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每日壹書】1013。烹飪、美食和課程

【每日壹書】1013。烹飪、美食和課程

烹飪,烹飪和課程。解讀苗偉

關於作者

傑克·古迪,英國社會人類學家。二戰後,他開始研究人類學和社會學,並為這兩個學科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多次去非洲實地考察,對那裏的風俗、儀式、婚姻、飲食等許多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的許多學術成就都來自這些實地工作,他的比較研究甚至給許多哲學家和經濟學家帶來了許多啟發。

關於這本書

這本書是傑克·古迪的代表作之壹。本書的出發點是古迪註意到壹個有趣的現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廣大地區,直到歐洲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沒有多樣化和精細化的飲食,飲食文化相對簡單。為了解開這個謎團,作者詳細調查了歷史上歐亞和非洲主要社會的烹飪行為,並將這些社會的食物消費差異與其社會經濟結構差異聯系起來。

核心內容

每天重復的烹飪、上菜和用餐是我們很少思考的階級象征。壹個社會的飲食是否能夠多樣化和精細化,歸根結底取決於它是否發展了階級分化。等級社會強調差異,這會導致飲食中食材、做法、用餐禮儀、觀念等諸多方面的分化,促使飲食向差異化、復雜化的方向發展。

大家好,歡迎每天聽壹本書本期,我們將聊壹本關於吃的人類學書籍,名為《烹飪、料理與階層》。我們將壹起討論高級美食是如何發展起來的,以及飲食的分化在人類文明中扮演了什麽角色。

我們生活在壹個飲食文化極其講究的國家。即使是普通人的日常飲食也有大大小小的各種門道。我們中國人以吃為榮。橫向來看,我們有八大菜系。縱向來看,我們既有宮廷菜,也有農家菜。我們早已習慣了這種精致的文化。然而,在通常被稱為“黑非洲”的撒哈拉以南非洲中部地區,人們壹直以高粱、小米和紅薯為主食,直到工業食品普及。他們壹年到頭沒有東西吃,不僅勞動人民吃,統治階級也這樣吃。與中餐不同,他們有如此多的調味料和烹飪方法,而且與西餐不同,他們有壹整套用餐方法,例如從開胃菜到甜點的壹餐。妳壹定不能理解黑非洲的這種飲食文化,妳會認為他們的生活太悲慘了。此外,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我們幾乎沒有看到任何非洲餐館。是不是很奇怪?在這麽長的歷史中,他們為什麽沒有開發出幾道好菜呢?

《烹飪、美食和階級》的作者傑克·古迪也對這個問題感到非常奇怪。所以他提出了壹個問題:為什麽非洲沒有像亞洲和歐洲那樣復雜而先進的飲食結構?這個問題看似無關緊要,卻與政治、宗教、社會結構、民族習俗等壹整套人類文化息息相關。作者古迪將人類的飲食活動放在非常高的位置,認為其重要性可以與生殖相提並論,因為飲食和生殖都是關系到壹個種群生存的重要事件。那麽今天,我們就結合各國飲食文化的壹些具體事例來揭開這個謎團。

這本書的作者是傑克·古迪,英國著名的社會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由於他對人類學的巨大貢獻,他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古迪出生於1 91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去非洲參加戰爭,在那裏他遇到了許多不同國籍的人。戰爭結束後,他開始從事考古和人類學研究,並多次返回非洲進行實地調查。奇特的個人經歷為他帶來了百科全書式的視野,研究涉及廣泛的主題。例如,寫作對社會的影響、家庭和婚姻模式、鮮花和死亡儀式、愛情、欲望和食物等。他獨特的研究方法不僅引起了人類學和歷史學同行的註意,也使許多哲學家、教育家和經濟學家著迷。

古迪擅長比較研究。他的許多學術成就來自他在西非的實地工作。這本書也是從他在西非國家加納的調查開始的。不同文化的對比將突破熟悉的障礙,使差異脫穎而出。對古蒂來說,非洲社會“缺失”的東西可以反過來說反映了歐亞社會“額外”的東西。然而,我們需要事先知道,古迪的研究並沒有強調歐洲和亞洲之間的地理區別,而是兩個地區之間的文化對比。當他在書中提到“非洲”和“歐洲和亞洲”時,有時似乎有點模糊。這裏提到的非洲是指撒哈拉以南非洲。今天,加納、津巴布韋、肯尼亞等國家都在這壹地區,而北非主要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這是另壹回事。他提到的“主要歐亞社會”是指出現在歐亞大陸的壹些重要文明,如中國、印度、中東和西歐。問題是,與這些文明相比,歷史同樣悠久的黑非洲沒有差異化的飲食。這背後的深刻原因是什麽?

