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關於豆豉的詩句古詩

關於豆豉的詩句古詩

1.關於斑豆的詩

1、蘇東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學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

所以相傳與他有直接關系的名饌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東坡肘子”、“東坡豆腐”、“東坡玉糝”、“東坡腿”、“東坡芽膾”、“東坡墨鯉”、“東坡餅”、“東坡酥”、“東坡豆花”、“東坡肉”等等。《東坡集》載:“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

春鳩膾,就是芹菜炒斑鳩胸脯絲。後稱東坡春鳩膾。

蘇軾是喜歡羊湯的,為此他寫道:“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他還專門寫了《豬肉頌》:“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東坡用其情有獨鐘的竹筍和豬肉壹起煮,在壹次美食派對上,蘇東坡信手寫下了壹首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味美卻有毒的河豚也成為了他的常吃常新的美味,“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逍遙自在的七言絕句,更是寫了春天的竹筍、肥鴨、野菜、河豚,真可謂是壹句壹美食。“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

我與何憎同壹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在他看來,這些蔬菜比那雞鴨魚肉還要味美。

豐湖是蘇東坡最喜歡野炊的地方,他把這裏湖邊長生的藤菜比作杭州西湖的蒓菜:“豐湖有藤菜,似可敵蒓羹”。蘇東坡吃到了壹位老婦人做的環餅,不由得題詩道:“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

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28字,勾畫出環餅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時繞麥田求野薺,強為僧舍煮山羹"“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

蘇軾愛好品茗,詩作中也常見對茗茶的贊美,“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園景色。“從來佳茗似佳人”更是與另壹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們輯成了茶館茶莊的名聯。

蘇東坡的詩詞書稿,其中有很多與美食有關的佳文,《菜羹賦》、《食豬肉詩》、《豆粥》、《鯨魚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賦》。=================================================================2、陸遊是南宋著名的詩人,他還是壹位精通烹飪的專家,在他的詩詞中,詠嘆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

“人間定無可意,怎換得玉膾絲蒓”的句子,這“玉膾”指的就是隋煬帝譽為“東南佳味”的“金齏玉膾”。“膾”是切成薄的魚片;“齏”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醬菜,也引申為“細碎”。

“金齏玉膾”就是以霜的後白色的鱸魚為主料,拌以切細了的色澤金黃的花葉菜。“絲蒓”則是用蒓花絲做成的蒓羹,也是吳地名菜。

“天上蘇陀供,懸知未易同”即是說自己用蔥油做成的面條是天上蘇陀(即酥)壹樣。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戲作》的序言中記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藥、芋、菜菔雜為之,不施醢醬,山庖珍烹也。”

並詩日:“老住湖邊壹把茅,時話村酒具山肴。年來傳得甜羹法,更為吳酸作解嘲。”

“東門買彘骨,醢醬點橙薤。蒸雞最知名,美不數魚鱉。”

“彘”即“豬”,“彘骨”是豬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醬烹制或蘸美至極。

此外在詩中稱道了四川的韭黃、粽子、甲魚羹等食品。“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錄苗嫩不蘞。

采掇歸來便堪煮,半銖鹽酪不須添。”他總結了選取用蔬菜不要調味,吃起來也很新鮮。

“初遊唐安飯薏米,炊成不減雕胡美。大如莧實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滿屋”把大如莧實(雞頭肉)的薏米的白、滑、香的特點都寫得非常生動。

《食粥》:“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仙人名)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鱸肥菇脆調羹美,(麥喬)熟油新作餅香。自古達人輕富貴,倒緣鄉味憶回鄉。”

"色如玉版貓頭筍,味抵駝峰牛尾猩"。"新津韭黃天下無,色如鵝黃三尺余,東門彘肉更奇絕,肥美不減胡羊酥"“祖國山河無限好,家鄉父老不患貧。

淡雲出岫刪發何日,也味爭如鄉味醇。”"何時壹飽與子同,更煎士茗浮甘菊"“山暖已無梅可折,江清獨有蟹堪持。”

=======================================================================3、唐代詩人杜甫雖不是美食家,但他有許多關於美食的詩。《麗人行》中有"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饜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的詩句,即為"八珍" 。

"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紅魚入饌來"。"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

"無聲細下飛碎雪","放箸未覺全盤空"描寫唐代廚師加工魚生的高超刀功和食客們爭食的熱烈場面。"春日春盤細生菜""鮮鯽食絲膾,香芹碧澗羹"。

問答未及已 兒女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 新炊間黃梁(《贈衛八處士》)甲第紛紛厭梁肉 廣文先生食不足(《醉酒歌》)饔子左右揮雙刀 膾飛金盤白雪高 徐州禿尾不足憶 漢陰槎頭遠遁逃 魴魚肥美知第壹 既飽歡娛亦蕭瑟(《觀打魚歌》)===。

