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挖色鎮的人文地理

挖色鎮的人文地理

挖色鎮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居民寺廟景址保存比較完整。從鳳尾箐沙漠廟、大官山腰、金魚山、四龍山、高興蘭若甸、赤文島、羊坡頭、雞巖山等處發掘出了大量的石斧、石錛、石梨和捕魚網墜等新石器,繼新石器文化後又發掘出了青銅文化;赤文島既出土了大量新石器又出土了大量青銅和靴子造型的土陶燉器。小渡坡和沙漠廟西也曾發掘出壹批土坑青銅墓葬,出土了不少青銅兵器和用具,有銅劍(箭)矛,銅鋤(茨菇葉造型和三角板鋤),刃開於背的銅刀。這些新石器、青銅器和土陶器具的造型與現代境內白族群眾還在生產使用的器具十分相似,具有壹脈傳承下來的土著文化源流。公元前11世紀周孝帝期間,挖色境內的先民就以沙漠廟壹帶為中心建立了魯白王國,創造了白族早期的魯白文化(明代《趙州誌》和清代《雞足山誌》都有記載)。因此,2000年以大理市政協牽頭調查魯川歷史文化資源後得出:挖色是大理白族文化源頭的結論。

挖色境內凡名山勝地均建寺廟,大小寺廟亭臺樓閣林立,自古稱多勝跡之邦,沙漠廟是洱海東岸本主神都;崇福寺是雞足名山的開山祖寺;南詔王嘉封大臣的封臣寺(今靈濟寺);清代的文廟、武廟;海天佛閣小普陀;還有“大夫第”、“進土第”、“將軍第”等官紳功名匾額。

挖色是洱海東岸的宗教文化中心,各種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白族傳統的人神合壹;偶像崇拜的本主(土主)文化和故事傳說;有為本主壽誕辦壽和專門用轎子或木輪車迎送本主的活動。相傳佛教從印度傳到這裏,因為當年釋迦牟尼大弟子迦葉曾到魯白王國傳播佛教,居住在境內大成村崇福寺下的法衣閣址內,爾後從此進入賓川雞足山,因此崇福寺才被稱為是洱海東岸和雞足名山的開山母(祖)寺,白語中稱為“豆波賽”(意為祖先寺),以後便逐漸發展壯大,到極盛時期以崇福寺為中心,有大小寺庵24院,田地數百畝,師僧數十人;至民國年間僅崇福寺仍有寺產田90多畝,民族宗教活動廣泛。據載:明洪武十五年前為保護春苗等每年三月初七、八日由崇福寺舉行觀音遊鄉壹會;明代至清初,賓川和海東壹帶至此迎釋迦佛祖。至今境內仍保持農歷二月輪流迎釋迦會(即本主節),先後歷時半月之久;各村或登(小村亦即自然村)組成蓮池會,村間老婦有常齋教,會員常年禁食泥鰍、狗肉、大蒜,非佛非道,壹切神聖仙佛均崇拜。往昔農歷五月栽秧結束後在樂利坡舉行謝水歡歌的樂利會(今廢);壹年壹度的大理白族“三月街”民族節歷史悠久,相傳最先起源於挖色大城沙漠廟,起因是唐代楊幹貞與鄭隆澶為爭奪孟郡城(今挖色大城沙漠廟)大戰三日,爭奪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大戰七日,經激戰,橫屍遍野,血流成河,此戰以南詔楊幹貞勝利而告終。楊幹貞建國後為紀念取勝並鎮住戰場上的陰氣,把戰期定為街期,每年農歷三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在挖色大城沙漠廟舉行,十五日至二十壹日轉至大理城西。挖色境內的“三月街”俗稱“小三月街”,明代後街場遷至境內康廊村(原名拴廊),清鹹豐年後遷至挖色(文革中被廢)。挖色地區至今保持有壹套完整的婚喪、飲食習俗,還有服飾裝束,古典樂曲,吹吹腔(吹樂調),嗩吶音樂,花柳曲,霸王鞭舞,白族調,語言方音等。

