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純正的恩平菜,在城裏的大酒樓不容易,要略移玉步到地方淺窄的小食店內品嘗,比如說,到佛咀吃“狗仔鵝”、到大田鎮或那吉鎮吃山坑螺、到恩平市區內的東堤或聖堂鎮的長堤吃宵夜。
經食客指點,在牛江鎮西坑水庫旁,有壹座被稱之為“珠江三角洲最富浪漫色彩的私家度假山莊”,從主人到廚師,都是正宗的恩平人,無論早午晚吃的盡是地道的恩平菜。於是為食之人少不了循香而往。
恩平人很講究食物的“本味”。這裏的梁師傅告訴我們:“做這些恩平菜其實很簡單。恩平山好水美土質優,環境汙染又少,無論是菜是肉,本來就很有味道,不用什幺花哨復雜的加工,選好搭配的材料,加入基本的調料,煮到壹起就差不多了。”
為了不破壞這種本味,他們做湯必“燉”,做菜用“窩”,煮肉則“燜”。
湯———要“燉”
廣州人喜歡老火煲湯,恩平人則酷愛燉湯。有名的燉湯有“三蛇湯”、“勒菜鯽魚湯”。恩平的西北地區山高林密,是蛇類等山珍的主要產區。待到“秋風起,三蛇肥”的季節,無論是大酒樓小食肆,甚至是街頭外賣攤,都有馳名的大補湯“龍虎鳳大會”出售。即用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等配以老母雞等多種壯腰健胃的藥材,壹封蓋就是燉個大半天,湯必須燉至羹狀,才能上桌,湯味是怎麽個鮮甜,想必也能猜出幾分。地方流傳,這個湯對風濕骨痛,療效甚佳。
肉———要“燜”
春夏時節,恩平人多半食得清淡,尤其好吃綠葉菜,據說有降火清熱之效。但壹踏入秋冬季節,就難敵“肉”欲了。
聞名遐邇的“狗仔鵝”在整個五邑各處都有跡可尋,但據說還數恩平做得最“正”,曝光率最高。在離山莊不遠的佛咀,就有頗成規模的整壹排食肆,全以“狗仔鵝”招攬食客。“狗仔鵝”是因為這鵝長得像狗嗎?當然不是。是因為烹飪方法與烹飪雞的方法相似,把鵝切件用油爆炒幾下後,放入姜蒜、腐乳和水,燜透燜熟,只待鵝肉也吃盡了汁液味道,鼎鼎大名的“狗仔鵝”就大工告成了。吃起來味道口感像極了當地人做的狗肉。
無論是恩平的特色燜鵝,還是傳統的眉豆燜牛骨,又或是老字號的燜豬手,做法都相當的簡單。配料來去不過是腐乳、蔥蒜、醬油,再放入水。唯壹考廚師的地方就是對火候的拿捏能否準確,只要夠火候,燜出的肉必嫩滑而味鹹香。要人吞罷壹塊肉後,還得吮盡指頭、唇間留下的肉汁。
菜———要“窩”
這是恩平菜的特色。眼下人們力捧健康飲食概念,許多以往平民家常見的“窮佬菜”,成為了宴請賓客的上菜。
何謂窩菜呢?就是先用蒜頭爆炒、放水,水開後再放菜、放肉,滾兩下,然後用壹個大的瓷鍋上桌。據說,恩平人覺得唯有此法烹調,才能最好地保留恩平優質青菜的原汁原味。
最有恩平特色的要數窩豆葉雜。它是用絲瓜、豆角、豆角葉、新鮮黃豆做成“四合壹窩菜”。這時候的豆角葉最嫩。入口滑,沒有苦味,因為可去脂肪,又富含葉綠素,很受減肥壹族的青睞。還有狗肝菜,味道與勒菜有點相似,但不及豆角葉滑。
吃勒菜大概最有恩平味了。此菜因身上長著許多刺勒而得名。勒菜還有壹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它有股濃濃的味兒。有人說它似臭草味,小記倒覺得有點如橄欖的味道。當地人會做成豬肝肉片窩勒菜、豆豉蒜子窩勒菜或勒菜肉粒煎蛋等多種菜式。!壹味在恩平人盡皆知的芋苗芋仔煲做法同樣簡單。取鮮嫩的芋合用刀削去外皮,洗凈,然後用蒜子起鍋,加入水、姜、冬菇、芋苗、芋仔、肥瘦相間的豬肉壹起。芋苗吸收了各種配料的香味,口感卻像鮮嫩的青茄,而芋仔粉糯,芋合撚中帶爽口、滑溜,又混雜肉香、冬菇香、蔥蒜香,真讓人覺得是點點滋味在心頭。