在這裏,我們不得不退壹步,重新審視“吃”這件事。借用文學理論中的壹個術語,我們需要將問題“陌生化”,這意味著我們經常對壹些事情視而不見,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然後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讓它重新變得陌生。在陌生化的過程中,有壹些關鍵問題是我們應該思考的,比如吃什麽,怎麽吃,誰負責做飯,和誰壹起吃,什麽時候吃,使用什麽餐具,遵循什麽用餐禮儀等。這些飲食習慣中的基本行為實際上反映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經濟條件。

接下來,我們將遵循古迪的比較方法,分三部分解讀所謂“高級飲食”的出現及其在壹個社會中的作用。“高級”並不完全等於美食。在許多情況下,它顯示出壹種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食材、做法、用餐禮儀和觀念等許多方面。在第壹部分中,我們關註了“吃什麽”和“怎麽吃”的問題。不同的飲食往往意味著多樣化的食材和做法,我們要討論的是這種多樣化從何而來。在第二部分中,我們關註了“誰負責做飯”的問題,即誰負責做飯。這是從分工的角度來探討高級菜肴誕生的條件。第三部分是關於“誰來吃飯”和“遵循什麽禮儀”的問題。它是關於食物制作後人們如何消費的。可以想象,在壹個分層的社會中,食物的消費過程也是分層的。

第壹部分

首先,讓我們進入第壹部分,關於“吃什麽”和“怎麽吃”(或者更準確地說,怎麽做)。高級飲食來源於普通飲食的升級,這與食物來源和烹飪方法的多樣性有關。那麽非洲大部分地區有不同的飲食嗎?答案是否定的,壹般來說,非洲很多地方的日常飲食都是壹道菜,菜品和程序都沒有什麽花樣。古蒂主要研究了西非國家加納的兩個地區。壹個叫洛達基,是部落社會,另壹個叫貢加,是中央集權社會。他們每天吃的菜只是葉子和谷物壹起煮,幾乎每天都吃。在食物分配方面,成人多於兒童,男子多於婦女,酋長多於平民。但是他們的飲食只有數量上的不同,而沒有質量上的不同。國王和酋長有奴隸,所以他們可以種植更大的農場,擺更大的桌子,但他們也像其他人壹樣吃飯,只是盤子更重。

與黑非洲的這道菜相比,世界其他地方有非常復雜的菜肴,目的是向不同的階層分發不同的食物。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埃及,就已經有了菜肴的劃分。農民階級吃棗、蔬菜,偶爾吃魚,但統治階級的食物要精致得多,僅面包和蛋糕就有幾十種或二十種。在大約3000年前的古埃及第20王朝,有壹本字典,裏面詳細地收錄了各種食物的名稱。例如,有幾十種面包,每個條目都使用特定的單詞來解釋它是糕點、面包還是蛋糕。它還列出了23種飲料,其中啤酒是第壹種;還有,就算是壹頭牛,他們也會分29份,堪比潮汕人吃牛肉火鍋時的精細程度。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上層階級經常舉行大規模的宴會,制作食物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比如將豬肉做成魚和鳥的樣子。顯然,目的不是為了吃飯,而是為了炫富。