2.“豆在釜中泣”是誰的詩句﹖

七步詩

[三國·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註釋譯文

註釋

持:用來。

羹(gēng):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漉(lù):過濾。

菽(shū):豆的總稱。這句的意思是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釜:鍋。

燃:燃燒。

本:原本,本來。

煎:煎熬。

相煎:指互相殘害,全詩表達了曹植對曹丕的不滿。

泣:小聲哭泣。

何:何必。

譯文

鍋裏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過後,留下豆汁來做成羹,把豆渣壓幹做成豆豉。豆莖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裏哭泣。妳我本來是同條根上生出來的,妳又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我呢?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表現了作者對兄弟相逼,骨肉相殘不滿與厭惡。

3.豆豉回鍋肉 詩詞

豆豉飄香回鍋肉是壹道菜品,主要原料有五花肉、青椒 等。

1.把五花肉用清水煮到七成熟,退去血色,取出,切片備用。

2.生姜片、蒜片和青椒絲切好備用。

3.待炒鍋燒熱,加入色拉油,待有燒熱,倒入切好的肉片中火翻炒,可看到肥肉部分逐漸出油,並變透明。

4.把肉移到熱鍋壹邊,在油中倒入豆瓣醬,炒出紅油後,將肉片攪拌壹起翻炒。

5.見肉片色澤均勻變紅後,繼續倒入姜片、蒜片和青椒,大火翻炒。

6.最後加入少許豆豉、白砂糖和醋提色,翻炒壹分鐘即可。

4.關於美食的古詩句

壹、唐代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翻譯:喊著童仆給我燉黃雞斟上白酒,孩子們嬉笑吵鬧牽扯我的布衣。

二、唐代張籍《成都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翻譯:江西面煙波浩瀚水碧綠,雨後山坡上荔枝已經成熟。

三、宋代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翻譯: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

四、清代符曾《上元竹枝詞》: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裏賣元宵。

翻譯: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裏賣元宵。

五、宋代範仲淹《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翻譯: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只喜愛鱸魚的味道鮮美。

5.關於玉門關的古詩

唐*王之渙 《涼州詞》

黃沙遠上白雲間, 壹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王維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註:陽關即玉門關]

唐*駱賓王《在軍中贈先還知己》

蓬轉俱行役,瓜時獨未還。

魂迷金闕路,望斷玉門關。

獻凱多慚霍,論封幾謝班。

風塵催白首,歲月損紅顏。

落雁低秋塞,驚鳧起暝灣。

胡霜如劍鍔,漢月似刀環。

別後邊庭樹,相思幾度攀。

唐*王昌齡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唐*王昌齡《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

唐*胡曾《獨不見》

玉關壹自有氛埃,年少從軍竟未回。

門外塵凝張樂榭,水邊香滅按歌臺。

窗殘夜月人何處,簾卷春風燕復來。

萬裏寂寥音信絕,寸心爭忍不成灰。

唐*胡曾 《詠史詩·玉門關》

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閑。

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

唐*柳中庸 《征人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三春白雪歸青冢,萬裏黃河繞黑山。

唐*李白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元*張養浩《雙調·沈醉東風》

班定遠飄零玉關,楚靈均憔悴江幹。

李斯有黃犬悲,陸機有華亭嘆。

張柬之老來遭難。把個蘇子瞻長流了四五番。因此上功名意懶。

清*楊昌浚 《邊塞詞》

大將西征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裏,引得春風度玉關。

6.煮豆燃豆萁是誰的詩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文學家。從他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來看,其成就確在建安時期壹般作家之上。

這首詩始見於《世說新語·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植)應聲便為詩曰……”曹植與曹丕為同母弟兄。植少年時即以才華特異為父曹操所賞愛,幾被立為太子。及丕繼操位建立魏朝,植雖居侯王之位,而備遭忌迫。本詩即是其壹次遭受威迫時情思的反映。《世說新語》首句作“煮豆持作羹”,“本是”作“本自”,此據丁晏《曹集銓詩》本選錄。

詩的首二句以敘事提起,意謂煮豆而燃起豆莖,漉濾起熟豆來作豆汁。三四兩句形容豆在鍋中被煮時的景況,把無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的感情,以豆和萁比喻兄弟間迫害與被迫害的情況。“豆在釜中泣”句,以豆在鍋中被煮得鼓起水泡作響,而著以“泣”字描述,極切合詩人此時被壓迫的心情,在形象生動的比喻中,抒發了自己沈痛的心情。末二句是由上二句所寫情景產生的反思,以萁對豆之相煎熬,控訴兄弟相迫之乖違情理。兄弟之同正如萁豆之同根,燃萁煮豆,事屬自然,世所常見。詩人此時滿懷被脅迫的激憤心情,矢口而出,說來如此自然貼切,乃使陰狠冷酷如曹丕,聞此亦不免“深有慚色”。而“萁豆相煎”亦遂成為兄弟間互相魚肉之名喻。

據《詩紀》,此詩亦有僅作四句者:“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辭意頗簡切。舊評對二者各有短長。陳祚明評此詩雲: “窘急中至性語,自然流出,繁簡二本並佳。多二語,便覺淋漓似樂府;少二語,簡切似古詩。”(《采菽堂古詩選》卷六)可謂持平中肯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