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在宋朝的飲食結構當中,雞肉的地位以及數量怎麽樣呢?

在宋朝的飲食結構當中,雞肉的地位以及數量怎麽樣呢?

中國的飲食史上,宋朝絕對是壹個裏程碑壹樣存在。宋朝特點是藏富於民,社會經濟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後來的明朝與清朝。由於經濟發展,宋朝人民的飲食結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於肉食的需求量也變大了。與唐朝相比,類似豬、雞、羊、鵝等家畜等都獲得了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在宋朝雞肉也是餐桌上比較多的壹種肉食,地位僅次於羊肉。

宋朝的雞肉成為普通老百姓餐桌上常見的美食,這也是因為雞也是宋朝最發達和最廣泛的家畜。在宋朝,雞的養殖規模比以前獲得了很大發展,就算是普通的養殖者,養雞的數量也達到了幾百只。

如在《詩林廣記·卷二·縛雞行》記載:

“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

這句話也就是形容菜市裏小販在市場賣雞的熱鬧,也形容賣雞數量之多,證明當時養雞行業的發達。

宋朝地方官員也要求管治的百姓養雞,大力發展養雞業。如當時,北宋有壹名叫做宋癢的大臣,在河南府任職的時候,要求管理的每壹戶百姓必需養雞,規定養殖雞的百姓,應該定期把雞帶到專門的衙門裏給他檢查,確定是否在弄虛作假或者騙他、糊弄他。由於地方官員鼓勵百姓大力發展養雞業,這也刺激雞數量的增加,雞肉成為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佳肴也不奇怪。如在宋朝壹個人每天需要殺雞達數十只,如此大的供應量,說明人們對於雞肉的消費需求是很大。

宋朝特點是江南地區的養雞規模,也遠遠勝過北方地區。這也是因為在宋朝時候,尤其是南宋時候,原本荒涼的江南地區獲得朝廷的重視與開發,糧食種植面積也隨之擴大。糧食多了,自然養雞的飼料也就增多,養殖業的發展自然也勝過北方。

宋朝的商業發達,很多商販都以雞肉為美食招攬顧客。如當時各類餐飲店鋪林立,品種繁多。普通的雞肉經常廚師們的加工,變為了美味佳肴。壹些城鎮也設有專門供應這些雞的“雞行”。如南宋都城杭州城中就曾有“雞鵝行”,來滿足城市居民對雞之類肉食品的需求。

根據宋朝普通百姓的收入與當時的物價水平,普通老百姓不用花費多少錢,就可以買雞與吃上雞肉,大飽味蕾。而且,宋朝也開放了宵禁,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在晚上逛夜市,吃美味的雞肉為夜宵。

由於雞的數量之多,對於雞肉烹飪花樣也變多了。宋朝人民也追求雞肉烹飪方法的多樣化,如《西湖老人繁勝錄》等文獻記載,宋朝雞肉的做法主要有煎小雞、豆豉雞、焙雞、麻飲雞頭等等。如宋朝壹位宰相以清廉著稱,但喝壹碗雞舌頭湯,也要殺壹百只雞,證明雞飲食在當時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