此外,中東地區的飲食也有相應的分化。像許多其他地方壹樣,富人有肉吃。不僅如此,他們還可以使用香料使肉的味道更好。此外,富人還可以吃到用小麥粉制成的精美面包,甚至可以用從山上運來的冰塊制作冰鎮飲料。宮廷中有許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地方美食。在10世紀,統治阿拉伯半島和兩河流域的阿巴西王朝出現了許多烹飪書。這些書的作者不是廚師,而是壹些宮廷貴族,書中記錄的也不是日常菜肴,而是貴族的烹飪方法。高貴的烹飪往往意味著炫耀,以當地菜肴為基礎,不怕昂貴的材料,並大膽吸收外國元素。烹飪書的外觀特別有趣。妳可以想象,不僅食物是用來炫耀的,食譜上的單詞也是用來炫耀的。為了應付各種奇怪的做法,人們還創造了許多花哨的動詞和形容詞。只有上流社會才能使用這些文字,普通人甚至看不懂。這份食譜與其說是實用指南,不如說是某種深奧的技巧。它需要識字和會寫字,因此只能在富人和有閑階層之間流通,擴大了少數人的選擇,但也進壹步加深了階層差距。

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阿拉伯美食受到了埃及、拜占庭等許多地區的影響,經常使用來自中國、印度和東非的珍貴香料,使其成為世界性菜肴。此外,貴族的烹飪方法極其復雜。壹道菜往往需要幾輪操作,如燒烤,煮和炒,並使用了大量的配料和調味料。上流社會不屑於簡單的食物,因為這是給普通人吃的。

就復雜的烹飪技術而言,中國似乎更特殊壹點。從宋朝壹直到明清,就連中國人民吃的食物也不是那麽簡單。舉壹個更近的例子。20世紀50年代,有人對中國和蘇格蘭普通人的生活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中國最貧困的階層似乎比蘇格蘭人更了解烹飪藝術”。蘇格蘭工人早餐喝粥和牛奶,午餐喝面包和啤酒,晚餐喝粥和牛奶。他們從來沒有喜歡過復雜的菜肴,甚至沒有達到中國同齡人的中等水平。眾所周知,中餐是人類飲食的壹個高峰,古迪也在這本書中說,中國美食可以說是所有菜肴中最復雜的,值得專門分析。中國菜被稱為“菜系”。無論是劃分為“四大”還是“八大”,總之,區域分化是壹個顯著特征。北宋時期,市民生活富足,餐飲業發達。在首都開封,餐館可以提供各種地方菜肴,可以滿足平民和上層人士的需求。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圖》,這是壹幅反映宋人生活的長卷,而這幅長卷中的餐館多達四五十家。這些首都的地方餐館似乎構成了各種菜系的基礎,更高級的菜肴又分為菜系。這些美食不僅具有富人的特點,而且通過餐館進入大眾生活圈。

平民如此,宮廷菜肴當然更講究。法院本身是壹個極其復雜的組織。為了給朝廷人員準備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它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和財力。例如,在明朝,禦膳房最多有6000人,最少有3000人。就階層和菜系而言,在等級制度中的地位越高,社會接觸越廣,視野越開闊,因此高端宮廷菜肴往往會吸收較低等級和外國的烹飪元素。高低菜相互影響,中餐變得越來越復雜。

壹些學者總結了中國美食的精致和升級過程,並提到了幾個決定性條件,這些條件實際上適用於上述阿拉伯美食。首先,必須是農業和商業的發展,例如新作物品種的引進和耕作技術的改進。第二點是國家強大。在宋朝,美食的發展是由國運帶來的,是大都城的產物。復雜的菜肴肯定不是從單壹地區發展而來的,而是需要外來原料和各種食譜,而只有大都城才能綜合這些因素。最後壹點與人有關。美食的發展需要壹批善於評論、敢於冒險的食客,不僅包括宮廷貴族,還包括更廣泛的精英、主要官員和商人。而這些人應該對吃它充滿熱情,正如壹位評論家所說:“窮人吃飯是為了活著,富人活著是為了吃飯。”

讓我們回到非洲。他們滿足於采集、狩獵和簡單的耕作,政治實力、經濟基礎、寫作能力等條件並不充分,因此沒有多樣化的飲食,高端菜肴無從談起。

第二部分

中國菜和阿拉伯菜都是高水平烹飪的典型代表,但有時飲食差異並不完全體現在豐富的食材和復雜的烹飪技巧上,有時這與廚師的社會職能和地位有關。接下來,在第二部分中,我們來談談“誰負責做飯”的問題。糧食生產是壹個社會最基本的勞動。誰來從事這項勞動不僅與飲食有關,還與整個社會結構有關。因此,我們從分工的角度來看飲食分化的條件。這裏將談到兩種分工:性別分工和階級分工,這兩種分工都對飲食分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壹個社會最基本的分工應該是性別分工,那麽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麽性和飲食總是聯系在壹起的,婚姻在飲食分化中扮演了什麽角色。