挖色地屬喀斯特地形地貌,溶巖穴洞眾多,坡嶺峰巒,箐坪臺壁層層叠起,山川地理天設地造,得天獨厚,自然風光絢麗多姿,雄險奇秀。西面洱海清碧如玉,海天佛閣小普陀和中心海島赤文島,如鑲嵌在洱海碧玉盤上的兩粒珍珠;大城(場)曲和牛角曲如同兩條海中遊動的龍;鳳尾箐口涼風終年不息,氣候宜人;花嶺坡和花箐,四季繁花似錦;西眺點蒼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頗有壹番情趣;又有小普陀的“普陀曉月”,形成“風、花、雪、月”四景俱全。沙漠廟水庫中蒼山倒影(青山白雪,望夫雲,玉帶雲盡在水中),洱海和大城水庫中的夜晚篝火倒影;鳳尾箐口石馬橋頭遙現大理三塔;龍繞石天然仙龍繞跡;壁虎巖壁虎爬山;金魚山如遊動中的金魚展鰭獻彩;長蛇嶺似長蛇穿嶺,徐徐爬動;赤文島猶如猛虎躍海;四龍山恰似天然龍椅,天生造化,二龍搶寶和雙龍抱柱;三峰山麓南北兩側延伸金線吊葫蘆雙嶺;八卦山天然八卦成圖;大官山從上到下似天鵝將翔,右翼下抱出壹蛋;乃擊石鐘驅鬼邪的天然石壁掛鐘;獅子山雄獅回首;牛眠山臥牛安睡;牛角山牛角對峙;黑龍歸潭現龍鱗;鐘坡鼓嶺、貓頭嶺、赤牛壁、七子巖、觀天嶺、樂利坡、層巒叠嶂遠近排來;日課巖日課百拜;鳳鳴臺百鳥朝鳳;泌基巖和水珠滴翠;雞巖山雞鳴曉日;觀音和迦葉屐足;殺龍坪臺,處處風景如畫,古跡故事多,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來此旅遊觀光,流連忘返。

挖色氣候較大理溫和,常年無酷熱嚴寒,少風霜,四季如春,最高氣溫28℃,最低氣溫1℃。土壤肥沃,水源充沛,適應農作物生長,壹年兩熟,糧食單產高於全州平均水平。物產豐富,既種稻、麥、梁、豆,又種亞麻、蔬菜、小蔥、瓜果、苞谷和煙草等;山箐間產豆類、薯類、蕎子、油菜籽、秋小麥;洱海中盛產油魚、鰾魚、黃殼鯉和黑胭脂魚(即丙穴魚);小河流溝道湖塘中產鯉魚、鯽魚、泥鰍、黃鱔和田雞(蛙類),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境內多山箐坪地,牧場廣闊,大多農戶都飼養生豬、養牛養馬。盛產水果林木,有桃、李、杏、梅、梨、石榴和板栗,向稱“水果之鄉”。大城名玉箐的板栗,酸箐的雪梨、馬梨,挖色香蔥等農副產品暢銷省內外。洱海和山箐間有不少飛禽、野生珍貴動植物,名貴中藥材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境內婦女尤善手工刺繡衣、帽、鞋等,享有“白族服飾刺繡之鄉”的美譽。

“目極湖山千裏外,人在水天壹色中”。歷史以來,挖色經歷了歷史演進、文化發展、經濟進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上級各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隨著洱海東岸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挖色鎮的地理位置由過去較為偏僻的地區壹躍成為連接大理蒼洱風景名勝區、雞足山風景名勝區和南詔風情島景區直至大麗線貫通大理、洱源、賓川三縣市的交通咽喉,挖色鎮黨委、政府立足鎮情實際,知難而上、順勢而謀、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積極創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挖色鎮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