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食概念最早出現在隋朝智者大師指導參禪入門的筆記《小止觀》中。書中提出禪食分為四種:段食,觸食,意思食和識食。我們需要這四食來供養我們的生命。
段食指的是物質層面我們吃的各種食物。觸食與五種感官(五根)有關。會影響身心反應,包括眼,耳,口,鼻,身的感覺。我們要盡量讓五根處在舒適,平和的狀態下。比如眼睛要多看綠色的大自然,讓自己處在舒適的心境中。意思食是指心念,意誌,只有我們時時處於正念,以正見為引導,才能不受外界環境的幹擾,以及受生理反應的影響,沈溺於享樂或是負面情緒中。識食指的是把執意生命的延續轉化為壹種願力。不再糾結於生命的長短,而是希望生命的功能發揮的更好。“發了菩提願,有了菩提心,在行菩薩道時要以智慧作為修行的中心”。(以上內容引自釋繼程題為“禪修,給身心最正的四食“刊登在法鼓文化出版的《人生》第451期中)
活到40多歲才發現自己原來根本不懂得好好吃飯。從未有過靜靜地不說話,聽著緩慢優雅的禪樂,把所有的註意力關註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壹口壹口把飯菜送進嘴裏。每壹口細嚼30下,徐徐咽下。當這壹切速度變得緩慢時,美好就開始出現。這才發現簡單的食物比如面包都可以這麽美味,香甜。吃進去的蔬菜都能嚼出陽光的味道。吃下去的每壹口都是對自己的滋養。感受這些食物曾經在農場,從種子開始,如何在農民的照顧下發芽,成長,除蟲,不斷長大。再收割,包裝,通過陸運,航運,空運來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深深的感恩壹切。感恩大地,感恩辛苦勞作的所有人,我才能把這食物送入口中,然後進入到我的身體,為我註入能量。感恩這些動植物舍棄自己的生命,成為我身體的壹部分。
由於吃的慢,會更容易覺知到自己是否吃飽。這才發現自己其實很容易多吃,因為註意力不在吃飯上,會不知不覺隨著看手機,與人聊天,延長進食的時間,進而多吃很多東西。也會感受到自己曾經經常忽略自己的身體感受。由於工作,錯過飯點,之後壹旦有機會吃東西就會狼吞虎咽導致吃得過飽。這個世界在變快,我們做什麽都講究快和高效。吃飯亦是如此。所以吃飯的時候會同時做其他的事情。但吃飯本身卻被忽略了。
非常認同惠敏法師提出的要體會餓的感覺。 因為能量較少時才會更覺知到不要把能量浪費在不重要,無意義的事情上(引自《人生》第329期第6頁,“飲食解禪”)。
禪食的美妙體驗更讓我把整個過程向前延申到買菜,做飯。想著我吃的時候那種美妙和愉悅的感受,我在買菜,做飯時亦是如此。不再帶上耳機邊聽節目邊做飯。而是把美妙,喜悅融入洗菜,切菜,炒菜中。之後我發現大家吃我做的飯也有了變化。上周日請了老白的妹妹壹家。大家把桌上所有的食物壹掃而空。離開餐桌的最後壹刻老白侄子Callum 和侄女的男朋友Oli都偷偷再把最後的兩個餃子塞進嘴裏。 分別時大家跟我說的最多的壹句話就是感謝我提供的美食。太美味了。正如《四季禪食》的作者林孝雲所說“用心是禪食的最佳調味”。放了自己的愛進去的食物大家都會吃的出來。
不經意間我發現我開始關註每餐食物的多少。因為感恩,所以不想浪費任何食物。我開始觀察到自己曾經的無意識。買菜前從不看冰箱裏還有什麽菜,導致買重的,來不及吃的,最後只能扔掉。做飯也從不總體思考壹下菜單和每個菜的量。很多時候會由於做的菜太多導致吃不完,而大家都不愛吃剩菜,就會造成很大浪費。
雖然還是沒法做到每壹餐都是禪食(與家人吃飯時不可避免的說話),但多次的禪食體驗開始讓我關註自己的欲望。發現自己愛吃的菜會停不下來。盡管已經飽了,但還會想要多吃幾口。餓的時候總會不斷進廚房,打開櫃子和冰箱找吃的。加之非常思念故鄉,所以頭腦中經常閃現家鄉的美食。接著就會做出各式反應,去買食材,搜食譜,花費很多時間去做這些食物。總覺得自己還是被食物控制著。提醒自己要做到“飲食中關照自我。不貪多,不貪味。吃出法喜禪味。”(引自林孝雲刊登在《人生》第329期“以禪食廣結善緣”)要帶著正念,時時觀,秒秒觀,不受周邊環境的影響,也不被生理需求和欲望而帶走。
同時林孝雲在文中講到“隨緣飲食,沒有分別執著。每壹口都歡歡喜喜。這樣的禪食才能滋養身體,也是養心悟道的契機。”的確如此,原來禪食在修行中是如此重要。禪食可以調心,養身,悟道。我開始聯想到文章壹開始提到的思食(正念)和識食(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以智慧為中心,發揮生命的最大功效)。很多人很關註養生,吃很多所謂大補的食物,是想讓自己長生不老。而我們應該帶著正念,沒有分別心的對待所有的食物(當然這裏指的是自然的,沒有太多化學加工的,幹凈食物)。“好吃”或者“難吃”,“營養多”, “營養少”的都去接納,不執著於食物,把想讓自己長命百歲的執念轉化為精彩的過好這輩子的願力。 生命脆弱與短暫,充滿了無常。 不要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