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塞圖拉哨所塞圖拉哨所位置

塞圖拉哨所塞圖拉哨所位置

1、我國最西部的邊防哨所在哪裏?2、神仙灣哨所海拔多少米3、塞土拉邊境過去是哪裏4、被遺忘的國民黨士兵,默默守衛祖國4年,被發現後解放軍肅然起敬我國最西部的邊防哨所在哪裏?

我國最西部的邊防哨所是神仙灣哨所,位於喀喇昆侖山脈中段、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皮山縣境內。

神仙灣哨所:位於喀喇昆侖山脈中段、在新疆皮山縣賽圖拉鎮南部。代代神仙灣人在這裏為祖國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譜寫著壹曲曲邊防軍人衛國戍邊的贊歌。

這裏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海拔高度為5380米,年平均氣溫低於零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冬季長達6個多月,壹年裏17米/秒以上大風天占了壹半,空氣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線強度卻高出50%。

擴展資料

1958年,新中國設置神仙灣哨所(新疆皮山縣賽圖拉鎮南部,是塞圖拉哨所的壹個分卡(邊卡。建哨初期,官兵們靠著壹頂棉帳篷、壹口架在石頭上的鐵鍋,每天吃壓縮幹糧、喝70多度就沸騰的雪水,硬是在被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的地方站住了腳,牢牢地守住了祖國的西大門。

1982年,中央軍委授予神仙灣哨所“喀喇昆侖鋼鐵哨卡”榮譽稱號,人們都知道,在遙遠的喀喇昆侖山上,有壹個最高、最苦、最讓人崇敬和牽掛的小小哨所——神仙灣。

神仙灣哨所海拔多少米

神仙灣哨所海拔大約有5380米左右。神仙灣哨所位於喀喇昆侖山脈中段、新疆皮山縣賽圖拉鎮南部,是高原上的高原,含氧量不到平地的45%,年平均氣溫低於零度,晝夜最大溫差30多度。

神仙灣哨所海拔多少米

神仙灣哨所是塞圖拉哨所的壹個分卡,冬季長達6個多月,紫外線強度極高,被醫學專家稱為“生命禁區”,1982年,中央軍委授予其“喀喇昆侖鋼鐵哨卡”榮譽稱號。

喀喇昆侖山脈是世界山嶽冰川最發達的山脈之壹,地處於中國、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的邊境上,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總面積約有1.86萬平方公裏。

神仙灣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喀納斯景區,是喀納斯湖在山澗低緩處形成的壹處淺灘,春夏時節,湖水顏色會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而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色彩。

塞土拉邊境過去是哪裏

印度。

賽圖拉哨所距皮山縣城424公裏、距賽圖拉鎮15公裏、海拔3800米。原本是絲綢之路的南方交通線,可由此前往印度,是英國殖民者十分渴望的戰略要地,占據此地可窺視南疆內地。賽圖拉是古老的商貿通道,是通往列城的古絲綢之路上最後壹個居民點。過去從新疆到印度必走賽圖拉。

被遺忘的國民黨士兵,默默守衛祖國4年,被發現後解放軍肅然起敬

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國家的安定,邊疆防衛也被提上了日程。1950年,依照中央軍委的指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邊防部隊到達了西部邊界的塞圖拉哨所。當他們到這裏的時候,卻發現有壹支國民黨軍隊在此地駐守。

這支戍邊部隊見到解放軍的服飾與自己不同,還十分納悶地問:“終於有人來換防了!咱們又換軍裝了嗎?怎麽也沒人通知我們?”解放軍見到這些軍隊,心中也非常驚訝:“妳們是國民黨軍隊嗎?怎麽衣服都打著補丁呢?”

雙方交流之後,解放軍才得知,這支隊伍已經在賽圖拉哨所守衛了將近四年的光陰,心中不由得升起來壹股敬佩之意。

這支部隊為何沒有跟隨國民黨軍隊撤回臺灣呢?究竟是什麽支撐他們在這裏堅守四年的呢?