首先,這兩種活動都需要基於男女二元關系的分工,壹種是生理分工,另壹種是社會分工。這兩種分工在人類社會中相當普遍。飲食和性,這兩種行為壹般發生在家庭領域,範圍很小,而且涉及的人都是同壹個家庭中的人,所以這兩種行為已經形成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壹夫壹妻制社會中可能不太明顯,因為無論他們如何分工,他們都是相同的兩個人。但在壹夫多妻制的非洲社會卻不同。和丈夫睡覺的妻子通常是做飯的人。在壹個家庭中,烹飪和性是捆綁在壹起的,在妻子之間輪換,而經期婦女被排除在這兩個時間表之外。

女性的烹飪角色和性別角色是否分離直接決定了社會飲食的發展方向,即是否會出現高低飲食的分化。在非洲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在國王的宮廷裏,廚房工作人員通常由妻子組成。日常食譜和流程幾乎沒有變化,因為這樣的女性是作為妻子而不是傭人做飯的。在部落社會中,酋長負責為商人和其他旅行者提供住宿和保護,因此客人越多,他們需要為訪客做飯的妻子就越多。有時這項工作會很繁重,所以他們不得不娶被俘虜的婦女為妻來幫忙。女性的性別角色和烹飪角色很少分開。在歷史上的大多數社會中,承擔生育任務的女性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很難專門從事烹飪工作,但烹飪的發展需要專業的餐飲人員。與非洲不同的是,在歐洲和地中海的宮廷中,男性廚師從很早就開始受雇,他們會從女性的日常烹飪中借鑒食譜,並將其轉化為高端宮廷菜肴。作為專業廚師,他們還開發了許多技術操作和專業器具,如爐竈、研磨機、酒精發酵和儲存方法、榨汁機等。所有這些都是基於女性烹飪角色和性別角色的分離。如果非洲社會沒有這種分離,就不會有先進的飲食。

第二,婚姻和飲食都是界限的象征。壹個社區什麽樣的人可以結婚,吃什麽?在許多文化中,這兩種行為不是隨意進行的,而是有壹個或明或暗的界限。在非洲也是如此,但用古蒂的話說,他們的婚姻可以跨越“內部界限”,很少跨越“外部界限”,也就是說,他們強調“部落”和“民族”的差異,而忽視階級的差異。非洲社會實行壹夫多妻制,妻子們來自不同的背景。婚姻不限於特定階層,也不強調“門當戶對”。因此,文化差異往往在家庭中被消除。在這樣的家庭中,妻子們互相交流食譜並壹起工作,孩子由不同背景的母親撫養,不同的禮儀也融合在壹起。這種情況顯然與歐亞社會不同。歐亞社會群體更傾向於所謂的婚姻,這將擴大社會階層之間的差異。這種分層差異是等級制度的關鍵,在飲食中也是如此。

更復雜的分工不僅是性別分工,還有階級分工,這是分層飲食的核心。這個“階級”不僅是壹個經濟概念,而且往往具有政治、宗教等多重含義。例如,在印度,種姓制度以統治階級為中心,統治階級根據職業劃分了許多內部婚姻群體,它與印度的社會制度、世界觀、宗教和人際關系密切相關。那麽烹飪如何與種姓制度相結合呢?種姓制度的壹個重要概念是“潔癖”。在古印度,人們認為思想的潔凈取決於食物的潔凈,妳吃什麽就會成為什麽樣的人。食物的潔凈程度與生產者的等級和職位相對應。

吃東西涉及到接觸,而接觸是危險的。正如我們剛才所說,婚姻和飲食是邊界的象征,接觸可能會打破邊界,因此必須嚴格控制。種姓制度的壹部分是根據壹個人被允許吃的食物類型來定義的。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700年的吠陀時期,出現了基於種姓的食物分化。四個主要種姓有自己的飲料和不同的主食,例如體力勞動者吃麥桶,奴隸和廚師吃劣質大米,國王吃的大米是精心挑選的。不同種姓的成員被禁止壹起吃飯,就像他們被禁止結婚壹樣。他們認為與低種姓的人接觸會造成食物汙染。

