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紅旗界的巧婦們想出了壹個好辦法:她們將大米淘洗幹凈,放在甑裏蒸熟,冷卻晾幹,磨成細米粉,再用開水調和揉勻,將米粉搓成壹個個雞蛋大的粉團,中間戳個洞,放入炒好的菜餡,封上口,上蒸籠蒸透。這個類似湯圓狀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內包有新鮮的菜餡,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點是不怕水浸,不易發餿,十天半月都不會壞。平時作戰帶上它非常方便,壹頓吃上兩個就飽了。將士們吃了蒸米粑,作戰時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將這種食糧稱之為“仙米粑”。困擾朱元璋的問題,就這樣被紅旗界的村婦們解決了。
3、說起來,朱元璋打敗陳友諒,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壹份功勞。從類似湯圓的米粑演變成現在的蒸米粑經過了漫長的過程。外形上,人們後來逐漸改為將米粉團用十指慢慢捏成碗狀薄片,包上餡,做成半月形。這樣的蒸米粑皮薄餡多,比以前的更可口。
4、粑餡的原料現在也很講究。主料壹般是選用壹種或兩種時令蔬菜如豆角、大白菜、蘿蔔、芥菜,配上小山竹筍幹、香菇丁、粉絲、豆腐、小河蝦、豬肉等。制作粑餡時,先將主料細切成絲,用植物油或豬油將之炒至半熟,然後加入適量的蔥、蒜、姜、醬油、味精、食鹽、辣椒粉等佐料即成。上籠前,籠底用芭蕉葉或粽葉鋪墊,並在壹個個粑之間隔上小塊葉片,這樣蒸出的粑不相互粘連,且有股淡淡的清香。數百年來,每逢孩子百日、周歲、老人壽誕、逢年過節都要做蒸米粑,好友相聚、貴客上門也常用蒸米粑來款待客人。
5、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員交往的日益頻繁,蒸米粑這種傳統美食已走出深閨,不但風靡彭澤廣大城鄉,在全國其他許多地方常常能看見它的身影,而且,隨著走出國門的彭澤人的不斷增多,蒸米粑這種民間小吃也被帶到了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