賽圖拉在維吾爾語中,是“殉道者”的意思,傳說是因為在唐代時,僧人玄奘去印度取經途中,曾帶領壹位苦行僧路過此地,但是由於條件艱苦,他不幸去世,埋葬在這裏,因此,這裏被稱為“賽圖拉”。

賽圖拉鎮是通往列城的最後壹個居民點,這裏是古代商貿“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要點,同時,從這裏也可以窺見我國南疆內地,因此英國殖民者壹直對這個地方虎視眈眈。我國歷代政府都十分重視此處,設立多個駐兵點,保衛著我國西部邊關的安寧。

其中,賽圖拉哨所是中國開設最久的壹個哨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光緒三年,左宗棠率領清軍,收復了新疆地區。壹百多名清軍官兵歷經艱難險阻,來到了賽圖拉鎮子,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把哨卡建在了距離鎮子十五公裏之外的野地之上。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東北地區被日寇的鐵蹄踐踏,許多百姓不願意遭受日軍的奴役,便踏上了背井離鄉的生活,他們自發組成義勇軍部隊,從祖國的大東北,穿越到了大西部地區。在遷移途中,條件十分艱苦,到達新疆之後,他們已經由原來的四萬多人削減至2萬多人。

生活在這裏的人,大多是清朝時期,派來駐守邊疆的錫伯族人。他們聽從乾隆皇帝的命令,從東北地區地區來到新疆充實本地實力,已經很多年沒有再回到家鄉了。如今看到這些來自家鄉的人,他們壹個個都是熱淚盈眶,盛情招待了義勇軍將士們。

這些義勇軍士兵們考慮到如今時局混亂,自己返回內地也不壹定能幫上忙,而現在新疆地區被周邊的沙俄、印度等國家覬覦,正是需要軍隊建設的時候,於是便留在了這裏,與當地政府進行整編,組成了現代化意義上的真正的軍隊,為我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後來,在南京政府統治時期,新疆地區為了能夠得到更好的庇護,便選擇了歸順蔣介石的統治。蔣介石也派遣了軍隊來擴充新疆,蔣介石的軍隊與當地的戍邊軍隊融合,***同組成賽圖拉哨所的邊防部隊,從此,這裏進入了“守邊固防”的新時期。

由於部隊的人數較少,賽圖拉哨所與山下的皮山縣城相隔四百多公裏,來往很不便利,因此軍隊換防大約壹年進行壹次。隨著蔣介石勢力的潰散,軍隊的大多數人也都盡數離開,但這支在賽圖拉哨所的戍邊部隊由於所處地勢較高,且周圍沒有通訊地址,與外界幾乎是處於隔絕狀態,並不知道外邊已經“變天”了。他們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等待著前來換防的部隊。

這裏地處高原地帶,空氣稀薄,紫外線十分強烈,守兵們每天巡邏放哨,都被曬得黝黑。同時由於地處邊疆,這裏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晝夜溫差極大,哨兵們沒有火爐子,只能通過燒牛糞來取暖,晚上,大家就依偎在壹起,抱團取暖。飲食上更是有很大局限性,玉米糊糊就是頂好的美食了。

但是,即便是條件如此艱苦,他們也從未退卻,壹直駐守在這裏,保衛著祖國的邊境地區。這裏雖然被稱為“賽圖拉哨所”,但實際上,它包含了很多個哨卡,從南到北地域遼闊,如果想要完整巡防壹圈,至少需要耗費三個月以上的時間。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師的壹支部隊,克服了種種艱難險阻,終於來到此處駐守,卻意外發現,這裏竟然有壹支部隊駐紮在此。

走進哨所,看到他們的旗幟和番號之後,解放軍更是驚訝了,原來他們是隸屬於國民黨的壹支軍隊。哨兵此刻也看到了解放軍的隊伍,還以為是來換防的,便十分高興。

等解放軍向他們說明來意之後,他們從震驚中久久不能回過神來。當初他們來此地駐守的時候,國民黨軍隊十分強勁,擁有諸多先進的武器和轉裝備,況且國外還有不少反***勢力在暗中支持蔣介石,而當時的***產黨還是壹支“小米加步槍”的小隊伍。怎麽就經過了三四年的光景,時局竟然被扭轉了?

他們心中十分疑惑不解,解放軍十分自豪地向他們介紹了***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理念,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從來不多拿群眾壹針壹線,註重軍民魚水情。而蔣介石則壹直心胸狹隘,只關心自己的政權穩固不穩固,有沒有人要反對他,這種政黨又怎麽能做人民的執政者呢?

解放軍也十分疑惑,為什麽蔣介石撤退回臺灣的時候,沒有給妳們傳遞撤退的命令呢?國民黨哨兵沮喪地說,他們已經在賽圖拉哨所駐守了將近四年的時間,這裏荒無人煙,海拔又高,信號很不好,而且附近也沒有公路。最開始,還有人與他們聯系,但是後來就沒人來詢問他們的站崗情況了。好在他們每天都有輪流站哨,邊界不曾發生敵軍越界或者居民偷渡的事情。

聽到他們這麽說,解放軍明白了,原來是蔣介石等人敗退臺灣,走得匆忙,竟然沒有人來通知這支在大西部的邊防部隊。蔣介石如今盤踞在我國的臺灣地區,為了恢復實力,多次進行軍隊改革,改易番號。這支邊防部隊的番號早已不復存在了,已經是“國民黨編外部隊”了。

