五百石。因有個河南籍1,曾說河南是天心地膽之地,加之當年的收成也較好,故將所減之糧賦改由河南承擔。
許理身材魁偉,長須皓齒。雄辯多才,為官清廉,為民1,他的奏折言詞懇切,據理充分,1汙吏沒有不怕許理的。壹次上朝,偶遇壹皇子在午門踢毽子,皇子開玩笑說:“許胡子上朝,屢屢參奏旁人。該當何罪?”許理亦開玩笑說:“妳手抓鳳凰(即毽子雞毛,鳳凰暗指皇後)腳踢皇上(即毽子上銅錢為皇上數封金幣),該當何罪?”問的皇子啞口無言。由於許理耿直不阿,得到皇上的器重,正當他竭盡全力為國家效力的時候,不幸家裏傳來書信,其父病危,他以回家看父為由,辭掉了官職,回到了家鄉。
為表明心跡,他將所用之物拉了十幾大車,浩浩蕩蕩離開了京都。有人以贓官之名報告皇上。皇上便派輕騎護衛半路截回。經查車上裝著書、紙、筆、硯還有鋤頭、犁杖等,皇上莫明其妙。許理說:“我為官多年,今日錦衣還鄉,帶上這些東西贈給父老鄉親。年青人讀書上進報效國家;種田人辛勤耕作,安居樂業。”皇上喟然長嘆,表揚了許理,懲罰了誣告的人。
許理任縣今時,經常深入民間,看到民風淳樸,尊老愛幼,想到遙遠的親人,有感於懷,寫了四首(在任思親)詩,以寄在外之情:
兒在江南親在西,白雲飛處淚頻垂。
儒冠誤我庭闈養,純孝誰知是布衣。
純孝誰知是布衣,溫清定省不違期。
叮嚀囑爾當如何,解我異鄉日日悲。
解我異鄉日日悲,壹心報國撫民疲。
三年述職虞庭日,五色龍章濕紫泥。
五色龍章濕紫泥,始知不負讀書兒。
涓埃難報天恩蕩,經濟愛龍誌與齊。
據民間傳說,許理還從朝廷帶回了宴席的操作技術,傳授給當地群眾,影響和改變了地方的飲食習慣,形成了鎮原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飲食文化。現在鎮原人過年過節、婚喪、嫁娶所擺的酒席,就是模仿朝廷宴席而制作的。
許理四十八歲那年逝世於鎮原縣城東門螞炸溝許家祠,溝前曾有家廟壹座,香火不絕,解放初因修路拆除,葬於縣城西蓮池坪上,民國二十二年墓被盜,內蟒袍、玉帶等物被竊壹空,所剩墓誌磚仍留於墓內。他留給後人唯壹的紀念品是上朝時手握的象牙笏板,至今還保存在許氏家裏,成為許溝村村民每年耍社火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