地道主食———
■恩平瀨粉:入口軟韌爽滑
中秋佳節,恩平縣北部地區以瀨粉為主食。以前做粉,都是人手完成,工序甚為復雜,必須合數戶之人力才能制作。
先是選用質量較好的十月米,舂粉曬幹備用。制作時,將水煮沸,放進米粉煮熟,拌以生粉,用力搓勻,滾成圓柱狀的粉團。粉團搓得好,制作的粉條才無斷粉,入口軟、韌、爽、滑。故搓粉,是關鍵的工序。待水煮沸後,將粉槽架於鍋上,兩頭用長凳墊起,把搓好的粉團置於槽孔,塞上木塞,然後將木杠壹端穿入粉槽的榨孔中,壹端數人用力往下擠逼,粉條便從粉槽底部的小孔鉆出,掉進鍋裏。煮熟後撈起,放入冷水中沖洗幹凈撈起。吃時再用開水燙過,放水鴨、骨頭及紅棗、北芪、杞子、冬菇等熬成的濃湯,就成別有風味的瀨粉了。如加上白糖燒酒,則又有另壹番風味。
■白粥百搭:追求本味
從恩平人吃粥的方式,妳準能充分地體會恩平人對“本味”的忠貞。他們甚至不願往粉白綿稠的米粥裏作任何的添加,許多人都喜歡喝白粥。用植物油泡過白米後,用泉水慢火熬出,清甜、潤滑、醇香。吃白粥時,他們還配搭百樣小菜,如豆角、花生、鹹菜等,讓每壹口都有不壹樣的體驗。最常配的是用滾油燙過後再蒸軟的魚仔。魚仔生於恩平深山的山澗小溪,通常生長到壹食指長度便不再生長。
■“恩平燒”:500年歷史
清明前後來恩平,說不定能在街頭巷尾碰到賣燒餅的攤檔。這小小的“恩平燒”,已有500年的歷史,因風味獨特而馳名遠近。邑中風俗,男女婚嫁,男方必以燒餅作禮餅,女子不叫出嫁而叫“領餅”。在外地工作的恩平人,清明回鄉掃墓,總有鄰居或朋友托其購買燒餅回去品嘗,可見其聲譽之隆。
現在的燒餅由用糯米和黏米粉混白糖做成,面上放冰肉、芝麻等,聽說50年代以前還有黃糖做的。很特別的是,這燒餅兩面得同時被燒。上端置明火,下方用炭火烘熱。燒出的餅表面焦黃,底面卻嫩白,光看已很讓人垂涎。吃起來就更是軟滑鮮美,香而不俗,甜而不膩。
特色食品———
●山坑螺→炒山坑螺、煲山坑螺粥
秋風起,是食山坑螺的最佳時間。山坑螺烹調頗為講究。上乘的方法要先將螺放入清水浸凈,去其殼內的雜物,再放入常溫的雞湯浸泡餵養,以增加其鮮甜的肉,然後鉗去尖部的螺殼,便於入味、食用。爆炒時,還要配齊青椒、紫蘇、姜、蔥等佐料。用來煲粥則保留其清甜口味。錦江溫泉附近的大田鎮、金山溫泉的那吉鎮的山坑螺最為著名。
●木薯→“狗尾仔”粉
朗底、大田、良田壹帶因盛產木薯而負盛名,當地人還利用它作成別具壹格的“狗尾仔”粉。
做這種粉最費工夫。把木薯粉與面粉、糯米粉按比例混合搓成粉團後,以人手把它逐條搓成兩頭尖中間粗、形似狗尾巴的粉條。與蘿蔔絲和豬紅壹同煮開後,粉條變得晶瑩透亮。雖然貌似廣州常見的銀針粉,但“狗尾仔”粉更綿壹些,沒那麽粘牙。
●木瓜→煲木瓜酸
橫陂盛產優質蔬果,每天在恩平各個肉菜市場出售的新鮮蔬菜,有壹半是橫陂的農民種出來的。像那肉厚清甜的大木瓜壹畝能出幾百個,用來燉湯或配上高級配料燉冰糖最合適了。但師傅給小記介紹了恩平人自己的吃法———煲木瓜酸。把新鮮的大木瓜切成5mm左右厚的小片,加入姜片、花生,用水煮熟,最後放入白醋或黑醋,糖適量,煮開即可。木瓜爽而花生脆,酸酸甜甜十分醒胃,用來下飯,壹級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