但是這支邊防部隊,他們沒有因為被遺忘,便忘記自己的使命,也沒有因為條件艱苦,就放棄自己的職責。他們四年如壹日,每天堅持巡崗、放哨,保衛著祖國的每壹寸邊疆土地,不容許外人進犯。在這個無人問津的地方,默默付出著汗水,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解放軍對他們的這種行為感到十分敬佩,向他們敬了壹個標準的軍禮。這支國民黨遺留軍隊見到解放軍紀律鮮明、氣宇軒昂,心中也有很大觸動,他們紛紛表示,願意將賽圖拉哨所交給人民解放軍。

隨後,解放軍向黨中央報告了這個“突發狀況”。中央軍委聽到這個消息也是十分驚訝,沒想到與國民黨進行了這麽多年的戰爭,最後竟然有個“漏網之魚”。

1951年,解放軍部隊進駐了柯喀喇昆侖山麓的神仙灣、天文點等邊防地區,並設立巡防部隊。經過對這裏社會發展狀況和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考量,廢棄了壹部分這裏原本的哨所,同時又在1958年,在新疆皮山縣南部,增設了神仙灣哨所等。隨著解放軍工作的逐步完善,這裏的換防周期也得到了大大縮短。

這裏大多海拔在五千三百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在零下攝氏度,壹年之中,有壹半都是處於寒冬之中,是壹個不折不扣的“高原之上的高原”,醫學家將這裏稱為“生命的禁區”,我們可想而知,這裏的環境究竟有多麽惡劣。

已經廢棄的賽圖拉的哨所周圍有許多墳墓,埋葬的正是無數個邊防守衛軍官。後來,解放軍在巡邏之時,發現了壹具已經被鳥類啄食得面目全非的“冰凍木乃伊”,經過對他身上服裝和武器的辨認,最終確定了這是國軍守衛的遺體。但由於年代久遠,而且遺體被破壞嚴重,已經辨別不出來他的名字了。在得到上級指示後,邊防解放軍戰士將這位無名戰士妥善安葬。

然而就是在這樣壹個“生命禁區”,解放軍戰士們依舊站成了邊疆最美的壹道防線。由於海拔較高,氣壓較低,水燒到七八十度便沸騰了,戍邊將士們每天只能吃壓縮食物,喝著七十多度的“沸水”。這裏的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壹半,將士們就自己從山下運來氧氣瓶,克服了種種困難。

自從五星紅旗在這片雪域草原冉冉升起的那壹刻,這些戍守在祖國邊疆的解放軍戰士們便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來自祖國和人民的期望。他們知道自己肩膀上擔負著的,是國家和人民賦予他們的責任,也是壹份屬於軍人的榮耀。

他們每天堅持巡邏,翻過雪山,涉過冰河,在這片荒蕪高原上,踏下了壹枚枚印記。高原氧氣不足,如果進行劇烈運動,容易引起肺水腫和心臟衰竭,對生命造成威脅。但是這些駐守在高原的將士們,為了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仍然每天早上準時起床。既然不能跑早操,那大家就壹起快步行走,慢慢地提高身體耐受度。

由於高原的日照時間久,空氣又幹燥,時間壹久,這些戍邊將士們的臉龐被曬得黝黑,有的甚至出現了幹裂。但是他們不拘這些“小節”,每天頂著惡劣的環境條件,堅持在邊界巡邏,時刻警惕著環境的異常變化。

在他們認真、刻苦的堅守中,我國邊疆得到了長久的穩定與和平。1982年,中央軍委授予神仙灣哨所“鋼鐵哨卡”的榮譽稱號。

他們在認真地履行自己軍人的責任,國家也沒忘記這些為國為民做貢獻的身影。為了進壹步保障戍邊將士們的身心健康,國家調動了巨額資金,修建了制氧站,滿足雪山戰士們的氧氣需求。為了使將士們保持飲食均衡,國家派專門車隊,往山上的哨所運送補給。在這裏的將士們每天可以吃到雞蛋、牛奶等食物,往日的艱辛環境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改善。

這些戍邊將士們大多是壹些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他們放棄了城市中舒坦安逸的生活,選擇了把青春貢獻給高原之上這片貧瘠荒蕪的土地。秉承著“國家領土,寸土必爭”的信念,他們駐守在這裏,構成了國家邊界的第壹道防線。

古有“龍城飛將”,今有國防將士,正是有這些人默默地守護在祖國邊疆,才換來了我們的和平穩定的生活。

巍巍雪山,見證了壹代又壹代戍邊將士的精忠報國,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