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南海之濱的澄海鹽竈,自古生產加工壹種潮汕獨特海味--薄殼米,顆粒鮮紅,肉質肥嫩,色香誘人,味美可口,營養豐富。飽享過鹽竈薄殼米的海內外食家都贊美不絕。
薄殼,又名海(蟲間),學名尋氏肌蛤,因殼薄故而稱為薄殼,屬貝類海產品,生長繁殖在淺海灣的灘塗中,有野生的和人工放養的,常成片粘連在壹起,用足絲粘附在泥沙石上。漁民們采撈後,經加工脫殼煮熟,撈取其肥嫩肉塊而俗稱薄殼米。因鹽竈人世代相傳盛產而遠近馳名,故有“鹽竈薄殼米”的美稱,也是南國海濱獨特的海鮮美食。特別深受世人所喜愛。
古往今來,鹽竈人對薄殼的野生捕撈,人工養殖,采撈加工和煮熟脫殼有悠久歷史,積累和改革了熟練的潛水采撈技術和加工工藝操作方法。加工薄殼米壹般要經“脫磴”、“浸漂”、“煮沸”、“撈米”、“裝簍”等幾道工序,每100斤鮮薄殼經“大爐鍋”(大鼎)加熱煮熟後,用笊籬(工具)撈上後加入食鹽水,並濾去水分,就制成肥嫩可口的海鮮美味--薄殼米。每100斤鮮薄殼可加工出10公斤左右的薄殼米,然後分裝成壹簍壹簍即成為成品運往南粵各地上市銷售,豐富了千家萬戶的“菜籃子”。
鹽竈薄殼米美食方法殊多,食家如有機會光臨鹽竈,可將剛撈起未加鹽水的薄殼米拌入熟豬朥(豬油脂)和白砂糖,再拌添點芝麻油和青芫荽,入口美味無比。也可用薄殼米與薯粉(地瓜粉)均勻攪拌,用煎盤旺火煎烙成“薄殼米烙”,當煎至上下兩片都俱熟之時,再鋪灑入雞(鴨)蛋,烙至香黃盛於盤上,端上筵席,表皮香酥,肉質爽嫩,別具風味,誘人饞涎。用鮮嫩韭菜花與薄殼米壹起熱火油炒成菜,味道也鮮美可口。潮汕人家早餐喜愛將薄殼米蘸普寧豆醬辣作為小菜配吃白米粥,更加美味,增進食欲。
樟林鼠曲粿
從春節至元宵期間,澄人家家戶戶都要制作各種粿品。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鼠曲粿。澄海的鼠曲粿以樟林所產最為有名。它是用野生鼠曲(又名鼠耳草,中藥稱白頭翁)的芯葉,入鍋熬煮,瀝去澀水之後,放入石臼舂爛。再以糯米粉摻和揉制成糕皮。接著再將糕皮分成小塊,捏成圓餅,裏面包上餡料,有甜、鹹、雙烹幾種。甜餡為烏豆沙或綠豆沙;鹹餡是用糯米飯加上香菇、蝦米、肉丁等料混為壹體;雙烹則是壹半為甜壹半為鹹。包制後,放入木模壓印,墊在蕉葉上入蒸籠蒸熟。吃時可再蒸熱或油煎,入口有軟香、甜潤之感,別具風味。因鼠曲草可治腸胃病,故鼠曲粿可算是藥膳食品,備受青睞。
無米粿
“無米果”不含大米成分。它的果皮用茨粉加工後做成,餡有鹹、甜兩種。鹹的通常用切得很細的筍絲或芋粒為餡;甜的餡則壹般采用豆沙或芋泥。皮薄而透明,從外面就可以看見裏面的餡是什麽質量。“無米粿”圓而似餅,小巧玲瓏。在樟林中山路壹帶,有專賣“無米粿”的攤檔。人未走近,已聞果香,只見攤主在平底的鼎裏將“無米粿”煎得吱吱發響,教人無法抗拒它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