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陽故宮位於沈河區沈陽路,為清入關前的皇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於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福臨在這裏即皇位,改年號“順治”,並於當年入關,統治全中國。沈陽故宮是中國現存的兩座帝王宮殿建築群之壹,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沈陽在後金時稱盛京,在清時入關後被定為陪都,故又稱“盛京宮闕”或“陪都宮殿”。 沈陽故宮占地6萬平方米,有70多座建築和300多間房間,規模之大和保持完好僅次於北京故宮。沈陽故宮有房屋300多間,***組成20多個院落,按其布局,可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大部分。以中路為主體,東西路為兩翼。東路建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主要建築是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東部,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大政殿、鑾駕庫;西部,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沈陽故宮珍藏著大量清入關前的皇家文物,也珍藏著大量明清兩代的珍貴藝術品。現在,它已被辟為沈陽博物館,所陳列的多半是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清代的八旗甲胄,作戰用的弓箭、火槍、火炮,其中有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皇太極用過的腰刀和鹿角椅等。
2、在沈陽故宮的南面,便是張作霖、張學良的府邸,即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始建於1914年,占地2.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是集中西建築風格於壹體的龐大建築群,是我國近代優秀建築群之壹,也是迄今為止東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名人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張氏帥府按照建造的時間和使用可分為東院、西院兩部分,二者之間以院內的青磚墻為界,東院是帥府的早期建築,包括四合院、小青樓、大青樓、關帝廟以及東墻外的趙四小姐樓等,西院則是後期建築。在偽滿時期,張氏帥府的建築多被毀壞,園內雜草荒蕪。建國後,政府曾多次進行重建和修葺,現以大青樓和小青樓向遊客開放,可參觀的有著名的老虎廳、豪華的宴會廳、東北政務委員會以及張作霖起居室、張學良夫婦臥室、張學良辦公室等。
3、太清宮位於沈河區西順城街16號,是道教全真派在東北地區規模較大的壹處宮觀,也是東北地區道教活動的中心,1963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市道教協會所在地。太清宮初建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原名“三教堂”。相傳當時盛京地區久旱無雨,禾苗幹枯,官府貼出求雨告示,許諾對能求得大雨者賞銀三千兩。正在本溪鐵剎山修煉的龍門教派第八代宗師郭守真聽說此事後,下山來到盛京城揭了告示,表示願意為盛京求雨。他在盛京西北角搭起壹座高高的祭臺,他在祭臺上施展法術,最後果真求來壹場大雨, 解決了盛京地區的旱情。當盛京將軍烏庫裏向他贈銀時,他卻堅決不肯接受。後來郭守真請求官府為他在求雨的地方建起壹座宮觀作為修行之所,取名為“三教堂”。太清宮初建之時規模很小,經過乾隆三十二年的擴建和改建才有了現在的規模。寺院坐北朝南,占地5000多平方米,前後四進院落。前院有靈官殿,兩側有十方堂、雲水堂。正北為關帝殿,歇山式,青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殿內木雕暖閣,中間是關羽塑像,左有關平,右有周倉。二進院落,東側有客堂、省心室;西側有執事室、經堂;北面為老君殿,殿內有垂花式木閣,中塑老子座像。三進院落,東側有齋堂、呂祖樓。呂祖樓內供呂洞賓像。西側有善功祠、丘祖樓。樓內供丘處機像。北面的正殿是玉皇閣,供奉道教最高神明玉皇大帝。原有碑樓和碑石,碑石現已不存。郭祖塔(郭守真的墓塔)後來被移到了千山。
4、沈河區市府大路363號(市府廣場東側)的遼寧省博物館
5、興隆大家庭,順便逛遊整個中街
6、彩電塔正裝修呢,遠遠看壹眼就行,在青年公園那
其余景點需要夏天更美更有看頭,冬天北方不適宜逛公園