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臭鱖魚。臭鱖魚是壹道青陽縣名菜,別有風味。它統稱“桶鮮魚”,又俗稱“腌鮮魚”。所謂“腌鮮”,在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既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肉質又醇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3、九華素餅。九華素餅,是安徽九華山著名的漢族小吃,當地知名特產,是用九華山上的素食、黃精、綠豆粉制作。九華素餅外皮酥脆不油膩,加入九華山的野生黃精,不是調味劑,而是生長在九華山上的壹種百合科草本植物,肉質肥大。黃精加工後加入素餅當中,可以使餅更加油潤,而且氣味芳香,味道清甜。所以吃九華素餅您就會感覺到鼻子和口腔都會有甜甜的感覺,味美且不膩。
4、東至米餃。蒸米粑又稱米餃子,是安徽東至漢族傳統小吃。相傳起源於明朝初年。將秈米蒸至七分熟時,磨成細粉再加入適量的水和成面,然後將肉餡配以新鮮蔬菜做成餡料,包入其中上鍋蒸熟即可食用。
5、九華山素齋。九華山是佛教名山,歷史上不僅僧尼要嚴格戒律,禁葷吃齋,而且嚴禁山民和遊客食葷,千百年來,相沿成習,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久負盛名的九華山“素食”。素食的主體是素菜。素菜原料取於本山出產的竹筍、百合、黃精、石耳、木耳、黃花菜、地心菜、馬蘭頭、豆苗、椿苗、蕨菜等山珍野味,配以豆腐、凍粉、面筋、素油、新鮮蔬菜等,可制作100多個品種,壹般不加佐料調色調味,以清淡為本色,青絲綠葉,間色分明,天然野味,香、脆、鮮、嫩並重,營養豐富,久食不膩。凡葷菜名目,素菜都可取其形、制成食,如素雞、素鴨、素魚、素香腸、素海參、素火腿等。
6、七都臭豆腐。七都臭豆腐是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七都鎮的特色美食。與古鎮的千年歷史壹樣,七都的臭豆腐幹讓人吃得回味無窮,因此它才得以遺“臭”千年,“臭”名四裏。
7、東至麥魚。麥魚壹種小型名貴水產品,與馳名中外的廬山石魚為同壹種類,因其形小而似麥粒,又值麥收季節盛產此魚,故名。東至縣麥魚有兩種:吻虎魚和克氏吻虎魚。麥魚喜愛生活在以礫石、沙土為底質的河流、湖泊中,其食物以小魚、小蟲為主,兼食水中矽蘗類生物。麥魚是縣內傳統特產,肉嫩味鮮,“裏人珍之”(《東流縣誌·疆裏誌》,嘉慶二十三年本)。?
8、葛粉圓子。葛粉圓子是石臺縣風味小吃。徽州山區盛產葛根,性涼、味甜,葛根榨洗出粉名葛粉,又名山粉,徽州民間常用以制作點心類食品。
9、陵陽豆腐幹。陵陽豆腐幹,遠近聞名,其原料是精選大豆和精制蠶豆醬再上特殊的制作藝,在陵陽地區有多家加工作坊。制出的豆腐幹色澤烏黑光亮,醬香濃郁,口味鮮美,鹹淡適宜,質地板而不潔,外形方正,厚薄均勻,同“采石茶幹”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價格卻要便意的多,凡親口嘗食者,莫不誇口稱道,若把它制成蘭花幹,那味道簡直是妙不可言。壹到逢年過節,凡知道陵陽豆幹的,大車小車的都往陵陽開,前來購買;送給親朋好友的也不失為極佳禮品。
10、葛公豆腐。葛公豆腐,產於東至,歷史悠久,其制作技藝已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之所以能贏得食客的青睞,首先緣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味,“白、嫩、鮮、香”是其主要特色。先說“白”,葛公豆腐的色澤,不是那種純白或蒼白,而是那種耐看的乳白,常讓人聯想起“豆腐西施”之類的美聞趣談。葛公豆腐的嫩,細膩而不硬結,柔軟中略帶彈性,掂在手上,總有微微顫感。葛公豆腐的鮮味出自天然,別具壹格,絕非人為添料做作而成,非親品者不能體會。葛公豆腐的香,淡淡的源於黃豆本身的清香,食在口,感在心,仿佛能覺出泥土的氣息、田園的芬芳。成就葛公豆腐“白嫩鮮香”特色的,是它精細的制作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