因為食物是否被汙染取決於廚師的等級,較低種姓的人不允許在高級宴會或宗教儀式上烹飪食物,廚師必須是最高種姓的婆羅門。即使在婆羅門的家裏,廚房也是最神聖和純潔的地方。進入廚房時,妳必須脫鞋。外人不得入內,即使與烹飪無關的家庭成員也不能輕易入內。

吃完飯後,在處理剩菜剩飯時,印度人認為吃剩的食物受到了汙染,但開始吃飯的人層次越高,食物汙染越少,能繼續吃飯的人也越多。在家裏祭祀上帝的祭品可以看作是上帝剩下的食物,對人類來說仍然是幹凈的。同樣,古魯是印度教的高級古魯,可以吃別人的剩飯。可見,食品汙染是壹個普遍性的概念,但它不是壹個單壹的剛性法律。根據具體情況,它有許多詳細的規則,這些規則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飲食的分化與整個社會的宗教觀念和組織結構緊密結合,共同強化了等級制度。

通過非洲和印度的對比可以看出,壹個社會的飲食是否分化與烹飪活動的分工有很大關系。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前,非洲幾乎沒有實現烹飪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其社會也沒有強調階級的區別,這是其飲食不分的重要原因。

第三部分

在第三部分中,在思考了“吃什麽”、“如何烹飪”和“誰來烹飪”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食物上桌後“誰是參與者”和“L遵循什麽禮儀”的問題。事實上,這兩件事也可以結合起來理解壹件事:在壹個等級社會中,禮儀定義了就餐者的身份,有時它本身就是地位的象征。然而,在壹個非等級社會中,這個概念是模糊的。

禮儀儀式是人類邁向文明的標誌,意味著我們拋棄了內心的野性,脫離了自然,其中涉及飲食的禮儀是重要的壹部分。人類學家埃德蒙·利奇曾說:“幾乎任何禮儀都在儀式過程的某個階段涉及吃喝,與此相關的食物和飲料絕不是隨意安排的。”儀式和禮儀壹般出現在壹起吃飯的場合。在所有人類社會中,進食行為本身都有壹些集體特征。允許某人坐在餐桌旁和自己壹起吃飯本身就是壹種友好的表達,但不同的儀式有不同的內涵。

我們先來看看非洲。在非洲貢加有壹個壹年壹度的節日叫丹巴節,慶祝先知的誕生和統治者的統治。在這個節日裏,每個人都會吃同壹鍋煮的米飯。地區發言人站在酋長的房子前,召集各團體的代表領取餐食。這些群體包括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如“巫師”、“小偷”和“強奸犯”。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應該壹起分享這頓飯,即使是罪犯也應該參與其中,不管他們是否願意。這是壹場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飯局,但並不強調差異。即使是小偷和強奸犯也可以和統治者分享同壹鍋粥,階級差異更不可能在這種儀式中凸顯出來。

在等級社會中,雖然也有類似的用餐儀式,但大多數時候,壹起用餐的場合並不像上面那樣簡單。以歐洲為例。歐洲人的飲食以肉食為主。在中世紀的愛爾蘭,貴族餐桌上的切肉刀在宮廷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通常來自武士貴族。在宴會上,他們會根據宴會成員的身份決定給他們分發哪種肉。尊貴的客人總是第壹個被招待並得到最好的肉,而等級較低的客人只能得到肉質較差的部分。

剛才的例子是關於分餐制的分配規則。除此之外,禮儀還包括壹些個人行為準則。烹飪將用餐轉變為壹種社交活動,食物逐漸被禮儀包圍,飲食越發達,禮儀越復雜。禮儀的壹部分目的是顯示差異,劃定等級和排斥外人。因為禮儀復雜,只有特定的人經過訓練才能掌握。

1106年,西班牙托萊多市壹位名叫阿方索的牧師寫了壹份《神職人員行為準則》,其中列出了壹系列餐桌禮儀,直到今天仍然過時。例如,飯前洗手,不要匆忙吃面包,不要狼吞虎咽,嘴裏有食物時不要說話,不要空腹喝酒,不要從隔壁的盤子裏吃東西等等。在12世紀至15世紀的西方世界,餐桌禮儀區分了社會階層,甚至變得比食物和烹飪技術更重要。餐桌禮儀是貴族和後來的資產階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德國壹位翻譯古代文學的翻譯家也說:“我寧願忽略他們吃什麽,因為他們更註重高貴的禮儀而不是吃。”

貴族相對低俗,那麽階級之間的差異有什麽具體表現嗎?例如,在14世紀的英國,不同階級的餐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貴族宴會豐富有序,中產階級其樂融融,農民平民吃著簡單的食物。在這壹點上,中東與歐洲相似。上流社會應該在飯前便後不同的地方洗手。當他們吃飯時,他們會有壹份菜單來通知他們下壹道菜,而平民階層則會將所有食物集中在壹起。上流社會使用餐具和其他餐具,而平民則習慣於直接用手吃飯。這樣的差異比比皆是。

餐桌禮儀的等級分化可以反映生活方式的等級分化。食物可以刺激情緒,幫助個人社交並成為社區的壹員。所以能不能把壹半肉放回碗裏,用袖子擦鼻子之類的禮儀問題不是表面問題。當壹種行為成為某個群體的特定習慣時,他們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並深刻而真誠地拒絕較低層次的行為。貴族之所以是貴族,是因為他不僅能吃得好,而且吃得優雅。他們將品味和興趣的培養視為他們在教育、政治權力和經濟方面優勢的證明,同時,這也是他們生活標準和身份的壹部分。

復雜的飲食總是與復雜的文化相結合。剛才提到的所有與就餐者的身份、地位和教育有關的禮儀在非洲社會中幾乎是看不到的。美國學者在《舌尖上的歷史》壹書中提到,非洲的壹些狩獵部落奉行嚴格的平均主義。不管是誰捕獵食物,都必須分享,不能私吞。每個人甚至都盡力避免拿好東西來避免吃醋。壹個好的獵人應該謙虛低調,永遠不要在任何方面引人註目。可想而知,在這個沒有等級分化、不重視甚至努力避免差異的社會裏,飲食難免相對簡單。

在本書的結尾,作者古迪引用了著名人類學家西蒙斯的話:“壹種食物的意義邊界可能遠遠超出其生產或使用的情況。”它意味著壹種食物不僅為我們提供能量,而且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有許多關於飲食的有趣書籍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例如,威斯敏斯特曾寫過壹本書《甜蜜與權力》,討論制糖業與資本主義經濟的關系。馬文·哈裏斯寫了壹本書《美味》,解釋了我們為什麽吃和不吃。美食作家柯蘭有壹本書《鹽》,向我們講述了氯化鈉的文化歷史。如果妳感興趣,妳可以讀壹讀。

摘要

到這裏,這壹期的內容基本上就講完了。回頭看看我們最初的問題:為什麽在非洲沒有像亞洲和歐洲大部分地區那樣區分高級和低級菜肴?下面,我們簡單總結壹下。

首先,高級美食來自飲食的分化,這與社會等級制度密切相關,關鍵是要突出差異。飲食的差異化體現在食材、做法、用餐禮儀、觀念等方面。

其次,在“吃什麽”和“怎麽吃”的問題上,高級飲食來自於普通飲食的升級,這與食物來源和烹飪方法的多樣性有關,而食物的多樣性與壹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條件有關。在農業和商業發達、國力強大、寫作能力強、精英階層多的地區,飲食也是分化的。非洲社會不具備這些條件。

第三,“誰主管烹飪”對烹飪的發展影響很大。非洲的大多數烹飪活動都是由家庭中的婦女完成的,婦女的烹飪角色和性別角色沒有分離,因此烹飪很難變得專業和專業化。此外,缺乏階級分工也是非洲飲食缺乏差異化的壹個原因。

最後,關於“誰來吃飯”和“遵循什麽禮儀”的問題,在壹個等級社會中,禮儀定義了就餐者的身份,有時它本身就是地位的象征。然而,在壹個非等級社會中,這個概念是模糊的。文化的復雜性也決定了飲食的復雜性,在不重視差異甚至提倡平等的非洲,出現了單壹飲食。

苗偉寫的

腦圖:柳巖

報道:程亞

每天壹本書000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